”这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是相同的。另外还详细记述了孔子的弟子对他“老而好《易》”提出了质疑:“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的答复是:“我观其德义耳也。”说明他是从“德义”方面研究《易经》的。 如果认为这些记载仍不足信,那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子路》中则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 何晏注曰:“孔曰南人,南国之人。”又引郑曰:“言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对“善夫”的注曰:“孔曰:此《易》《恒》卦之辞:德无常,则羞辱承之。”对“子曰:不占而己矣。”注曰:“郑曰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另有对“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的解释为:人没有恒心,连巫医都作不了。尽管解释有所不同,但《论语》中这段“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为《易经》《恒》卦九三爻辞则是事实。这说明孔子不仅研究《易》,或引《易》以发表评论。 另外,从孔子自述其一生思想演变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也说明孔子年五十而思想发生一重大转变,开始转向研究天命之学,即转向哲学思考,为其伦理道德建构哲学理论依据。 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只有《易》为哲学经典。《汉书·艺文志》在评论“六艺”时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求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始终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故,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这是说,“六艺”中的《乐》、《诗》、《礼》、《书》、《春秋》皆为专门之学,即所谓“五常之道”,各有具体内容与具体用途,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其作用与价值,而《易》是属于“形而上”之哲理,为《乐》、《诗》、《礼》、《书》、《春秋》的理论依据,即所谓“五学”之原,其作用与价值是无限的,即其“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由此可见,孔子晚年转向研《易》,是其思想发展之必然。 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模式是《易》所开启的。这就是《易传·系辞下》中所说的伏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为中国天人之学,即哲学之原。先秦各家,皆吸取《易》之思想,建构各自的思想理论体系。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是吸取《易》之思想,将其伦理道德思想提升为道德哲学。 二、儒家将占筮之《易》发展为道德哲学之《易》 孔子研《易》,一是吸取《易经》中的道德内函,特别是《易经》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为儒家伦理道德建构思想理论体系,将其提升为道德哲学;二是对《易经》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进一步阐发,以德释《易》,编纂阐释《易经》的《易传》,将占筮之《易》升华为道德哲学之《易》。孔子是将《易》赞为最高的道德经典。“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传·系辞传上》)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研《易》的成果集中体现于阐释《易经》的《易传》之中。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十篇,称为之“十翼”。《易传》中有不少引用孔子的言论,在宋以前,皆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 《庄子·天运篇》中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十篇。” 直到唐代孔子颖达的《周易正义·序》中仍是说:“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而是到了北宋,欧阳修才指出《文言 》、《系辞传》、《说卦》之间,以及《系辞传》前后文有相矛盾之处,认为《文言》、《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非出于一人之手,不可能是孔子所作。他在《易童子问》中说:“余所知《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但并没有怀疑《彖传》与《象传》为孔子所作。到近代,认为《易传》并非孔子所自作已基本上成为定论,但并没有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孔子研《易》,并对《易》有所评论,其弟子及其之后的儒家,继承孔子阐发《易》的传统,而完成解《易》的《易传》,应该是历史事实。现存《易传》十篇的基本思想原于儒家思想范畴,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 《易传》各篇皆贯彻了儒家以德解《易》的思想内容: 《彖传》是通过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的阐释,断定一卦之义。《周易正义》引褚氏、庄氏并云:“彖者,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指出:“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以其卦之德,或说以其卦之文,或说以其卦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