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舞星痕吧 关注:5贴子:209
  • 4回复贴,共1

转 儒家易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2-06-07 09:27回复
    ”这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是相同的。另外还详细记述了孔子的弟子对他“老而好《易》”提出了质疑:“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的答复是:“我观其德义耳也。”说明他是从“德义”方面研究《易经》的。 如果认为这些记载仍不足信,那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子路》中则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 何晏注曰:“孔曰南人,南国之人。”又引郑曰:“言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对“善夫”的注曰:“孔曰:此《易》《恒》卦之辞:德无常,则羞辱承之。”对“子曰:不占而己矣。”注曰:“郑曰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另有对“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的解释为:人没有恒心,连巫医都作不了。尽管解释有所不同,但《论语》中这段“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为《易经》《恒》卦九三爻辞则是事实。这说明孔子不仅研究《易》,或引《易》以发表评论。 另外,从孔子自述其一生思想演变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也说明孔子年五十而思想发生一重大转变,开始转向研究天命之学,即转向哲学思考,为其伦理道德建构哲学理论依据。 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只有《易》为哲学经典。《汉书·艺文志》在评论“六艺”时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求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始终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故,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这是说,“六艺”中的《乐》、《诗》、《礼》、《书》、《春秋》皆为专门之学,即所谓“五常之道”,各有具体内容与具体用途,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其作用与价值,而《易》是属于“形而上”之哲理,为《乐》、《诗》、《礼》、《书》、《春秋》的理论依据,即所谓“五学”之原,其作用与价值是无限的,即其“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由此可见,孔子晚年转向研《易》,是其思想发展之必然。 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模式是《易》所开启的。这就是《易传·系辞下》中所说的伏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为中国天人之学,即哲学之原。先秦各家,皆吸取《易》之思想,建构各自的思想理论体系。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是吸取《易》之思想,将其伦理道德思想提升为道德哲学。 二、儒家将占筮之《易》发展为道德哲学之《易》 孔子研《易》,一是吸取《易经》中的道德内函,特别是《易经》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为儒家伦理道德建构思想理论体系,将其提升为道德哲学;二是对《易经》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精神进一步阐发,以德释《易》,编纂阐释《易经》的《易传》,将占筮之《易》升华为道德哲学之《易》。孔子是将《易》赞为最高的道德经典。“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传·系辞传上》)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研《易》的成果集中体现于阐释《易经》的《易传》之中。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十篇,称为之“十翼”。《易传》中有不少引用孔子的言论,在宋以前,皆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 《庄子·天运篇》中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十篇。” 直到唐代孔子颖达的《周易正义·序》中仍是说:“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而是到了北宋,欧阳修才指出《文言 》、《系辞传》、《说卦》之间,以及《系辞传》前后文有相矛盾之处,认为《文言》、《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非出于一人之手,不可能是孔子所作。他在《易童子问》中说:“余所知《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但并没有怀疑《彖传》与《象传》为孔子所作。到近代,认为《易传》并非孔子所自作已基本上成为定论,但并没有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孔子研《易》,并对《易》有所评论,其弟子及其之后的儒家,继承孔子阐发《易》的传统,而完成解《易》的《易传》,应该是历史事实。现存《易传》十篇的基本思想原于儒家思想范畴,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 《易传》各篇皆贯彻了儒家以德解《易》的思想内容: 《彖传》是通过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的阐释,断定一卦之义。《周易正义》引褚氏、庄氏并云:“彖者,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指出:“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以其卦之德,或说以其卦之文,或说以其卦之名。


    3楼2012-06-07 09:2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贯穿着儒家以德释《易》的思想。如《同人》卦的《彖传》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彖传》所说的“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柔:指六二爻,阴居阴位而又处下卦离之中。因此说:“柔得位得中”,与上卦乾之中爻“九五”相应,象征和同于人。这是释卦名。而《同人》卦辞所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在于“乾行”。“九五”阳居阳位,又处上卦乾之中爻,刚健中正,下应“六二”, 才能在广阔的天地和同于人,亨通无阻,利于涉越大河巨流,这是表明刚健进取之行。“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文明:指下离为火为明,如文德光明;健,指上乾为健;中正而应:指“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面相应。君子正也,解卦辞“君子贞者”。以正释贞:“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进一步阐发“君子之贞”。《周易正义》曰:“唯君子之人,于‘同人’之时,能以正道通达天下之志,故利于君子之贞。” 再如《大有》卦的《彖传》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柔:指“六五”,六五阴柔处上卦离之中爻为得尊位,上下五阳爻皆应之,为大获所有之象,以解释卦名“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刚健,指下乾,为健;文明,指上卦离为火为明。王弼《周易注》曰:“德应于天则行不失时矣,刚健不滞,文明不犯,应天则大,时行无违,是以元亨。”而《贲》卦的《彖传》,从阐释卦辞“亨,小利有攸往”。引申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革》卦的《彖传》,从阐释卦辞“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引申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节》卦的《彖传》,从阐释卦辞“亨;苦节不可,贞。”引申出:“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皆是以人文道德哲学精神阐 释《易》。 《象传》分为阐释卦象的《大象传》和解释爻象的《小象传》。《大象》卦象是将每卦还原为三爻所组成的经卦,以八 经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来释卦象、卦名的涵义。然后引申出君子当效法之而修德处事的原则,皆属于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诸如:《乾》卦的《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乾》象征天,天的运作是刚健的;君子效法之,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坤》卦的《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说:《坤》象征地,地广大柔顺;君子效法之,宽厚德性,容载万物。 从《蒙》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果行育德”;从《小畜》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懿文德”;从《大有》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体命”。从《豫》卦的卦象引申出:“先王以作乐崇德”;从《盅》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振民育德”;从《大畜》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多识前言往事,以畜其德。从 《坎》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从《咸》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虚受人”;从《恒》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立不易方”;从《遁》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从《大壮》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非礼弗履”;从《晋》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自昭明德”;从《家人》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反身修德”;从《损》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惩忿窒欲”;从《益》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从《夬》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从《升》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从《震》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恐惧修省”;从《艮》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思不出其位”;从《渐》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居贤德善俗”;从《兑》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朋友讲习”;从《节》卦的卦象引申出:“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几乎对每个卦象,都作了道德阐释。《小象传》是以各爻所处的位置来阐发爻象爻辞,也体现着儒家的道德思想原则。诸如:《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传》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这是说:《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由于德泽施予普遍的缘故。《坤》卦六五爻:“黄裳,元吉”。《象传》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这是说:《坤》卦六五爻“黄裳元吉”,是由于处于中爻而具备文柔中正之德的缘故。即符合儒家的中道原则。《蒙》卦的六五爻:“童蒙,吉”,《象传》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这是说:《蒙》卦六五爻:“童蒙之吉”,是由于处于中爻而具备柔顺谦逊品德的缘故。《需》卦九五爻:“需于酒食,贞,吉”。《象传》“‘酒食贞吉’,以中正也”。这是说:《需》卦九五爻“酒食贞吉”,是由于处于中爻而具备中正之德的缘故。《小畜》卦九五爻:“有孚孪如,富以其邻”。《象传》曰:“‘有孚孪如’,不独富也。”这是说:《小畜》卦九五爻“有孚孪如”,是由于处于中爻而不愿独自富裕,富以其邻的缘故。等等。《文言》是对《乾》、《坤》两卦的阐释,可能是因为《乾》、《坤》两卦是《易经》最重要的两卦而专门加以阐释。


      4楼2012-06-07 09:27
      回复
        ”(同上),儒家所讲的大业与盛德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提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同上)又说:“天地之大德四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易传·系辞下)在儒家看来,道德是根本。因此,在以德释《易》中对许多卦作一道德界定:“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同上),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但于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故特举以言焉。” 孔子在《系辞传》中以德释《噬嗑》的上九爻辞“何校灭耳,凶”。指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盖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也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终于造成了杀身之罪。 《系辞传》中将易道概括为天道、地道、人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地道焉,人道焉。”(《易传·系辞下》)天、地、人三者统一,这是《易》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卦传》进而以儒家天道性命观对《易经》进行阐释。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儒家性命之学的最精辟的概括,是儒家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儒家认为,性命之理是天地自然与人之心性的根本规律,《易经》的创作,在于揭示性命之理。“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将儒家道德之仁与义,与天之阴阳,地之柔刚并列而为三。既为儒家道德学说找到了天道理论依据,又将《易经》提升为道德哲学。 《序卦论》通过对《易经》六十四卦次序的排列,试图借助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试图揭示卦与卦前后相续的内在联系,虽不免有些牵强付会,但其卦的排列顺序中的“二二相偶,非覆则变”的关系,则揭示了二卦之间的“对立统一”联系,如《乾》卦与《坤》卦两者是“变”的关系,《乾》卦六阳爻变阴则为《坤》。《乾》为纯阳之卦,然上九“亢龙有悔”,“物极必反”阳转为阴,《乾》变为《坤》。而《泰》卦与《否》卦两者是“覆”的关系。《泰》卦上下体颠倒则为《否》卦。《泰》卦象征“亨通”,《否》卦则象征“闭塞不通”。然而两者又是相互转化的,“泰极而否”、“否极泰来”。儒家以其中庸之道来协调两者关系,驾驭其变化。《序卦传》中也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序卦》在下经开篇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是通过阐释《咸》卦与《恒》卦的顺序而引发出一段论断,正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体现。 《杂卦传》也排比《易经》六十四卦次序,但与《序卦传》不同。韩康伯的《杂卦传》注中指出:“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这是说:《杂卦传》是以相反相成的观点将《易经》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对,一正一反,揭示其义。《杂卦传》简约,仅用一二个字释其卦义,揭示两者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如“《睽》,外也;《家人》内也。”这是说:《睽》卦是乖违于外部,《家人》卦是和睦于家内。“《大有》,众也;《同人》,亲也。”这是说:《大有》卦是所有众多,《同人》是与人亲和。“《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是说:《革》卦是革除故旧;《鼎》卦是烹饪取新。“《小过》,过也;《中孚》,信也。”这是说:《小过》卦是小有过越;《中孚》卦是中心诚信。等等,皆属于儒家道德训诫。 综上所述,《易传》是儒家以德释《易》的论著集,将占筮之《易》上升为道德哲学之《易》,同时也完成了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哲学构建。 三、儒家易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从易学发展考察,据《易传·系辞传下》中所说:伏羲氏画八卦为《易》之发端,历经神农氏、黄帝、尧、舜、的推演,直到周文王才完成《易》之符号系统,并为之作了卦辞,周公又作了爻辞,完整的《周易》形成。但根据甲骨文出土所提供的真实资料来看,西周之前的殷商,盛行是龟卜。直至周初,虽《易》之占筮也开始盛行,但龟卜仍同时并用。《尚书·洪范》关于卜筮记载为: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 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土,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谓之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6楼2012-06-07 09:27
        回复
          应该指出,春秋时代《易》之变化尚属于个别事例,尚未出现专门解《易》的思想家,也没有专题解《易》的论著。 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方才自觉地、明确地提出以德释《易》的主张。这是在孔子与其弟子关于《易》的对话中提出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中,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赣关于研《易》的对话。帛书《周易》出土,因年代久远,多有文字脱落而空缺,加之所据抄本与今通行本《周易》多有异体字,比较难以解读。限于篇幅,这里不作全文对照解读,而只摘录可以确解的部分,并以现在通行的文字(帛书上有些古体字,直接加以转换)加以解析。 帛书《周易》的《要》篇第三章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这种喜好《易》的执着精神,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纬编三绝”。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对《易》的这种执着,与此前孔子以道德教育学生的做法大相迳庭,因而引起弟子的疑惑。跟随他的弟子子赣提出疑问:“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子赣疑问的意思是:老师以往教育我们弟子时说:德行丧失的人,则趋向求助神灵;智谋远离的人,则求之占筮。我以为你说的这些是很对的,并以这些教导为行为准则。老师您为何老年却喜爱其《周易》呢?孔子在回答中指出:“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知之。”表明他喜爱《周易》,并非喜爱《周易》占筮之用,而是喜爱《周易》的智慧。当子赣问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的回答是:“吾百占而七十当”。这表明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占,只是他不专门从事占,因而占筮的准确率还不够高,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的命中率。据后人编写的《孔子家语》中也有孔子自筮的例证,但孔子研《易》的重点不在于占筮,而是《易》中的德义。他说:“我观其德义耳也。”孔子指出不只是子赣对他喜爱《周易》有所疑惑,后世之人疑惑他的,或者也可能是《周易》吧?“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他再次明确指出:“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这说明孔子与史巫都在研究、应用《周易》,但归宿不同,即目的不同。孔子不同于史巫通过占筮以预测吉凶祸福,而是揭示《周易》中的德义,启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德行。他接着指出:“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是说:有道德的人以自己的道德品行而求福报,因此祭祀求神保佑的人就比较少了;以自己的仁义道德而求吉祥,因此通过占筮推测吉凶福福的人就稀少了。祝巫的卜筮活动不是就降为次要的了。 从这段对话中,表明了孔子的易学观点和研《易》原则。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完成了以德释《易》的论著集《易传》,改变了《易》的性质,使之由占筮之《易》,上升为道德哲学之《易》,这是易学发展的根本性变化。因此,儒家在易学发展史上占有主导地位。


          8楼2012-06-07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