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不仅包含着道德内容,还蕴涵着深刻的 哲学 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揭示了《周易》的哲学内涵,从易道方面对《周易》作了新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发展历程是由易术发展为易德、易道。
二、易学体系--易道、易德、易术
《周易》是由易术--易德--易道的发展历程逐步提升。易道是《周易》的最高层次,属于《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德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属于《周易》哲学的价值论;易术是《周易》的 应用 部分,属于《周易》哲学的 方法 论。
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
道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的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线道展开的。老子的后学皆以道为核心建立各自的哲学体系。道是道家学派的代名词。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是对《易经》的阐释。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孔子作《易传》几乎成为定论,但孔子并没有建构出本体论的中国哲学体系,孔子建构的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易传》中所阐发的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显然不属于儒家思想,而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是相通的。因此,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属于道家哲学。
道家从道论的哲学高度,对《易经》中所包容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揭示,这就是《易传》哲学中的本体论。
《易传》提出了"道"与"器"一对哲学范畴。《易传·系辞上》中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意谓有形可见的事物之上的东西,即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相对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言。"形而下",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本体,器是有形的、具体的器物。有形的"器"之中,含有无形的"道",无形的"道"是有形"器"的本体。道与器这一对哲学范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围绕道与器这对哲学范畴,历代哲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学家进行了长期辩论,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哲学 理论 思维。
《易传》还从宇宙观阐发《易经》的哲学内涵,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体系。《易传o系辞上》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这与老子《道德观》第二十五章中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有其思想联系。在《道德经》中,道是天、地、人,亦即道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法则。而道是以其自身的自然而以为法则,道是最高范畴。
《易经》中虽然还没有出现用阴与阳一对哲学范畴来表述一一与一两种符号,但一一与一两种符号是《易经》整个符号系统的基础。一一与一两种符号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阴阳对立统一,深刻揭示了《易经》一一与一两种符号的对立统一思想。《易传o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显然属于道家对《易经》中所蕴涵的阴阳对立统一辨证发展 规律 的揭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也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易经》中具有最高哲学范畴的道,显然来自道家哲学,也就是说,道家哲学以其最高哲学范畴释《易》,揭示了《易》中的深刻哲学内涵,将《易经》由占筮之术,提升为哲学。
易德--周易哲学的价值论
德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伦理范畴。周灭殷之后,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天命靡常"观念,认识到天命是靠不住的。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与"敬德保民"思想。《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继承发展了周文化,建立了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以德释《易》,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各篇,皆贯穿着以德释《易》的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发展历程是由易术发展为易德、易道。
二、易学体系--易道、易德、易术
《周易》是由易术--易德--易道的发展历程逐步提升。易道是《周易》的最高层次,属于《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德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属于《周易》哲学的价值论;易术是《周易》的 应用 部分,属于《周易》哲学的 方法 论。
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
道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的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线道展开的。老子的后学皆以道为核心建立各自的哲学体系。道是道家学派的代名词。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是对《易经》的阐释。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孔子作《易传》几乎成为定论,但孔子并没有建构出本体论的中国哲学体系,孔子建构的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易传》中所阐发的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显然不属于儒家思想,而与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是相通的。因此,易道--《周易》哲学的本体论属于道家哲学。
道家从道论的哲学高度,对《易经》中所包容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揭示,这就是《易传》哲学中的本体论。
《易传》提出了"道"与"器"一对哲学范畴。《易传·系辞上》中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意谓有形可见的事物之上的东西,即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相对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言。"形而下",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本体,器是有形的、具体的器物。有形的"器"之中,含有无形的"道",无形的"道"是有形"器"的本体。道与器这一对哲学范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围绕道与器这对哲学范畴,历代哲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学家进行了长期辩论,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哲学 理论 思维。
《易传》还从宇宙观阐发《易经》的哲学内涵,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体系。《易传o系辞上》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这与老子《道德观》第二十五章中所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有其思想联系。在《道德经》中,道是天、地、人,亦即道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法则。而道是以其自身的自然而以为法则,道是最高范畴。
《易经》中虽然还没有出现用阴与阳一对哲学范畴来表述一一与一两种符号,但一一与一两种符号是《易经》整个符号系统的基础。一一与一两种符号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阴阳对立统一,深刻揭示了《易经》一一与一两种符号的对立统一思想。《易传o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显然属于道家对《易经》中所蕴涵的阴阳对立统一辨证发展 规律 的揭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也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易经》中具有最高哲学范畴的道,显然来自道家哲学,也就是说,道家哲学以其最高哲学范畴释《易》,揭示了《易》中的深刻哲学内涵,将《易经》由占筮之术,提升为哲学。
易德--周易哲学的价值论
德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伦理范畴。周灭殷之后,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天命靡常"观念,认识到天命是靠不住的。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与"敬德保民"思想。《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继承发展了周文化,建立了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以德释《易》,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各篇,皆贯穿着以德释《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