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吧 关注:150贴子:464
  • 9回复贴,共1

试论当代藏区宗教机构和制度的变迁——藏区宗教现状考察报告之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6-08 11:33回复
    一、民龘主改革前藏区寺院机构概况
    藏传佛教经宗喀巴改革后,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寺院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17世纪以来,格鲁派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扶持下,在五世达龘赖时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之后,格鲁派用政权力量扩充本派的势力,在整个藏区占据了绝对优势。这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在西藏、安多和康区各地略有不同。我们从下面的例证中可以发现,标准的寺院机构有措钦(大经堂)、扎仓(佛学院)、康村(僧舍)三级主体构架:措钦大殿是寺院的中心,措钦机构,又称拉吉,则是寺院机构的中枢。扎仓是经学教育机构,大寺院不同的扎仓有不同的教学专业。康村是扎仓的僧房,供从各地来的学经生居住。康村都是根据居住者的籍贯来划分,如三大寺中看到叫“卫康村”的房舍,就知道它是专门接待西藏中部(卫地)学僧的馆舍;“阿里康村”是专门接待来自西藏西部学僧的;色拉寺的“崩若康村”,则专门接待康区的学僧。但安多地区的寺院往往不设康村,康巴地区有的寺院没有扎仓一级机构。不过,藏区所有大中寺院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必然有措钦。
    


    2楼2012-06-08 11:34
    回复
      2025-05-22 07:37:53
      广告
      (三)康巴地区寺院机构设置
      理塘寺,又名春科寺,是川、滇一带藏区的格鲁派大寺之一,与西藏三大寺有密切关系,寺内组织严密,具有典型性。全寺的宗教、行政、经济大权由香根活佛总揽,下设堪布、副堪布、泽尼堪布、西科、格西等职组成的堪布会议,讨论决定寺内重大事务,是理塘寺的最高权力机关。堪布会议下设翁则、铁棒(格贵)、传号之职。翁则负责经典学习,下设八本、曲本二职,八本管理宗教法器,曲本在念经时负责揉糌粑;铁棒掌管戒律;传号掌管行政大权。传号下设格桑会议和榨子各一处,主管本寺的7个康村,6个西所(经济组织)。
      格桑会议,是由各康村的格桑18人组成,管理康村事务;榨子是全寺的财务处。较大的玉瓦康村下面还设有密村。本寺没有扎仓一级组织。
      


      5楼2012-06-08 11:35
      回复
        3、游方制
        游方僧人在旧西藏也非常普遍。他们奉行的戒律很少,对经文的了解也是肤浅的,有的甚至不会念经,一般以咒语与法术向所到地主提供服务并获得布施。有关情况的记载在官方文献中很少见到,只在一些外国人的游记中间偶有提及。


        10楼2012-06-08 11:36
        回复
          三、民改后的寺院机构与制度
          (一)管理机构与制度
          1、寺院管理机构与制度
          1963年在班禅大师主持下,佛协西藏分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协商制订、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寺庙民龘主管理试行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这是一份影响深远的文件。它对藏传佛教寺庙的组织、机构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对现代藏区寺庙制度有塑造性的影响。该章程规定在寺院中建立民龘主管理委员会,对寺院进行民龘主管理。第十条规定:“寺庙民龘主管理委员会(组)由住持僧尼民龘主选举产生,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管理本寺庙的内部事务。”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民管会由委员若干人组成,并根据工作需要,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民管会委员由住寺僧尼民龘主选举产生。主任和副主任在委员中推选。民管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需报经直接管理各该寺庙的人民政府批准。”
          民龘主改革以后,藏区普遍设立了新的管理机构,有的地方叫寺庙管理委员会,有的地方叫民龘主管理委员会,取代原有的措钦会议成为寺院内部最高权力机构。在民龘主改革期间各级地方政府向重要的寺院派驻了工作组,以指导贯彻执行政府的方针政策;此间民管会主要依靠原来的下层贫苦喇龘嘛组成,同时团结一批爱国的寺院上层人士加入。1996年针对部分藏区存在的严重骚龘乱情况,各级政府再次向寺院派驻了工作组,以便帮助寺院进行爱国主义普法教育工作。西藏自治区政府还在一些重点寺院设有派出机构(寺管处)。现在,寺院原有的机构框架大部分仍然保留了下来,但是被置于民管会的领导之下。像措钦、扎仓和康村等各级机构主要履行其宗教职能,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已经分离给民管会的相关机构,有的职能则被废除。如铁棒喇龘嘛(格贵)的治安职能则完全废除,他们的职能仅仅限制在寺院戒律的维持上。寺院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完全由政府的公龘安机关负责。像三大寺及塔尔寺这样的大寺院,公龘安机关还专门设置了派龘出所。因为职能的分解和转移,改革后的寺院宗教机构如措钦、扎仓等比民改前简化了许多。以塔尔寺为例,下属4个扎仓设扎巴2人,相当于僧众组长;僧官1人,相当于以前的扎仓格贵,负责僧众纪律、生活等事务;银刊1人,兼理会计和文书之职。这几名扎仓的负责人平时各司其职,遇有重要事项一起研究解决办法,然后向分管本扎仓的民管会委员汇报(一般是活佛),征得同意后执行。参尼扎仓因为人数最多,有300多人,另增设了翁则1人、格约(副格贵)1人、恰热(学经期间轮值负责人)1人。
          西藏寺庙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分工至今仍然体现了《章程》的精神,该章程规定:“根据寺庙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民管会委员(小组成员)可分工掌管行政、宗教、生产、财务、学习和文物保管等事宜。僧尼多、工作量大的寺庙,可在民管会下设若干小组,或指派专人管理各项有关事宜”。现在拉萨三大寺民龘主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大致如下:哲丰寺民管会下设6个科室1个组,委员共17人。6个科室:佛事科、财务科、人事科、文物治保科、生产经营科,1个组是两个子寺乃琼寺和木如寺管理组。色拉寺民龘主管理委员会由11位委员组成,下设5个科室;办公室、佛事办、财务室、宣教办和文物治保室,以及5个分会: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帕崩卡(子寺)、查吉寺(子寺)分会。甘丹寺民龘主管理委员会,成员14名,下设4个科室:办公室、文物室、宣教人事室、治保室。
          民改以来扎什伦布寺在十世班禅大师的领导下,在建立藏传佛教新型寺院机构及制度方面,作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具有典型性。据该寺民管会副主任年扎喇龘嘛介绍,扎什伦布寺民管会有20多名委员,下设6个小组:佛事组、政治学习组、文物保护组、财经组、生产组、治保组。各组长都是由民管会成员担任组长。各组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佛事组在民管会的统一领导下,安排一切宗教活动,按照班禅大师的教导,进行教务管理,负责教规的执行。遇有个别僧人有违反寺院规章的现象,先进行教育,然后提出处理意见,报民管会,决定处理办法。初犯、二犯、三犯,都以说服教育为主,不改的按寺院规定,罚劳动,或罚现金。民管会的主导思想是培养一个喇龘嘛不容易,出现事故不主张开除,尽量保护。有个别的僧人发生两性关系,或违反了国家法律,就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理,不走后门。如果开除,还要收经费(本寺独有的制度)。开除后送到原籍,交给政府。佛事组负责管理三个扎仓。
          


          12楼2012-06-08 11:37
          回复
            4、隐修制度
            民龘主改革以后,公开的隐修曾经中止。记者马丽华报道过这样的实况:拉萨附近几十公里外的深山中的香色寺是有名的宁玛派尼姑寺,它他有闭关修行的传统。1960年代改变了观念的乡民曾经搬出开封堵山洞的石墙,把两位在山洞中修行了多年的尼姑分别挖出来。只见两位老尼姑都是一个模样:面容青绿,头发拖到地面,衣服碎成布条。出来以后政府把她们安排到养老院,让她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们却目光呆滞,对人毫无兴趣,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子,始终闷闷不乐,直到死去。
            19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以后,隐修现象再度在藏区兴起。扎叶巴寺位于拉萨市东雅鲁藏布江北江孜县境内的深山沟内。据说小寺庙上面的崖壁上有108个山洞,莲花生在这里修行过,现在住着15个修炼者,都是格鲁派僧人,最大的65岁,最小的13岁。每年9月他们到附近村子里要些青稞、酥油,平时就不再下山,也很少集中念经,主要分散在各自的山洞里念经、念咒、冥想。后山还有几位尼姑居住修行。
            著名的青朴沟半山腰上有一座宁玛派的尼姑寺,现有58名尼姑,2名僧人和1个活佛。据她们介绍说,这里也有108个修行洞,住着200多名修炼者,大部分是西藏人,近年也有内地人来这里修炼。她们平时负责义务上山给修行人送糌粑和水,每年寺庙收入的香火钱约4万,其中3万都要用在这项供养上。尼姑们早上一起念经,9点以后就回各自僧房修炼,不得外出。她们修行以念咒和磕长头为主。师傅不同,所念咒语也不同。
            上面这样的修行社区相对来说是开放的自由式修行,直贡提寺的修行社区则是有组织和群体性的。由于噶举派偏重修行,过去西藏盛传:“不要跟嘎夏政府比权力,不要跟噶玛噶举比财力,不要跟直贡噶举比法力。”僧人们都以闭关修行为惠利,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修行。僧人们轮番值勤,承担念经、超度和后勤等工作,修行时间由寺院安排,从数月到数年不等,最长的可以修行15年。修行房散落在寺庙大殿上面广袤的山野间,一般都是依傍山洞而建,也有一些纯为山洞。房内除了放着一些木柴、干牛粪、一只糌粑口袋和一只做多玛(供品)用的面盆以外,便别无长物。因为修行者夜间只能打坐,所以没有卧具;又因为修行者以冥想为主,不需要具象之物,所以连佛像、经书和法器等宗教用品都不用。修行期间窗子是封闭的,不见阳光,因为修行者不能看到任何人和动物。修行者只能在夜间登上屋顶平台,泼去早晨制作多玛时用过的水,还算可以看见星星和夜空。该寺长期闭关的人,中间有间隙可获得准许出来向指导老师请教。这与终生幽闭山洞的修行者终究有所不同。
            直贡提寺还有以闭关辟谷的办法来选定本寺活佛的传统。候选的童僧们净肠3天后,在隆重仪式中被送进山洞封闭起来,只给他们99粒药丸和“99滴水”(一小壶),经过99天之后,那一两个能坚持到最后没有中途拉铃出来、有没有死去的孩子,如果他被救醒后报告说在昏迷状态中看到了寺院和释迦牟尼像,就会被定为活佛。
            马丽华1992年还在山南地区顶布钦寺这个竹巴噶举寺院中见证了由几十个十多岁童僧组成的修行团体。他们住在一排排修行者专用的半地穴似的尖顶小帐篷里,正做修行脐火瑜伽前的练习。脐火瑜伽又称拙火定,修成以后,据说可以赤身露体抗冰雪之寒。另外常说的藏密神通还包括盘坐腾空和辟谷不饥等。十年过去了,经过寺庙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像这样幼童出家甚至幼童苦修的现象已经是极少数现象了。
            


            16楼2012-06-08 11:41
            回复
              就宗教体制来说,也有一个体与用的问题。基本的教义、仪轨和伦理是它的体,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伴生的教义教规和体制是派生部分,则是它的作用。体可以在各种历史条件和文化处境中生存和发展,用则可以因时而化。封建特权的废除、新的学术与管理机构的建立、现代管理和学术制度的引进,促进了藏传佛教之体的茁壮成长。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寺院民龘主管理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就与寺院原有的机构与制度做到了和谐同存、相互补充。但从总体来看,新旧体制如何定位,才能出现良性互补、相互推动的局面呢?比如班禅大师在缔建中藏院时引进了新学位制度,与原有的宗教学位制度如何配合,如何衔接呢?它最终可能基本吸收寺院格西学位制度,并进而取而代之吗?或者将一直像现在这样,各行其是,互不隶属呢?得出这个问题的答龘案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寺院严密的考龘试制度还发挥着相当大的积极作用:①他可以提高僧人的素质,发扬格鲁派的教义,促进因明学的发展,确保在传统民族的文化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的免疫力的作用。②在寺院中考取了格西,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同时如果我们在统战政策上进一步配套,在团结爱国力量方面,优先考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激起广大僧人的进取心,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佛学研修出路上去,增加爱国宗教组织的凝聚力。③宗教院校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突破了教派的限制,有综合优势,尤其是为那些没有格西学位制度的教派中的优秀人才提供了自我提升的机会。但目前藏区僧人众多,寺院等级制消除以后,大部分僧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他们长期生长在寺院,不愿或许也无能力再回到社会中去务农、放牧或经商,有的人希望在佛教上不断进修,并得到权威机构的评定,而我们的宗教院校却资源有限,其吸收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满足更大范围的需求,所以引导中心寺院恢复和健全格西学位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④格西学位制可以定位为基础性、教派性和地区性的评定体系,院校制可以作为全国性跨教派性的评定体系,是前者的提高和拓展。⑤再进一步讲,宗教类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学制也有协同一致的问题。当前各种全国性宗教院校的合格毕业生,据说在宗教系统内部按大学专科或大学本科看待;但是,他们的学历并不被国家教委所认可,因而也不能在宗教系统外的从事管理中进行“兑换”,如他们的毕业生就不能直接在部属院校报考研究生。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考虑到国际上教会学校的学位同样可以得到国家认可。我们觉得,这些情况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与调整。
              总之,我国藏区宗教新的机构与制度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且正处于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这个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依赖两种张力的平衡来实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整合除封建特权以外地传统体制中的合理成分,以保持其民族、教派和地区特色地可持续发展。
              加入收藏夹 收藏此页面 通过Email发送 点击次数: 1233
              评论 (0)
              订阅此评论
              输入评论内容
              显示/隐藏 评论表单
              姓名
              Email
              网站
              标题
              评论
              缩小文本框 | 增大文本框通过Email订阅 (仅限于注册用户)
              我已阅读并同意遵守 用户须知.
              添加评论预览
              责任编辑:张红
              文章出处:《宗教与世界》2003年第6期


              19楼2012-06-08 11:43
              回复
                2


                23楼2012-06-18 20:06
                回复
                  2025-05-22 07:31:53
                  广告
                  0r2g3


                  30楼2012-06-23 04:24
                  回复

                       ——来自藏密觉囊巴藏布卡瓦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5-02-07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