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房村,肇源县头台镇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40年前,小村里迎来了一批艺术家和“知青”。他们用知识和言行影响着村民们,给这个原本落后、闭塞的小村带来了活力;陆续返城后,他们依旧关注着村娃们的成长和村里的发展,并尽己所能扶助村里教育事业。40年间,瓦房村的孩子们无一失学,村经济也日渐富裕。 今天,走出去的娃儿们个个有出息,瓦房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瓦房”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从村里走出去的焦彦章把这段历史写成了一部小说《青谷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为了踏寻故事的发生地和生活场景,再次涌向这里,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致富机遇。 40年前: “文化人”住进“瓦房”添活力 1971年,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民乐演奏家郭艺、表演艺术家喜彩燕、李子巍夫妇等人及其家属到瓦房村插队落户;不久,一批来自哈尔滨市和肇源县的“知青”们,也来到村里。一下子来了如此多的“文化人”,给这个原本落后、闭塞的小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村民们兴奋不已,视他们如上宾。寒冬来临,当时的大队把他们安置在家里最暖和的社员家里。三九大冷的天儿,为了能让这些城里人住上舒适热乎的暖屋子,队里用极难买到的民需木材新盖了七间房。时间久了,村里人与城里的这些文化人处得如亲人般,常围坐在热炕头上,听他们讲着各式各样的新鲜事儿。 城里来的艺术家们个个有名气,他们在瓦房村一住就是四年多,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平日里只能从“戏匣子”里听听声的“名角儿”特别随和,他们和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劳动。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把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编成节目。城里来的“知青”们个个有朝气,他们和村民们一起参加表演,一起放歌于田间,这些形象生动的节目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一时间,小村沸腾了,村民们从中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文化氛围和快乐,孩子们也加入其中。老支书李万深有感触地说,那会儿,城里来的这些文化人给村里带来了诸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村民们回忆说, 当时村里的办学条件差,村娃们的学习成了大问题。为了提升师资力量,知青们便走进课堂,给娃儿们当起了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影响着当年的娃儿们,多年后,很多孩子有了出息,有一些走出了农村:或当了干部、或成了工人、或参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