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蛇放生暗喻中国式放生只图个人福报 无关环境保护
放生早已从佛家培养慈悲尊重生命的修行蜕变成以贪心追求福德果报的手段 多数人观念中,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最根本的一条便是不杀生,并且还要放生。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佛教俗语更是家喻户晓。放生最早由中国各地涌现的佛教弟子发起,进而扩大到居士、信众。“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在他们的修行中,不杀生、放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慈悲心,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可以说是人类检讨自身,追求平等、自然、和谐的高尚道德行为。 然而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放生的实践渐渐起了变化,原本不限时间、地点、场合随机而起的放生变成了只寻求形式、仪式的计较。特别是在世俗领域,热衷放生的动机演变成消除日常“罪孽”,“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放一次生”、“放归的生命个体数量与功德成正比”。甚至有人总结放生的16个好处,放生就是救命、还债、救济、慈悲、觉悟……总结起来放生成为以贪心追求各种功德利益、福德果报的手段,迷信于这类“放生的功德”虽然看起来是慈善,实际已蜕变成最赤裸裸的钱心(心理安慰)交易。
苗耳洞的村民们担心近1000斤的蛇群如果在野外捕捉青蛙等动物会对当地生态产生影响。环保理念下的放生要求动物来源是原本就需要人为照顾的生物,不涉及商业买卖,不会波及无辜 国外动物保护领域中放生仅仅是野生动物复健wildlife rehabilitation的最后一个环节。所谓野生动物复健是指为那些受伤、遭遗弃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安置、喂养,最终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动。按照《野生动物复健简化标准 第三版》的要求,在放生之前的标准化程序包含动物收治、稳定状况、初步检查、初步治疗、康复、放归前的训练以及评估,最后放归野外也对地点有诸多要求,有研究表明,将爬行和两栖动物放回原生地方圆一千米之内才能保证其日后的存活。 另在台湾地区圣严法师创办的法鼓山,他们一改原先的“放生”为“护生”。提供一笔经费,与专业动物园合作。合作的内容则是收容、医护一些受伤、无处可归或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动物,请专家照料保护,等动物恢复健康后,再评估是否有适合个别种类放生的自然栖地,若没有,则考虑继续收留它们。这种做法,生物的来源是那些原本就需要人为照顾的生物,不涉及商业买卖,不会波及无辜,而且,真正对这些生命有所帮助。当前,台湾正研拟修正《野生动物保育法》第32条,将定义何谓“商业”与“大型”放生行为,届时未经主管机关许可规定的放生行为,可罚5万台币到250万台币。 放生不顾动物死活,慈悲仁爱只为自己
多数被放生的人工饲养动物因无法自己觅食及自我保护而丧命,野生动物先捕后放毫无意义 从源头上来看,被放生的动物一是来自于野生;二是来自于人工饲养。本来就好好地生活在野外的动物就因为人类基于放生的需求反而被捕获,这种先捕获又把它们放生的放生有什么意义呢?又有谁知道在捕获野生动物的过程中有多少的猎物致伤或者致死捕捉者的圈套,夹子,毒饵中呢?而对于人工饲养的动物:它们自然会比野生动物缺乏警惕性,会更容易就被天敌所杀或者被跟在放生者身后而来的捕猎者所捕获,无法自己觅食及自我保护,甚至遇上恶劣的气候也可能使它们丧命。某种程度上,放生此类的动物无异是等于杀生。 尽管《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有关“动物野外放生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准”的规定早就存在,可由于执法环节薄弱根本抵挡不了民众行善的热情。2009年6月的第二届广东休渔放生节上,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被工作人员奋力掷进了南海。事后鉴定,那是一只原产于云南、广西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缅甸陆龟,这只陆龟别说不能下海,即便是在淡水里也无法生存。2007年6月,罗湖区仙湖植物园野营区草坪惊现大批麻雀尸体。植物园管理员称,早上有人在草坪放生5万只麻雀,疑死因与麻雀无法适应新环境有关。2006年北京春节期间,信佛民众将大批黄鳝、鳖送往后海放生。完全不考虑黄鳝入冬后要冬眠且不入水,后海水温太低会使黄鳝因低温和缺氧死亡。
放生早已从佛家培养慈悲尊重生命的修行蜕变成以贪心追求福德果报的手段 多数人观念中,佛家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最根本的一条便是不杀生,并且还要放生。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佛教俗语更是家喻户晓。放生最早由中国各地涌现的佛教弟子发起,进而扩大到居士、信众。“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在他们的修行中,不杀生、放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慈悲心,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可以说是人类检讨自身,追求平等、自然、和谐的高尚道德行为。 然而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放生的实践渐渐起了变化,原本不限时间、地点、场合随机而起的放生变成了只寻求形式、仪式的计较。特别是在世俗领域,热衷放生的动机演变成消除日常“罪孽”,“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放一次生”、“放归的生命个体数量与功德成正比”。甚至有人总结放生的16个好处,放生就是救命、还债、救济、慈悲、觉悟……总结起来放生成为以贪心追求各种功德利益、福德果报的手段,迷信于这类“放生的功德”虽然看起来是慈善,实际已蜕变成最赤裸裸的钱心(心理安慰)交易。
苗耳洞的村民们担心近1000斤的蛇群如果在野外捕捉青蛙等动物会对当地生态产生影响。环保理念下的放生要求动物来源是原本就需要人为照顾的生物,不涉及商业买卖,不会波及无辜 国外动物保护领域中放生仅仅是野生动物复健wildlife rehabilitation的最后一个环节。所谓野生动物复健是指为那些受伤、遭遗弃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安置、喂养,最终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动。按照《野生动物复健简化标准 第三版》的要求,在放生之前的标准化程序包含动物收治、稳定状况、初步检查、初步治疗、康复、放归前的训练以及评估,最后放归野外也对地点有诸多要求,有研究表明,将爬行和两栖动物放回原生地方圆一千米之内才能保证其日后的存活。 另在台湾地区圣严法师创办的法鼓山,他们一改原先的“放生”为“护生”。提供一笔经费,与专业动物园合作。合作的内容则是收容、医护一些受伤、无处可归或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动物,请专家照料保护,等动物恢复健康后,再评估是否有适合个别种类放生的自然栖地,若没有,则考虑继续收留它们。这种做法,生物的来源是那些原本就需要人为照顾的生物,不涉及商业买卖,不会波及无辜,而且,真正对这些生命有所帮助。当前,台湾正研拟修正《野生动物保育法》第32条,将定义何谓“商业”与“大型”放生行为,届时未经主管机关许可规定的放生行为,可罚5万台币到250万台币。 放生不顾动物死活,慈悲仁爱只为自己
多数被放生的人工饲养动物因无法自己觅食及自我保护而丧命,野生动物先捕后放毫无意义 从源头上来看,被放生的动物一是来自于野生;二是来自于人工饲养。本来就好好地生活在野外的动物就因为人类基于放生的需求反而被捕获,这种先捕获又把它们放生的放生有什么意义呢?又有谁知道在捕获野生动物的过程中有多少的猎物致伤或者致死捕捉者的圈套,夹子,毒饵中呢?而对于人工饲养的动物:它们自然会比野生动物缺乏警惕性,会更容易就被天敌所杀或者被跟在放生者身后而来的捕猎者所捕获,无法自己觅食及自我保护,甚至遇上恶劣的气候也可能使它们丧命。某种程度上,放生此类的动物无异是等于杀生。 尽管《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有关“动物野外放生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批准”的规定早就存在,可由于执法环节薄弱根本抵挡不了民众行善的热情。2009年6月的第二届广东休渔放生节上,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被工作人员奋力掷进了南海。事后鉴定,那是一只原产于云南、广西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的缅甸陆龟,这只陆龟别说不能下海,即便是在淡水里也无法生存。2007年6月,罗湖区仙湖植物园野营区草坪惊现大批麻雀尸体。植物园管理员称,早上有人在草坪放生5万只麻雀,疑死因与麻雀无法适应新环境有关。2006年北京春节期间,信佛民众将大批黄鳝、鳖送往后海放生。完全不考虑黄鳝入冬后要冬眠且不入水,后海水温太低会使黄鳝因低温和缺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