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御用资料库吧 关注:18贴子:1,168
蛊毒是一种毒药,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毒虫蛊,动物蛊、植物蛊和物品蛊。 



附随其上的各种神秘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畜蛊者的目的有直接联系。原始时代的蛊只是一种疾病名称,当时叫蛊疾,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记晋侯得的病即为蛊疾,《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时的蛊疾主要是指肾疾,血吸虫病,肝炎等。周代的蛊主要是指自然界毒虫如能"含沙射人"的蜮之类。春秋战国的蛊既有自然界的毒虫,也有人体中的寄生虫。先秦时代的蛊毒大多数是指自然生成的毒虫,主要有水蛊,蠹蛊和厉鬼之蛊等。汉代以后人们把蛊毒与黑巫术联系起来,蛊毒开始变得复杂和神秘起来,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造成历史上的最大冤案。东汉时有为蛊驱傩,魏晋南北朝时犬蛊传播狂犬病。隋代有以咒语唤来猫鬼巫蛊偷盗钱财的巫术,尤为荒唐的是隋炀帝以蛊来窃美女,唐代以蛊在官廷斗法。中医药十分关注蛊病的治疗,敦煌出土文献中记录有治蛊的巫术。宋代有令人厌恶万分的金蚕蛊。元代有挑生蛊与 蛊,明代有稻田蛊、树蛊,当时瑶壮的蛊毒也令人十分惊心,清代广西有虾蟆蛊,福建有蛊神,为了钱财和权力而夫妻裸体祭蛊神。[9]人们把蛊奉为蛊神或药王,认为崇拜祀奉这个蛊神或药王,蛊神或药王即可保护他们,可赐与他们财富和权力。所有这些只是幻觉而已。 


1楼2007-01-20 15:10回复
    蛊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等是蛊毒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蛊其实也是一种法术信仰。对这样一种朴实的观念,它是自觉或非自觉的,它具有行为的倾向,而各种相关倾向的行为都源自相似的目的和状态。对于蛊的行为分类,我提出下列一些初步的几种类型:一类是咒语之蛊。这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形式,蛊妇念动咒语可以控制对方,使对方生疾,甚而有一些蛊妇的言语都具有巫术效应,它是反话,也有一些蛊妇通过由于憎恨而释放出来的力量而造成伤害。如广西南部壮族的龙州、凭祥、靖西、那坡等一带地方的"倍亲、倍呀、倍那"等,就是明显的例子。二类是契约之蛊,各个民族对蛊的称谓各种各样,但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一点,在这些蛊之背后,有一点就是与蛊的特殊力量有关,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这特殊的力量就是隐藏在蛊之背后的药王,掌握了蛊的人似乎要跟药王定下契约,必须经常不断地放蛊害人,以此保持同药王的关系,而药王给予畜蛊者的赏赐就是与之过鬼夫妻生活和财富及权力。这一点同西方学术界有关魔法和巫术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魔法一词不止具有一方面的意义:它既同特殊力量有关,也同用科学术语表示的效用的不明确有关。像蛊一样,魔法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掌握的,它只是由那些特殊的人所掌握,因此,它也不可能为所有的人理解。三是法术之蛊,对这类蛊毒,人们认为多由巫士鬼师掌握,它可以是遗传的,也有经过学习得到,在龙州,天等等地的法术鸡鬼就是此种类型。对于法术之蛊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放出害人,否则会自蛊自身。所有这些法术均是发明人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的,其要义是旨在通过主观幻想的特定行动来影响和支配客观事物。


    2楼2007-01-20 15: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养蛊放蛊的目的是什么 







      蛊及蛊的神奇效用的传说,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为了自己的福祉,于是就养蛊放蛊,其目的主要是想得到蛊神赐与的财富和权力。放蛊是便于弱者采用的方术,它能加害敌人而又能保护自己。蛊信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些普通民众就利用蛊毒这种文化现象来构筑他们反国家霸权的话语体系和对抗社会不平等的手段。


      5楼2007-01-20 15:11
      回复
        蛊毒致病的原因是什么 






        蛊毒是一种毒药,放蛊中人,人致病,即是通过用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虫毒感染而生的蛊病属于中医蛊病范畴。 

        另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由于蛊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人们对蛊十分恐惧,因此对蛊过度的恐惧也会导致人们生病。美国人类学家沃尔特·B·坎农曾对恐惧如何致人生病做了试验。他认为人在发生恐惧时,身体要被刺激起来应付紧急情况,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机体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糖,并收缩血管,使得肌肉能采取行动。当紧急情况未能为行动所解决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休克就会产生。此时血压剧降,心力衰竭,血浆渗入到各种人体组织里,缺少食物和脱水便会造成有害的生理状态。恐蛊症的生理失调过程与坎农的生理试验过程是一样的。


        6楼2007-01-20 15:11
        回复
          破解蛊毒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民族地区把蛊作为致病的病因之一。认为中了蛊,鬼师不能解医药不能治,似乎成了不治之症。其实蛊也可以破解。对于那些确实是中了蛊毒药而引起疾病的人,可以利用草药或者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因恐惧蛊而生病的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法来治疗民间常用治疗恐慌蛊症的方法主要有:灵物禁蛊,咒语退蛊和巫术驱蛊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世俗礼仪行为来净化被污染的躯体和世界,从而象征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7楼2007-01-20 15:12
          回复
            蛊毒为什么那么神秘 







            从早期汉人对蛊的解释,可以看出,早期的蛊大都是指各种自然界中未曾经过特殊加工的自然毒虫,但从汉代以后,则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其神灵观念被引入蛊信仰中,如云南的傣族,湘西的苗族、瑶族都认为蛊是一种药鬼,叫"仆思鬼"或"草鬼"等,而鬼的概念本身就具有阴森恐怖之意,人们认为有蛊人之所以有蛊是因为掌管医药的鬼依附在人的身体而造成,人鬼不分,掌握蛊这种特殊力量的人便是蛊鬼。而蛊之危害甚烈,与鬼魅无异,一般民众都憎恶地把它与鬼魅并列。这使得蛊更为恐怖神秘。


            8楼2007-01-20 15:12
            回复
              蛊毒承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由于蛊的阴森恐怖,一个人若无端指控畜养有蛊,他要面临被周围众人歧视甚而被处极刑的巨大压力,因此,历史上,蛊毒的承传方式素来十分隐蔽,归纳起来,蛊毒的承传无外乎有三种: 

              一是师传,即通过秘密的仪式得师傅认可后,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授。这类人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患过重病经神保佑而痊愈的人,包括言行异常的精神病,癫痫病患者,身体和智力不健全者,有生理缺陷或畸形体质的人;神经特别敏感易激动而富于幻觉者等。 

              二是通过灵媒传染得而染上。 

              三是遗传,即通过世袭和血缘关系传承下来。据这类人说,他们之所以沾上蛊是由于自己或者祖宗不慎得罪了神灵,因此,必须要畜养蛊且不时放蛊害人才能得到神的宽恕。


              9楼2007-01-20 15:12
              回复
                解除毒蛊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金蚕,最畏头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蚝猪箭的刺谓,故刺猖是专治金蚕蛊的特殊药品,他如蜈蚣、蚯躬,每每也可以治蛊。 

                又有说, 

                所谓“蛊”,照汉代郑玄的解释是“虫物而病害人者”。又引申为一切毒害。《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 

                “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蛊。” 

                “蛊”字由皿虫组成,本指生于器皿的虫或器皿被虫蛀坏。逐步引申,谷物腐败所生的飞蛾从及通过其他物体变质而形成的虫也被称为“蛊”。蛊被称为“蛊”。蛊被认为具有变幻莫测的性质和非同寻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 

                “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由毒蛊引发的疾病称为“蛊疾”或径称为“蛊”。先秦秦汉人所说的蛊疾有两个特点:蛊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错乱;毒蛊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从体内发作,与蝎螫蛇咬有异。这种巫术不仅危害严重,而且流传甚广,历代文献屡见记载。《周礼·秋官》记载周朝有“庶士”之职,掌除毒蛊。汉代毒蛊盛行,《周礼·秋官·庶士》郑玄注引东汉《贼律》:“敢蛊人者及教令者弃市。”《晋书·郭噗传》:若以蛊为妖蛊诈委者,则当投界裔土。梁·顾野王《舆地志》载:“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饮食中,人不觉也。”晋以后文献记载有犬蛊、奥蛊、蛇蛊、蜈蚣蛊、猫蛊、蜘蛛蛊等。而宋代以后又有人对蛊进行系统分析,把蛊的种类分成------- 

                蛇蛊、金蚕蛊、南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蛊、措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等。


                11楼2007-01-20 15:1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所有蛊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蚕蛊 







                  金蚕蛊:传说中的金蚕蛊形状象蚕(废话:P),通体金色灿烂。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又称之为“食锦虫”也有人说之所以以金为名是因为:“每至金日,则蛊神下粪如白鸟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为“金”古代各地对蛊术的命名不尽一致,如清代广东香山一带习惯将蛊术称为“鬼药”或“挑生”。除以上标目分析的影响较大的蛊种外,还有很多蛊只具其名而内容不详,如《本草纲目》提到蜈蚣蛊,玛蝗蛊,草蛊;明代的《浑然子》也有鼠蛊,鸠蛊的名称。 

                  古人早有百蛊之说,毒蛊和蛊术的品类是难以系举的。


                  12楼2007-01-20 15:13
                  回复
                    蛊的制作和种类: 







                    蓄蛊者多为妇女,是妇女的专长。《滇南杂志》:“云南人家家蓄蛊…人家争藏,小儿虑为所食,养蛊者别为密室,令妇人喂之,一见男子便败,盖纯阴所聚也。”周去非《岭外代答》:蛊毒为“妇人形披发夜祭”,《滇南新语》:为夷女所悦。蛊的种类很多,通常有:金蚕蛊、疳蛊、癫蛊、肿蛊、泥鳅蛊、石头蛊、篾片蛊、蛇蛊等等。其中金蚕蛊最凶恶。旧时在福建一些县乡,养金蚕的迷信活动较盛。据说金蚕是一种无形的虫灵,它能替人做事,最勤於卫生,大凡室内很干净的人家便认为是养金蚕的人家。金蚕的制作方法是:选用蛇、蜈蚣等12种毒虫,埋於十字路口,经49日(或另一个神秘日数)取出存於香炉中,成为金蚕。在信仰金蚕的人心目中,金蚕是有灵性的,既能使饲养者发财致富,但富起来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蚕亏欠多少,否则金蚕要求花钱买人给它吃,不然则作祟。养金蚕家若不想再养它,可以将其转嫁出去,曰“嫁金蚕”,方法是用包包银两、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蚕),放在路上,贪财者自然会拾取。金蚕可以致敌人死亡,通常是腹肿、七窍流血而死。疳蛊,又称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广东、广西民间流行。制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蚂蚁、毒蜂、蝉、蚯蚓等加头发,晒乾后研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蛊,放饮食中可毒害人。癫毂在苗族中流行,多将蛇埋土中后生菌类,用以害人成癫;肿蛊则使人腹部肿大;泥鳅蛊,是用蛊粉与竹叶浸泥鳅与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头蛊、篾片蛊均又蛊药泡制而成,放于路中害人,据说可进入人身体作祟成恶疾。


                    13楼2007-01-20 15:13
                    回复
                      施蛊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 






                      蛊女施蛊多是下在饭菜中,《赤雅》:“蛊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块食物上。下蛊有的是下虫本身,优点下虫粪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时不经食物也可施蛊。刘南《苗荒小记》:“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


                      14楼2007-01-20 15:13
                      回复
                        患蛊者的症状和验证方法: 






                        刘锡蕃“中蛊者,或咽喉肿胀,不能吞饮;或面目青黄,日就羸瘠;或胸有积物,咳嗽时作;或胸腹胀鼓,肢体麻木;或数日死,或数月死”。验证之法:可令其嚼生黄豆,无腥味则中蛊,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在嘴裏含一块鸭蛋白,其上插一枚银针,如果鸭蛋白和银针变黑,则中蛊。预防和解蛊方法:凡是蛛网灰尘之家,疑为养蛊之家,忌往来;凡就食如主人先用筷子敲一敲杯碗,后盛饭的,疑为施蛊,要特别小心可不食或道破;凡出外就食,随身携带大蒜,可防蛊,蛊入酒难治,出门不饮酒可防蛊。解蛊破蛊的方法:服雄黄、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泻毒;又云金蚕最怕刺,可入药治蛊。古旧医书上多均有医蛊偏方,五花八门。破蛊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妇女携布袋卖刺梨於小孩吃,多中蛊者,久为群儿识破,买时先呼而问曰:中有蛊否?答曰:无,则不为害矣。然后可购买。另外,据说蛊怕谓,取谓入养蛊之家,其蛊立擒。放蛊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气,有时也作为一种保护措施,有人怕别人偷食物,便放蛊,便盗者立毙,相反,“杀人多者,蛊益灵。”


                        15楼2007-01-20 15:14
                        回复
                          降头术与血咒!! (不在本主题内给个连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9417.html


                          18楼2007-01-20 15:15
                          回复
                            湘西俏美苗女的阴邪蛊毒 


                            我的老家在山水如画、风光旖旎、神秘迷人的湘西苗区。 

                              在那里,民间始终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对苗女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最终会被蛊惑而死。 

                              但这种说法往往只在私下里流传,很少会有人正面去谈论,似乎谈论这种事情也有着某种忌讳,从而更使这种类似的事情愈发地神秘而恐怖起来。 

                              自古苗女多情。山里的女儿天真、单纯、敢爱敢恨,哪里知道人心的险恶,有时虚情假意的海誓山盟也会当成情郎剜心掏肺的真情告白。所以,为了保护美丽的苗女,苗人自古就有一门传女不传子的独门技艺:蛊。


                            19楼2007-01-20 15: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幼时随父母在溆浦、凤凰、沅陵、古丈等地访亲时,就听说过不少关于“蛊”的故事: 

                                故事一: 

                                一个湖北人随排帮深入苗区砍竹子放排,喜欢上了当地的一名苗女,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苗女的青睐。在度过了一段绯侧缠绵的快活日子后,排帮将要放排到下游去,湖北人来向苗女告别。苗女问湖北人,你这一去要走多久。湖北人说,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必回。苗女说,那你三个月之后无论如何一定要赶回来啊。 

                                湖北人笑着说,你放心好了。排帮走后,三个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湖北人早将苗女的嘱咐丢在了脑后。到了第四个月时,湖北人病倒了,排帮的人带他看遍了当地的医生,都没有办法查清病因。这时,湖北人想起了苗女的话,急忙让排帮的人送他回苗区,一路上,湖北人病情越来越重,终于没能赶回苗女身边,行至溆浦境内时,客死途中。 




                              故事二: 

                                一个已有老婆的广东商人在苗区做生意,和一个苗女陷入爱河,商人答允了要和苗女共结连理,当商人回到了广东后,早已经忘记了曾经许下的海誓山盟,和老婆孩子尽情地享受着家庭之乐。有一天,他有一点感冒、发热的症状,看了医生,医生说没什么问题很正常。 

                                几天后,全身已经不能够自如行动了,他这个时候才想起了对苗女的承诺和有关蛊的传说,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又过了二天,他的神智开始陷入昏迷,然后撒手人寰。 





                              故事三: 

                                苗族汉子要外出办事,妻子临行前做了丈夫最爱吃的饭菜,关切地叮嘱丈夫要早去早回,在外办事的丈夫办完了事后,原本还准备迟一些回家,但总觉得身体有一些莫名的不适,丈夫不敢耽搁,急忙向家里赶。 

                                当妻子带着盈盈的笑意为丈夫端来一瓢清亮的山泉时,尽管丈夫看着那清澄透明的溪水有一种悚然的感觉,但当他一饮而尽之后,不知道是否心理的原因,身体所有的不适已经一扫而空。


                              20楼2007-01-20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