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御用资料库吧 关注:18贴子:1,168

晨钟暮鼓回响 香熏雅风缭绕--------------香熏文化(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香熏既可养颜怡性、祛病强身,也可视为一种高雅陈设,故现已成俊男靓女之时尚。不过今人多以为香熏刚从域外传入,其实我国自古就有薰香。古人懂得薰香具有美容、祛痛、消除疲劳、排解忧郁之功效。有本书叫《拾遗记》,其中就谈到早在春秋时代的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国曾进贡过“荃芜之香”。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1楼2007-01-22 20:32回复
    香熏亦称香炉、熏笼,古代较早的香熏均为陶瓷烧制。从出土的实物看,三国的香熏敛口扁圆腹,形似罐盆,或有提梁,或有双耳,器壁镂有圆孔数十,以泄香气,底有圈足,形制古拙。后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发现西晋香熏,炉体呈球形,上镂有几排三角形气孔,顶部塑一龟钮,炉底和承盘各置熊足三个,尽显端巧玲珑。当时还有仿制前汉博山式香熏、炉盖似山峦叠嶂,周有云气仙人依附,燃香后,烟气从炉盖的孔洞中缓缓缥缈,如入佛国仙境,顿觉飘飘欲仙。


    2楼2007-01-22 20: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盛唐在贵族中还普遍使用一种银质香熏球,据《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卧褥香球,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复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被褥,故以为名。”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重心在下,故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燃之香料决不会倾覆以致烧蚀衣被,其原理同现代陀螺仪如出一辙。


      3楼2007-01-22 20:35
      回复
        宋代耀州窑香熏形似带托茶盏,上面覆以镂空内盖,底有五只人面足,器壁剔满纹饰,为宋代香熏炉之精品。1974年在江西波阳出土的元代仿龙泉窑瓷香熏,高7厘米,半球形盖,镂空,饰蔓草缠枝纹,炉体下部剔出二层仰复莲纹,釉层匀薄,釉色灰中闪黄,其镂雕工精,玲珑剔透的纹饰对明清两代琳琅满目繁缛精美的香熏、香炉、手炉、脚炉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楼2007-01-22 20:36
        回复
          古时,妇女还时兴佩戴香囊,外用各色绸缎作面,内裹丝绵香料,制成孩儿形,鸡心形,祥禽瑞兽形等等,并绣以精致的花纹,以示女红盈巧。还有一种木雕香囊,选用上好的百年黄杨、凭借匠师神驰,方寸之间刻有戏曲人物,楼台亭阁,花鸟景致,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展示了艺人高超的造诣,实乃是古代一种微型木雕艺术品。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它宠爱有加,其《后宫词》诗曰:“斜倚熏笼坐到明”。


          6楼2007-01-22 20:38
          回复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象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了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7楼2007-01-22 20:39
            回复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


              8楼2007-01-22 20:41
              回复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现在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 
                 现在的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其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并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汉唐之后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调和多种香料而成)。 
                 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而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据笔者所知,也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9楼2007-01-22 20:4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对于香的制作,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外丹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制、制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范。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制剂,并且采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传统制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制作传统香,首先是要综合考虑该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基本的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衙香、信香、贡香、帷香以及疗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运六气、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确定君、臣、佐、辅的用料。 
                   例如,对于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运六气之理推算,是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从利于人体身心运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为君,少用燥气较大的檀香;再辅以片脑、大黄、丁香、菖蒲等以调和香料之性,从而达到合与天地而益与人。 
                  一些特殊的香,不仅对用料、炮制、配伍有严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过程须按节气、日期、时辰进行,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灵虚香》,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时要有寒水石为伴,等等。


                  11楼2007-01-22 20:43
                  回复
                    传统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香料的炮制与中药的炮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制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从总体上说,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恰当的炮制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 
                     具体的炮制方法很多,例如: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飞等。 
                    修制:一是使香材纯净,二是做切制、粉碎处理,即采用拣、摘、揉、刮、筛、凉以及切、捣、碾、镑、挫等方法,除去杂质、多余的水分、变质的部分及其它非药用成分,并使其大小规格满足要求。如,龙涎香需要清除其中的砂石,沉香则要清除泥土等。


                    13楼2007-01-22 20:44
                    回复
                      蒸:即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香材;可清蒸,也可加入辅料;蒸的火候、次数视要求而定。此法既可使香材由生变熟,也可调理药性、分离香材。如笃耨香黑白间杂者,必须分离单用,其法为,以瓷器盛香入笼中蒸,沸后约半小时则白浮于上黑沉于下,分而用之即可。 
                       煮:用清水或加料浸煮,主要目的是调整药性,去其异味。如制甲香,即需先用碳汁煮,次用泥水煮,最后用好酒煮。或用米泔水浸多日后,再用米泔水煮,待水尽黄气发出时收,凉后再火炮。 
                       炒:根据需要或清炒或料炒,火候上有炒令黄,炒令焦等。如制檀香的方法之一是,选好檀香制成碎米粒大,慢火炒令烟出紫色,断腥气即止。 
                       炙:用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渗入和合于香材之中,以改变香材的药性。在制香中常用的辅料主要有蜜、梨汁、酒等。 
                       炮:用武火急炒,或加沙子、蒲黄粉等一起拌炒;炮与炒只是火候上的区别,炮烫用武火,炒炙用文火。


                      14楼2007-01-22 20:45
                      回复
                        烘焙:将香材置于容器(瓦器等)中加热使其干燥。 
                         水飞:把粉碎后的香材加水研磨(其粉末即“飞”入水中),再将液浆静置沉淀,将沉淀物晒干研细备用。此法能防止香材在研磨时粉末飞扬的损耗,又可分离出香材中可溶于水的成分,使香更加细腻。 

                         中国传统香艺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在高明的用香者和制香家那里,真正尊古法制作的香品与其他香品的差别是极其明显的。 
                         不过现在的市面上已很少能见到天然香料制作的合香,至于真正遵循古法、采用传统工艺的正宗合香,则更如凤毛麟角。数年之前,笔者在湖北武汉的归元寺曾见到少量制作如法的“安息香”,据访知,此家本为祖传香业,不过现在也已不再制作这类香了。 
                        很多所谓的“高香、老檀香、百年檀香、工艺香”等等,其实只是打着传统香的招牌,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工艺,甚至加入了很多劣质的化学香料,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香,所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功效,用久了还有很多副作用。
                        附:香料炮制方法举例 
                        1、 制檀香: 檀香一斤(片)用好酒两升,以慢火煮干,略炒制汤手即可。 
                        2、 制碳香: 檀香(片)蜡茶清浸一夜,控出焙干,以密酒拌令匀再浸一夜,慢火炙干。 
                        3、 制沉香: 沉香破碎,以绢袋装,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米水浸,慢火煮,水尽再添,一日为好。完成后凉干即可。现在制香者多生用沉香,所以达不到效果。


                        15楼2007-01-22 20:46
                        回复
                          佛教与香 





                          在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现今几大主要宗教形成之前,人类就早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以增添香味、驱虫辟秽、防治疾病,并且在东西方的祭祀仪式上都流行焚烧香木,通过烟气制造特殊的气氛。可以说,香是源于人类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宗教活动。 
                           但是,由于香料,特别是用于焚烧的香,与人的精神活动有格外密切的关系,所以古往今来的诸多宗教,无论规模是大是小,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香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其中佛教尤甚。 
                           从流传下来经书中可以看到,佛家关于香的记载非常之多,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玄应音义》、《大唐西域记》等等;而且诸佛圣众都有与香有关的论述,如释迦牟尼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慧能大师、龙树菩萨等等;经书中所记载的香品的种类难以计数,现今使用的绝大多数香料在经书中都有记载。 
                           在佛教刚刚兴起,释迦牟尼佛还住世之时,就对香十分推崇;其后两千年多年里,佛家用香的风习不改,而且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以至于现在有佛寺处必有香烟,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 
                           佛教对香的重视可从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佛家认为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如《戒德香经》所记,佛陀对弟子阿难讲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无上之香普熏十方,虽顺风逆风也畅达无碍,非世间众香所能相比;《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即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讲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阐述修持者若能专诚地忆念佛性,则能受到佛的加持与接引,将之喻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佛家还把香引为修持的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沈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道。据经中记载,在楞严法会上,香严童子叙述自身得悟的因缘,就是以闻香入手。“我于居处静堂养晦自修,看见比丘们烧沈水香,香气寂然,入于鼻中。我观察这个香气,并非本来就有,也不是本来就空;不是存在烟中,也非存在火中,去时无所执着,来时无所从来。我由此心竟顿销,发明无漏,证得阿罗汉果位。现在佛陀问我达到圆通所用的法门,如我所证悟者,以香的庄严为最胜。” 

                            另有一位孙陀罗难陀,也是观鼻中气息出入如烟而悟道。据《楞严经》记载,孙陀罗难陀曾自述,“当初我出家随从佛陀入道时,虽然具足戒律,但是心却常常散动,无法证入无漏解脱。于是世尊教我观鼻端一片白,我开始定心谛观,经过二十一日,只见鼻中气息出入如烟,内在身心虚空清净如琉璃。后来,这个烟相逐渐消失,鼻息成为白色,心中开明,烦恼尽除,出入的呼吸都化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由此入道,得阿罗汉果。” 

                           在佛家描述的极乐世界中,还有一个“香积净土”,即“香积世界”、“众香国”。其处之佛为“香积如来”,以香开示众生,天人坐于香树下,闻妙香即可获得圆满的功德。


                          16楼2007-01-22 20:47
                          回复
                            佛家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 

                             佛教中用于供养的香品种类十分丰富,除了用于熏烧的“烧香”,香料制作的香水、涂在身上的涂香、研成粉末的末香等都是常用的供物。其中香水还用于浴佛,是一种很高的供养。如《法华经》之“法师品”列出了“十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其中四种都是香品。 

                             在居士家中,无论供品陈设繁简,香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常用的供品是香、花、灯,如果供品的种类再增多,那么就会多使用几种香品;如果简化到一种,也会是香烟一炷敬佛。 

                             香不仅供在佛像前,还用于供奉经书。也常把香料掺入涂料中粉刷佛殿的堂柱门窗,在重要的场所和还常泼洒香水 

                             不仅用香,而且上香前后都要有恭敬郑重的礼仪。特别是在重大法会上,上香之前,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烧香偈语才能上香,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据《礼佛仪式》记载:“礼敬赞德,先须至于香台,端身息虑,思念圣德,目睹尊容,双膝着地,手擎香炉,而举偈言: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闻香普熏证寂灭”。 

                             据经书所记,佛陀本人及其他圣众,都反复讲到香是最重要的供养。佛陀曾对清净慧菩萨讲述,“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沈香、麝香、丁香等种种妙香”制成香水沐浴佛像,再取少许洗像之水置于自头上,“烧种种香,以为供养”。此为“诸供养中最为殊胜”。 

                             再如《华严经》记载:“以善根回向、供养诸佛,以无量香盖,无量香幢,无量香幡,无量香宫殿,无量香光,无量香焰,无量香住处,无量香佛世界,无量香须弥山王,无量香海,无量香河,无量香树,无量香衣,无量香莲华”……“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众香庄严以为供养”。 

                             香不仅是婆娑世界的供品,天人也用香来供佛。据《大宝积经》记:“……兴起光照一切香花,善妙香、常熏香、乌虚延香,常有花乐、眼目乐,如是众花兴云致雨。雨众杂香,鼓天妙乐。”


                            17楼2007-01-22 20: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佛家用香辅助修持 








                               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好香如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缘。 

                               同时,佛家也认为香有好香、恶香之别。并非芬芳馥郁即为好香,而是能培扶灵根者,“悦意”者才是好香。如《入阿毗达摩论》云:“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五事毗婆沙论》云:“诸悦意者说名好香;不悦意者说名恶香”。 

                               所以,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诵经等修持功课中使用熏香,在寺院内外也是处处熏香,以营造好的修炼环境。而且对香的品类也是精心选择,不仅使用上等的单品香料,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调和制作更适用于修炼的合香。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使用不同配方的香。许多修炼有成的法师同时也是调制合香的高手。


                              18楼2007-01-22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