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御用资料库吧 关注:18贴子:1,168
  • 5回复贴,共1

浮世绘简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浮世绘是兴起於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民间版画,虽具有高度的艺术风格,但因当时的日本人视之为宣传单或海报,不加以重视,遂於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後半),大量流传到海外。有些甚至被当为磁器的包装纸运送至海外。  

莫内、梵谷、马奈、雷诺瓦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梵谷个人的珍藏品中就有大量的日本歌川派浮世绘。梵谷湛蓝的天与金黄的太阳花,可说是取材自日本的浮世绘。  

所谓的「浮世」,语源出自佛教用语,十五世纪以後被解释为「尘世」,「俗世」,十六世纪以後则意谓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乐的世界。  

浮世绘的魅力当然在於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上,又因是当时的通俗绘画,题材多取自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日常景象,再加上独特的色彩与创意,每幅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也反映当时的日本文化背景。  

一幅浮世绘通常须要画师、雕刻师、刷版师三者合力制成。画师先将原画完成,再由雕刻师将原画雕刻在二十至三十个樱花木图版上,最後是刷版师在各个图版上涂上不同水彩颜色後,再将图案印刷在纸上。一个版通常可印两百张左右。颜色越多,图版也就越多,过程亦越复杂。或许,我们可以说,画原图的是画家,雕刻师与刷版师则是技术家。  
 
 



1楼2007-01-25 15:11回复
    歌川广重(1797-1858) 

    歌川派是江户时代浮世绘界中最大派系。 日本浮世绘界自1700年代直至今日,均深受歌川派的影向。 始祖是歌川丰春(1735-1814),生於神奈川县伊势原市歌川村,故取名为歌川。 

    丰春的门生人材辈出,初代袭名的丰国、第二代丰广均留下不少永垂不朽的杰作,丰广的门生又出现後期给予欧洲印象派画家很大影向的歌川广重,丰国的门生则有国政、国贞(後袭名三代丰国)、国芳等留名後世的人材。 

    自国贞袭名三代丰国後,歌川派逐渐形成庞大集团,门生最多时高达二百数十名。 

     当时的执政者是德川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家齐不但赏赐家徽给歌川派,并给予能自由出入日本全国各藩(诸侯领土)的特权,此外,又将瓦版印刷品之类的出版权交给歌川派主导,因此歌川派不受官吏或镇公所之类的公家机关管辖。 

    歌川派可说是江户时代的传媒机关,门生们不仅是画图刷版而已,他们的海报与宣传画单,题材均取自当时的文娱界、演艺界中最风行的主题,再藉之讽刺政治或社会风气,或报导市井新闻、镇上的各种活动等等,相当於现代的周刊月刊杂志,有时还藉著背後的权力操作信息,势力非常庞大。 

    歌川广重最有名的作品是「江户名胜百景」,共有一一八幅。「夕立」是其中一幅。所谓「夕立」意指夏天傍晚时分的骤雨。倾盆大雨通常突如地来,突如地去。广重以俯瞰的角度,生动地捕捉住桥上被大雨困住的路人狼狈相。


    2楼2007-01-25 15:11
    回复
      溪斋英泉初期的作品以安祥恬静的美人画为主,日後独自创作出艳丽绝色的美人画,表现出幕府时代末期的颓废美。 

      所谓的「花魁」(OIRAN),意指当时吉原内最高级的艺妓。16世纪时,江户城(现东京)还是个新兴都市,许多男人为了梦想一攫千金,纷纷从各地聚集到江户,花街柳巷也应时而生。1617年,这些散落在城内的小规模妓院区,被集中到吉原这个本是偏僻的湿地,由於当时被禁止夜间营业,游客都是武士。日後逐渐被开发成江户的中心地区。 

      吉原与现今的花街柳巷迥然不同,虽然说穿了也是个妓院区,但可说是江户当时的社交场所。「茶馆」(妓院)相当於现代高级饭店的社交会场,或高官大贾商议秘事时利用的高级料亭(日式餐馆)。初期的游客不是诸侯便是有政治靠山的富商,一般平民不得而入。 

      後来江户时代的阶级制度逐渐在吉原不通用,变成一般居民的社交场所,江户遂形成一股「武士庸俗,商户雅致」的潮流。直至明治维新之前,吉原一直是江户的文化中心,小说、锦绘、戏剧、赏花与一切流传至今的地域性活动,均在此源生。 

      花魁是吉原所有妓女中最高级的艺妓。长相当然很重要,但又要具有和歌、能乐、围棋、象棋、茶道、华道(插花艺术)、香道、绘画、书法、话术等修养。据记载,1846年时吉原总共有7197个「游女」(妓女),花魁即是这众多妓女中的佼佼者。 

      吉原虽是妓区,但也有ㄧ般茶屋、商店、市场、剧院等,据说一天流动的银子相当於现今的一亿日圆左右(台币约两千五百万)。每年都会举行赏花活动,四月樱花、五月菖蒲、七月玉菊灯笼等,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花魁道中」,亦即花魁露脸让一般居民瞻仰。(说瞻仰可能会有人嘲笑,不过这是事实,因为当时的花魁不是ㄧ般人可以亲近的)


      3楼2007-01-25 15:12
      回复
        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域的人,元旦时,通常会做一件事:换新月历。而这个月历,其实正是引发浮世绘发展的原动力。 

        江户时代的月历,又名「大小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有二十九天,大多分成两张细长的纸,贴在房里的柱子上或厨房内。因是日用品,一般都很乏味,没什麼好看的。 

        於是一些文人与富商即不惜金钱与时间,在月历上大作文章,因而出现了「锦绘」(即浮世绘)的前身「绘历」。 

        「绘历」本就是一些有钱老爷们的游戏,这些老爷们当然不会吝惜金钱,争先恐後地找当时著名的画师画画,更向雕刻师、刷版师要求各种新技术。而接受订单的厂商,因客户不计较成本,当然会拼命思考新技术、订购新颜料,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明和年号(1764-1772)那几年,终於兴起一股“绘历展览”热潮。简单说来,就是一些有钱又有闲的大爷们,有事没事就呼朋引类聚集在一起,彼此互相竞赛谁的「绘历」最具创意或最优雅。 

        待热潮冷却後,人们才发现至今为止的三色印刷技术,竟不知不觉中被多色印刷取代,而且还偶然被发明了能将印纸正确重叠在刷板上的小道具,让一幅画可被印刷出无限数量。这在当时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也是全球的彩色印刷先驱。 

        「绘历」作家中最著名的是铃木春信(1725-1770)。他本来只是个二等画师,却因他画的「绘历」题材新颖、风格浪漫、创意与众不同,因此不但在当时风靡一世,更给後世很大影向。 

        上图「骤雨」是他的杰作之一。晒在竹竿上的衣服下有「明」、「和」、「二」等字的片假名,表示明和二年,袖口上端有「大」字,表示大月,另有二、三、五、六、八、十等数字。 

        两百数十年前的月历,是不是比现代的月历更浪漫、更令人感到馀味无穷?


        4楼2007-01-25 15:12
        回复
          所谓「席书会」是每年春、秋季举行的书法展览会。 

          日本江户时代通常从德川家康被任命为怔夷大将军的庆长八年(1603)算起,直至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将政权奉还朝廷的庆应三年(1867)为止,总计二百六十五年间。这期间政治中心不是在京都而是集中在江户,是武士掌权体制,故又称「德川时代」。 

          两三百多年前的时代,或许现代人会以为那个时代非常落後,教育水准也很低。不过,据专家研究,当时全日本各地都有私塾,为数近两万。私塾教师都经过严格挑选,再招聘来的。明治新政府於明治五年(1872)导入学校制度时,就是仅将各地的私塾改名为小学校而已(目前全日本的小学总数大约有二万六、七千),可见当时私塾的程度之高。 

          教科书的内容包括国语、地理、算术,儿童入学年龄通常在六岁左右,最迟也在十岁之前入学。教科书因以汉文为主,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得学会现今小学六年之间所学的知识,因此後来逐渐出现有插图的教科书。 

          有趣的是,这种有插图的教科书,执笔者是泷泽马琴或十返舍一九等当时著名的小说家,而画插图的则是歌川丰国或葛饰北斋等当时著名的浮世绘画师。 

          上图中可见私塾的教师都是女性。是的,江户时代即有女教师这个职业存在了。只是,当时女性的就业机会极其少有,这些应该算是出身良好又很幸运的女性。


          5楼2007-01-25 15:12
          回复
            第五回说过,日本江户时代通常从德川家康被任命为怔夷大将军的庆长八年(1603)算起,直至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将政权奉还朝廷的庆应三年(1867)为止,总计二百六十五年间。这期间政治中心不是在京都而是集中在江户,是武士掌权体制,故又称「德川时代」。 

            「德川时代」又称「幕府时代」,亦即锁国时代,与诸外国断绝一切来往。当时西方列强以货币经济为武器正在一步步侵略亚洲,德川家康深知货币经济的实情,也曾试过货币经济改革,却嚐到失败的苦果,所以他下了时期尚早的判断,闭关自守,排除诸外国,断绝一切与外的金银出入口交易,改以稻米为经济指标,才回避了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危机。 

            不过,德川却允许仅长崎之地可跟荷兰进行交易。因为当时荷兰的基督教已传入日本,且与旧有的天主教正进行著一场炽烈的宗教抢夺地盘战争。对德川来讲,天主教与基督教根本就是同一个宗教,本可以同时存在於日本的,只是德川幕府平定岛原之乱时,荷兰海军曾助幕府一臂之力,所以德川就顺水推舟,不但承认了荷兰的宗教,也允许荷兰跟日本进行交易。 

            当时日本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银产国,而且商业中心之地大阪,正是银货制度,若德川将军没施行锁国政策,日本很可能於当时即沦为英国或法国的殖民地。不过,自从马可波罗介绍日本为“黄金之国”後,许多外国贸易商千里迢迢渡海至日本,以物易银地将银运出日本。据记载,十七世纪前半,日本每年约有十五万公斤的银币被运出海外。当时全球的银产量也只不过是四十万公斤,可见当时的日本对外国贸易商来讲,真的是「黄金之国」。 

            上图是「白木屋」的宣传广告,现今东急百货公司集团。 「白木屋」本来是木材店,当然也卖吴服,其他看客户需要什麼商品,他们都能供应。


            6楼2007-01-25 15: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