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爷畅聊吧 关注:78贴子:2,410
  • 12回复贴,共1

【阅读】清穿小说《年年有怡》全文阅读,包括VIP章,完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6-19 23:22回复
    第一章 身在何处
    北方的冬季充满了干燥和寒冷,一夜的北风刮得窗纸沙沙作响。
    幼君睁开了眼睛,前些日子偶染了风寒还没痊愈,又剧烈的咳嗽了起来。因此披了衣服要下床来要水喝。
    此时帘栊响处,进来一个穿着藕荷色坎肩的丫鬟。
    “姑娘醒了,让奴才来倒吧。”丫鬟忙取了杯子很快就倒了一杯水,递到幼君跟前。幼君大喝了几口,或许是因为刚才咳嗽的关系满脸绯红。幼君摸摸脸,又见窗纸已经煞白,也没了睡意,因此便低头扣着衣服。
    “还早着呢,姑娘怎么不睡呢?”丫鬟笑嘻嘻的说道,又从衣架上取下了一件大毛的对襟撒花袄替幼君披在了外面。
    “外面什么时候呢?”幼君忙问。
    “天才亮。早着哩。”宝娟忙将昨日换下来的一套衣服给收了。
    幼君伸手揭开了窗屉子,那呼呼的冷风就立刻灌了进来,吹乱了幼君还没来得及梳理的头发,被冷风一吹幼君有些受不住了,接着又猛烈的咳嗽了几声。
    宝娟过来赶着将窗户掩上:“开它做什么?也不怕把姑娘给吹坏了。”
    幼君笑道:“我又不是的美人灯似的,哪里吹吹就坏了。你去打水来好洗脸。”
    宝娟答应了一声,接着另一个丫鬟揭了帘子进来了,边走边说:“睡得正好了,听见里面有声响,看看身边的宝娟连个影也没有。姑娘又没睡好吧。”
    宝娟道:“巧彤来给姑娘梳头,我去打水。”
    巧彤便开了妆奁,幼君端坐在那里,看着镜子里模糊又有些陌生的身影。幼君心中充满了疑惑。
    几年前她的灵魂突然寄住在这个古代女子身上,更可怕的还是竟然将原来主人的记忆也保留了下来。她记得那天正和一帮同事去爬山,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失了脚,跌下了山谷。等醒来后就是如今这副模样了。
    康熙年间兵部尚书府家的七姑娘,幼君的新身份。更奇特的是这个七姑娘竟然也叫幼君,只不过姓氏不一而已。好些日子幼君都在想莫非她又回到了前世不成。这些年来她努力的适应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偶尔也会让她怀念一下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想念那个时代里的父母。一天天的过去了,幼君也知道再也回不去。
    巧彤灵巧的手几下就给幼君换了一个简单又不失典雅的发式,见幼君有些发怔,忙道:“姑娘看什么呢,那样出神?”
    幼君失笑道:“感觉不真实罢了。”
    巧彤笑道:“听不懂姑娘的话,不过我们姑娘长得好,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头都很合适。”
    幼君道:“你叫巧彤,看来还真对了一个‘巧’字,手巧,嘴巴也巧。我看你是太伶俐了。”
    巧彤听了幼君的话心里也喜欢。宝娟端着铜盆进来了,到了跟前屈了膝请幼君洗脸。幼君见状皱眉道:“起来吧,你这样累,我也累。”
    宝娟道:“一会儿雪嬷嬷看见了又说没规矩,姑娘虽不讲究,但毕竟礼数乱不得。”
    幼君有些烦心:“不过就洗一个脸,哪里来如此多的事。”幼君匆匆洗了脸。巧彤便去给幼君温药去了。
    幼君拉好了衣裳来到外间。南窗边悬着一挂青绿色销金绣有折枝泡桐花的帘子,窗下是炕。炕上铺着驼色的毡子,板壁边立着几个水红色弹墨靠枕。炕上摆放着一张楠木小炕桌。
    下面是四把圈椅,东西相对摆放着。东墙立着一个大书架,书架上堆满了书籍。还有几样别致的器物。
    幼君上炕靠着板壁坐着,楠木小炕桌上整齐的堆放着几样东西。一套填白的茶具,两部书。还有一只黄杨木雕的笔筒。幼君拿起了笔筒把玩着,笔筒上有两句《春江花月夜》的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幼君正在把玩的时候雪嬷嬷进来了。幼君忙从炕上下来,笑道:“嬷嬷早。”
    “奴才过来给姑娘请安了。”雪嬷嬷笑道,又觑着幼君的脸瞧看了半会子方说:“姑娘的脸色怎么还不见怎么好,是不是这个大夫不好。要不给太太说一声让再重新找一个看看。眼看着天越来越冷了,要好全了才放心。”
    


    3楼2012-06-19 23:35
    回复
      幼君答道:“劳嬷嬷关心,我觉得精神比昨天好了些。只是睡眠不怎么好。外面很冷吧,嬷嬷又冒着寒意走来看我,幼君心里倒过意不去。”说着又让雪嬷嬷上炕坐。
      雪嬷嬷怎么敢越次,推辞了半天方在炕沿上侧身坐了。此时宝娟端了一碗茶来请雪嬷嬷喝。
      雪嬷嬷笑道:“姑娘当年是吃奴才的奶长大的,在奴才眼里比家里的那几个孩子还受用。只是我们姑娘福气不够好,小小的就没了个娘亲,这在太太跟前长了这么大。好不容易成人了,,如今出落得一朵鲜花似的,奴才也看着高兴。当年卢姨娘将姑娘交到奴才手中的时候,姑娘才不过几月大,这日子过得真快呀。”说着说着,雪嬷嬷拿了手中的绢子拭着泪。
      幼君关于这个时代母亲的记忆是一片空白。如今她喊府里的正房夫人富察太太为额娘,不过富察太太待她也还好。幼君见雪嬷嬷感伤起来忙又拿话宽慰雪嬷嬷。
      巧彤熬好了药用一个菱花样式的小漆盘捧了来。幼君起身接了,中药味儿很大,这两副药味道特别重,幼君蹙着眉头,极力忍受着那刺鼻的味道。
      雪嬷嬷在跟前说着:“姑娘都这么大的人还怕吃药么,身子不好哪能不吃药呢。”
      最后幼君屏住气,大口将药完,接着又忙要水漱口。这个活儿可比吃西药片艰难多了。幼君将药碗递给巧彤时,雪嬷嬷露出了微笑:“这样才好。姑娘又不是小孩子了,这药也不可怕。如今有人上门来给姑娘说婆婆家,姑娘嫁了人也是这样么,公公婆婆要笑话的。”
      幼君道:“嬷嬷就喜欢拿我们取笑,才多大就嫁人。这不六姐不是还没出门子吗,也还轮不着我。额娘倒也真疼我,说不定还要多留几年。”
      屋里正说着,外面的丫鬟报着:“六姑娘来了。”
      幼君和雪嬷嬷相视一笑,幼君说:“这人还真经不起念叨。”两人都起身来。
      这时门口出现了一个十**岁的姑娘,穿着一身浅蓝色的绣花袍子,外面罩了一件鹅黄的银鼠褂子,满脸的笑容:“妹妹今天感觉怎样,额娘正在那里抱怨呢,说这一到了冬天府里就多添出几个病人来,一天医药不断。繁琐死了。”
      此人正是幼君的六姐,名叫慧君的。鸭蛋脸,颧骨上略略有几点雀斑,一双眼睛十分明亮带着几分神采,说话的声音也清脆响亮。
      幼君拉着慧君请她炕上坐,慧君便与幼君对坐了。幼君道:“这一生病总难见好,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每天的汤汤水水的让人生厌。”
      慧君说:“妹妹快些好起来吧。这两天我正烦闷,想找人说说话,偏妹妹身子又不大舒适。”
      底下的雪嬷嬷笑道:“这六姑娘的婚期也渐渐近了,看来在家留不了多长的时间。”
      说到婚事来慧君面有羞色,因此扭捏的坐着,低头喝着茶。幼君说:“这里给六姐准备的礼物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得出来。天气又冷,手也动不了。”
      慧君听说礼物忙问:“妹妹准备给我送什么,我可很好奇。”
      幼君却故作神秘的说道:“不是什么大东西,先保密吧。”
      “你和我玩猜谜呀,每次我都猜不过你。你成功的将我的好奇心激起了,这回去得苦苦想多少天呢。”慧君扳着指头说道。
      慧君坐了没多久便回去了,雪嬷嬷接着也走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幼君百无聊奈,旁边的书一本也看不进去。后来她在十锦槅子上看见了一只很不起眼的青瓷瓶。这只瓶子似乎在此处放了很多年,从没挪过地儿。
      瓶子很朴素,幼君拿了起来,心想这只瓶子拿到二十一世纪或许是一件能卖出极高价钱的宝贝,那么也不用辛苦卖力工作。正在遐想的时候,一个没拿稳,瓶子从手中滑落了下来。碎了一地,幼君的发财梦也跟着破碎了。
      宝娟和巧彤听见声音忙跑过来看。幼君从那一地的碎瓷片中拣起了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上面写的是什么,幼君十分好奇,她颤抖着打开了纸片,上面的字迹如此的熟悉,幼君看了下去:“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4楼2012-06-19 23:35
      回复
        第二章 青梅有悔
        宝娟见主子看那张纸条,看了半天也没见她动一下。
        玄幻宝娟笑道:“姑娘还记得么。姑娘小时候和表少爷一起念书,有一天姑娘不知从什么地方学了这个来,写在了纸上。装在了这个瓶子里,一晃就好些年了。以前姑娘跟着表少爷淘气,如今都大了,却也厮抬厮敬了。”
        幼君摇摇头,将那张纸片折了起来。关于童年的记忆在幼君心中有两个影子,一是关于颜幼君的,一个是关于兆佳氏的,关于兆佳氏的总觉得模模糊糊。
        巧彤带着小丫头来打扫了瓷片。幼君转身从架子上随手取下了一本书,便将纸片夹了进去就再也没去过问。
        宝娟过来说道:“姑娘该去给太太请安了。太太应该理完了佛,此时去也正合适。”
        幼君答应了一声就往外走。纸片上的诗句她早已记在了心里。关于和富察云森那些童年的时光,如今也时过境迁了。在她的脑海中显得那样的模糊,那段记忆像是属于自己的,又像是不属于自己的。幼君感到有些苦恼。
        宝娟紧紧的跟在幼君身后,他们家姑娘在刚才看了那张纸片后神情一直不怎么好,若是太太见了岂不是又要担心。
        幼君对于尚书府里的路熟悉得很,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引领便来到了富察太太的正房。幼君一眼就看见了炕上坐着的那个妇人。富察太太穿着一件绛红的团花织锦袍,罩了件大毛的灰鼠坎肩,围着褐色的勒子,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
        幼君上前亲热的喊了一句:“额娘。”
        “小妞妞,快过来。”富察太太招手将幼君叫到跟前,她一直唤跟前的这个小姑娘为小妞妞,她没发现眼前的姑娘已经真正的长大了。
        这些年她早已接受了这个所谓的母亲,听见富察太太和往常一样喊她“小妞妞”幼君心里一暖:“女儿过来给额娘请安了。”
        “安,病了的这些日子我们小妞妞整整瘦了一圈,原本就不大的脸,如今还不到巴掌大了。”富察太太心疼道。她是这府里老爷的继室,也养过两个女儿,大些的没有养大,早早的就夭了,小些的如今也做了母亲。跟前这两个女孩子,富察太太心里更喜欢幼君一些,一则幼君解心,二则慧君的生母还在,始终有隔阂亲近不起来。
        富察太太又说;“你要吃什么就只管和他们说去,让厨房里做。这么冷的天,你又穿得少万不能再染风寒了。”
        幼君点点头。
        廊上的婆子说道:“老爷回来了。”
        富察太太起身来。幼君向门口望去,只见进来了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那男人有一把花白的胡子,怀中抱着一个不过几岁的男孩。幼君心想这就是六姐说的那个宝贝疙瘩么。
        玛尔汉身上的朝服还没来得及脱,关柱正把玩着他脖子上挂着的朝珠。
        富察太太说道:“老爷今天怎么回来得早。”
        玛尔汉说道:“事都处理完了,所以就回来了。”玛尔汉将怀中的男孩放下,关柱就立刻爬到了炕上,将一张炕桌翻了个遍,没有一刻的停歇。
        玛尔汉坐下后看了看幼君冷冷清清的说了一句:“七丫头不是病了么,怎么,都好呢?”
        幼君有些失神,后来还是富察太太在提醒着她:“小妞妞,你阿玛问你话呢。”
        幼君回过神来说道:“回阿玛的话,女儿都好了。”
        玛尔汉听说也不再说什么了。幼君看了看跟前这个父亲,一把胡子快要全白了,在朝为官许多年,一直谨小慎微。不过去年因为一点事受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弹劾,好在康熙并没有多加追究。从此玛尔汉更是谨慎行事也从不攀附与谁,只埋头做着自己的分内事。炕上的小关柱没个半刻的停歇,因为是玛尔汉的老来子,又是独子,府里无人敢管,因此颇有些骄纵。幼君觉得头疼。幼君再看看父亲身上的石青朝服,中间象征官品的补子幼君看来一点也不好看,甚至有些刺眼。
        玛尔汉对富察太太说道:“宫里的娘娘抱恙了,后儿你进宫去探望探望。”
        富察太太答道:“好,只是怎么又病了。这娘娘的身子渐渐病弱了。我一人去么?”
        


        5楼2012-06-19 23:38
        回复
          《清歌梦谣》马上发完.发完继续《年年有怡》.


          来自手机贴吧35楼2012-07-02 09:22
          回复
            正说着,外面又报宜妃请旨拜见。


            36楼2012-07-04 13:27
            回复
              胤禛和乌拉那拉氏与德妃请安。德妃脸上的表情有些淡淡的只问了胤禛一句:“你十四弟了呢。昨天我也没见他。不会去了十三家喝了喜酒到现在酒还没醒吧。这孩子都是当阿玛的人了还是让**心。”   胤禛心中有些微样,答道:“回母妃,儿臣也不知。”
                德妃略叹了一声,便又不说什么了,又留了两个儿子媳妇用了早饭。在宫里忙碌了大半天胤祥才和幼君回府。
                府中依旧是装扮一新。下了车后,胤祥携着幼君进了正堂。幼君首先看见了一个穿桃红衫子的妇人,手中牵着一个不过才三四岁的小女孩,幼君还看见了屋中摆放着一架十二围的紫檀镂花嵌石的大屏风气势非凡。   胤祥拉着幼君在一铺着玉色软缎的榻前坐下。桃红衫子的妇人忙从丫鬟端的捧盘里接过一碗茶,先是献给了胤祥,接着又捧了一碗到幼君跟前,躬着身子。
               


              41楼2012-07-04 13:41
              回复
                第十五章 何觅同心
                按着习俗姑爷和姑奶奶回娘家要住满一月,可胤祥身上的事多。康熙准胤祥的假十分有限,胤祥和幼君没住几天便回去了。
                  临走之前富察太太又交代了幼君,不过是些要贤惠柔顺之类的话幼君沉默不言。她不想回去面对那个尴尬的处境。
                  胤祥和幼君刚到家还没来得及歇息璧瑶就领着淑冰过来了,淑冰好些天没有见着阿玛十分的想念,立马就滚到了胤祥的怀里,一双圆乎乎的小手摸着胤祥的脸问着问那。胤祥倒是满心的想念孩子,又问璧瑶:“身体怎么样,不可太操劳了。”   璧瑶含笑道:“多谢爷的记挂,我很好。太医来瞧过几次都说不要紧的,还说这一胎准是个小阿哥。有时候动得很厉害,不像当初怀着冰儿的时候那么安静。”
                  胤祥道:“你想吃什么就说给下面的人,让他们弄来。”
                  淑冰对璧瑶说:“额娘,弟弟什么时候出来呀?”
                  璧瑶笑道:“还早着呢。冰儿要听话,以后要好好带弟弟,不许欺负他,好不好?”
                  淑冰已经一脸的笑容:“好啊,我多想有个弟弟陪我玩。”
                  屋子里的情景让幼君一刻也不想多呆,对,自己真的是来错了一遭,她只是被他冠了一个嫡福晋的名号而已。
                  胤祥安抚好了冰儿见幼君已经出去,又和璧瑶说着:“家里的事你让幼君来管吧。好好养身子。”说完就要出去。
                  璧瑶只想把这句话当成是真心爱护自己的。因为她心里清楚,自从这个嫡福晋进门以后,自己的地位正一点点的被取代。肚里的这个孩子就成了她所有的希望,她想,或许除了这个不会再有别的。她的男人眼中只有刚进府的那个女人。璧瑶弯身给淑冰整理了一下衣服,低声对淑冰说道:“冰儿,以后你要喊额娘,知道吗?”   “额娘,我整天都在喊你啊。”
                  璧瑶眼中已经蓄满了泪:“不是喊我,而是喊府里的福晋。她是你的嫡母,你该这样的。”
                  淑冰忙道:“是不是冰儿不乖,额娘不要我了。冰儿只有一个额娘,为什么又要去喊别人。”
                  璧瑶道:“好孩子,你要当姐姐了。该懂事的,若以后让想我们的日子好过些就要听话,知道吗?”
                  “不要,不要。我只要额娘,只要你当我的额娘。”淑冰害怕自己的额娘不要她了,于是哭倒在璧瑶的怀里。
                  璧瑶鼻子觉得发酸,搂着孩子也哭。以前好好的日子,就这样被打乱了,全乱了。走着瞧吧,这个府里不会只有两个女人的,会有更多的女人以不同的名字和身份进来。
                  “你跟来做什么,女儿想阿玛了。你这个当阿玛的也不去抚慰抚慰。姐姐的肚里还有一个孩子了,你也不关切几句。”幼君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觉得心里闷闷的。
                  “因为我知道你生气啦,宝贝,不要生气。好不好?”胤祥板正了幼君的身子。
                  幼君的眼中含着委屈和抱怨,她望着胤祥好一会儿才说了一句;“早知道这样我还来这里做什么。”
                  胤祥道:“那你要我怎样,我已经有了她,她还为我生了个女儿,我能不管么?”
                  幼君道:“我让你不管她们了么,说得我多冷酷绝情似的。什么温柔体贴,假的,全是假的。你对每个女人都是这样吧。”幼君苦笑了一下“我多傻,何必呢。以为自己能有个新的开始。错了,早知这样还不如回去呢。”   胤祥被幼君的话激得有些愠怒:“这些天不管我怎样讨好你,你始终板着脸给我看。我又不是什么罪人。我已经这样低声下气了,你还是不满意。早知道你是一个容不得人的人我还娶来做什么。”   “我不用你来讨好,不稀罕。我又没让你娶。我能有主意还不愿意嫁呢。”幼君破口喊出。
                  胤祥气得已经捏紧了拳头,咬咬牙,他已经忍不下了,他可是一个骄傲的男人,是皇父跟前最骄傲的儿子,为什么还要忍受一个女人的闲气。
                  胤祥看了几眼幼君,眼神里含着几分怨怒。
                  “走吧,我不想看见你。去做你的好丈夫,好父亲。”幼君扭过了身子。
                  胤祥听见这句话是一刻也不想呆了,转身就走向了毒辣的阳光里。幼君看着他离去的身影却默默的发呆,那满心的委屈全部化成了泪水。
                


                51楼2012-07-10 12:36
                回复
                    如馨一听这话已经高兴得要跳起来了,胤祥忙按住了她:“还是这样疯,没个公主的样子。小心把脚扭了。”
                    德妃忙让人去准备如馨外出的车轿。
                    如馨忙阻止道:“德额娘何必那么麻烦,我和嫂子同乘一抬轿子就好了。”
                    德妃皱了皱眉:“你贵为公主,出门该有个讲究。”
                    “算了德额娘,这样也好,省得麻烦。”又看了看幼君说了句:“我们也该回去了,幼君。”
                    幼君站了起来便和德妃道别。德妃欣慰的一笑,又嘱咐了胤祥几句:“那媳妇生了立马派人来告诉我和你皇父。不管是个小格格还是小阿哥都不要亏待人家当额娘的。”
                    胤祥道:“德额娘放心。怕还有几天才生产。”
                    德妃道:“这个月我都在送子娘娘跟前烧高香祈求母子平安。我再派两个经事的嬷嬷去,多个人也是好的。”
                    胤祥道了谢便与幼君和如馨告辞了。正要走的时候十四阿哥胤祯来了,兄弟俩出于礼节相互问候了一下便就出了永和宫。
                    如馨和幼君同上了一抬轿子。胤祥有些不放心,骑着马在前面亲自引路。
                    如馨毕竟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心思极为细腻,拉着幼君的手说:“嫂子心里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和如馨说说,现在又没别人。”
                    幼君佯装道:“没什么,公主多虑了。”
                    如馨摇头道:“我却不相信。嫂子的心事都写在脸上。我也能猜到一些,这也没什么,不管怎样都是哥哥的孩子,还叫嫂子一声额娘了。嫂子想开些,哪个大户人家不是这样,更何况是在皇家。”   幼君极做镇定的笑了笑:“我也习惯了,也不是那么小气的人。他的孩子我只有疼爱的份,不管是谁生的。”幼君口中这样说,心里却仍然觉得有些别扭。让丈夫只属于自己仿佛也是苛求和奢望了。   到家的时候如馨见着了淑冰,如馨见这个小女孩子胖乎乎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嘴巴很是会说在见面的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
                    胤祥道:“没想到如馨这么招小孩子喜欢。”
                    如馨笑道:“那是因为我看见她仿佛就记起小时候。那时候我才她这么一点大,天天跟在哥哥和姐姐的后面。母妃说我是个野丫头,不像姐姐才是个真正的公主,姐姐的衣服永远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不像我跟着哥哥闹,弄得一身都是泥。”   如馨的话让胤祥突然想起母妃来,他虽然自小就是奶娘们带大,吃住都不和母妃在一处,可毕竟那是自己的生母,他的记忆里母妃是个高雅又温良的女人,会弹很好听的琴曲。只是如今再也听不到了,想到此处心中充满了惆怅。   一旁的幼君见了胤祥的样子心里也猜到了,忙拿话岔开了。
                    如馨抱着淑冰,淑冰却要胤祥抱。
                    胤祥笑道:“你姑姑好不容易来看你一次,你就乖乖的。”
                    如馨将淑冰要递给幼君说道:“嫂子也该学着多抱抱孩子,以后才有经验。”
                    幼君听见了这句话却不知道该不该伸手去接,淑冰将头扭向了一旁,口中说道:“我要找额娘,要找额娘。”
                    如馨拉着淑冰的手指着幼君笑说:“这就是冰儿的额娘啊,冰儿乖,让额娘抱抱。”
                    淑冰的眼神对幼君充满了戒备,她看了幼君一眼又和如馨说:“姑姑骗人,这不是我额娘,不是。她是福晋,不是额娘。”
                    幼君伸在半空中的手已经收了回去。
                    胤祥忙教训着女儿:“冰儿,不许没规矩。你快要当将姐姐了,这府里你最长,以后怎么管教弟妹呀。”
                    淑冰知道阿玛生气了于是就哭了起来。如馨忙安慰着淑冰:“乖,冰儿不哭。不然阿玛就不疼你了。”又对胤祥道:“哥哥,冰儿还小别说那么大声音吓着她了。”说完又去看幼君。只见幼君已经背过身子去,如馨猜想她的嫂子此时或许心里是难过的,尴尬的,烦闷的。此时她倒真能体会到幼君的心情来。   淑冰还只是哭。璧瑶在外面听见了孩子的哭声忙摇摇晃晃挺着大肚皮走了进来。歉然的对如馨说:“公主,让奴才来抱吧。”
                    “你抱什么孩子,当心你自己。”胤祥见璧瑶走路的样子已经很不放心了,于是伸手去扶她,又让奶娘将淑冰带了下去。
                    如馨看了看璧瑶点头道:“我还记得你,当初在母妃房里服侍的丫头,可怎么就和我哥哥生了孩子的。我也弄不懂了。”
                    璧瑶低头答道:“公主好记性,还记得奴才。”
                    如馨一笑也不去理会她。心中只是想幼君肯定难过极了,想要去安慰安慰,在屋子里看了一圈也没见人影,不知道上什么地方去了。
                  


                  56楼2012-07-10 12:40
                  回复
                      胤祥看了她一眼问道:“你们福晋在家的时候也是这样么?”
                      巧彤被胤祥问得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回答,芸芝悄悄向她摆手。巧彤便不开口了。
                      这天还没到黄昏的时候璧瑶就喊肚子疼,幼君知道肯定是要生了忙派了许多人过去服侍照应。一面又让人去宫里给胤祥带话让他早些回来,眼看着天色将晚,璧瑶的哭喊声却越来越大,胤祥也还没回来,幼君却暗暗的担心,不知怎的她突然想起自己的五姐来,嫡亲的五姐是因为难产去的,在这个时代这一关女人总是不能那么轻易闯过。幼君脑中涌过这些想法以后又责备自己不该想得太多,璧瑶又不是第一次生孩子,会平安的。   幼君在屋里来回的踱着步子,最后终于无法安心便去了璧瑶的房里。她很想去看看璧瑶却被嬷嬷们给拦住了;“福晋还是不要进去的好,福晋这一进去里面的人更不好生了。”
                      幼君抬头看了看夜空惊喜的发现天上还挂着一个圆圆的月亮。幼君望着圆月默默祈祷着,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到酉时二刻的时候胤祥才从宫里回来,听说了消息忙赶往了这边却见幼君在廊下徘徊着。   胤祥道;“夜里冷,你还是回房去吧。”
                      幼君见胤祥一脸焦急的样子心中也不安:“姐姐这样已经好几个时辰了,怎么这么慢?”
                      胤祥心里也烦忙道:“你问我,我问谁去。”
                      芸芝上来说:“请爷和福晋回房等去吧。这里人多,不怕的。产婆说还得再等等。”
                      “等等。”幼君又看了看天空的圆月便慢慢的回到房去。
                      胤祥却依旧在廊下焦急的徘徊,他听着璧瑶的哭喊声整颗心全给揉碎了,没用,没用自己不能替她分担点什么。拍了拍脑袋,他在等待着,等待孩子的哭声响起,等待母子平安的消息,等待的时间总是如此的漫长,一个时辰过去了,没有消息。璧瑶的声音已经嘶哑,又大半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   芸芝上来劝解着:“爷回去休息吧,明天一早还得早起。”
                      胤祥也等不住了,他真想冲进去看看,后来又被几个丫鬟给拉回了自己的房里。幼君在灯下沉思,看得出她已经疲倦了。整个府里灯火通明,处处是忙碌的人影。胤祥和幼君在房里等待着,等待那个鲜亮的哭声。   又过去了多长的时间两人也不清楚,后来隐约听见了那边房里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胤祥腾的一声站了起来,幼君揉了揉眼睛。
                      胤祥两眼放光,喜悦的说道:“生了,生了。”又拉着幼君的手高兴的说道:“幼君你听,多好听的声音,我又当阿玛了。”
                      幼君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胤祥正想过去瞧瞧,一个嬷嬷将刚出生的包裹好的婴儿抱了过来给胤祥贺喜:“恭喜主子爷,恭喜福晋。侧福晋生了个小阿哥。”
                      “小阿哥!”胤祥上前看了看刚出生的那个小东西,只见一张又红又皱的脸,微微的睁着眼睛。幼君也朝那孩子看了一眼,心里咯噔了一下,接着又问嬷嬷:“姐姐怎样?”
                      嬷嬷说道:“回福晋,侧福晋好,这时候已经睡下了。”
                      胤祥便要去抱那孩子。
                      嬷嬷接着说:“侧福晋以前都和奴才们说好了,说若是个小阿哥就给福晋养,算是福晋生的。”
                      幼君听见了这句满是疑惑看了看胤祥,胤祥仿佛没听见嬷嬷的话,他一心都在那个才出生的孩子上去了。
                      “姐姐生的孩子,我怎么……”幼君又一叹:“你回去说给姐姐让她好好养着身子,小阿哥才这么一点大哪能没有额娘。姐姐的孩子我自然是疼的份儿让她别多想,我也不能夺去。”   胤祥看了看小婴儿喜得嘴巴早合不上了,嬷嬷说道:“主子爷没抱惯孩子,还是让奴才来吧。”
                      胤祥听说又小心翼翼的将孩子递给了嬷嬷,接着又吩咐着:“明一早就让人进宫报喜去。哦,对了,还有璧瑶的娘家,也让人贺喜去。”
                      嬷嬷答应着便将小阿哥抱下去了。
                      幼君来到屋外看了看那一地的月色分外的凄清,府里新的生命诞生了,是璧瑶和他的孩子。可以的,可以满心欢喜的去接受这个孩子,不用那么计较。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是在大清,是在可以三妻四妾的皇子家。不能嫉妒,不能嫉妒。幼君觉得后面突然有人抱紧了她,那人的衣服上有一股好闻的味道,是淡淡的沉香。幼君深吸了一口气,这香味就深植在她的体内,这一生再也挥不掉。


                    58楼2012-07-10 12:45
                    回复
                      第十九章 吹梅笛怨
                       小阿哥的出生给府里带来了许多欢乐。虽然是侧室所生,到底是府里的长子,因此到洗三的时候前来庆贺的人不少。康熙又让内务府赏出许多礼物来。
                        快满月的时候礼部又按着这一辈的排字拟出“弘昌”二字来,康熙看后也没说什么。从此胤祥的第一儿子便以“弘昌”这个名字记录在了玉牒。
                        璧瑶还在坐月子,府里的一些事情幼君已经接过手暂且管着,好在有几个执事的媳妇打点起事情来也不算麻烦。
                        奶妈将小弘昌抱了过来在下面跪着说:“弘昌阿哥给福晋请安。”
                        幼君看了一眼说道:“起来吧。”又问奶妈:“小阿哥可还好,仔细照料着,万不能有什么差错。”
                        奶妈含笑着回答:“福晋说得是。小阿哥听话着,又不喜欢吵闹。”
                        幼君已经从炕上下来,她想过去看看那个孩子。于是从奶妈的怀里接了过来,刚满月的婴儿实在是没什么看头。襁褓中的小家伙半睁着一双黑亮的眼睛直直的看着幼君。
                        奶妈在一旁说道:“小阿哥的鼻子长得多像主子爷啊,那眼睛又像是和侧福晋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幼君说了一句:“才多大的孩子鼻子和眼睛都还没长开了。”说着又将孩子递还给了奶妈,奶妈自悔失言,低了头也不说话。
                        幼君对芸芝说:“你吩咐出去,就说侧福晋生了孩子需要好好调理身子,不如让淑冰跟着我几个月吧。”
                        芸芝听说就要去吩咐淑冰的奶娘顺便给侧福晋传话。
                        璧瑶还在卧床正和淑冰说笑。淑冰虽然年纪不大可已经很会说了。
                        芸芝过来说明了幼君的意思。
                        璧瑶想了想也说:“这样很好,冰儿,你先跟着福晋。乖乖听话,要喊福晋额娘,知道吗?”
                        淑冰紧紧拉着璧瑶不肯走哭道:“是不是额娘不要冰儿了,额娘有了弟弟就嫌弃冰儿了。冰儿喊福晋为额娘,那么喊额娘什么呢。”
                        淑冰的奶妈在一旁解释着:“喊侧福晋啊。”
                        淑冰摇摇头不肯走。
                        璧瑶将头扭向了另一方,对下面的人说道:“将冰儿抱到福晋房里去吧。”
                        淑冰哭喊着不肯走。璧瑶硬下心肠来,仿佛听不见。孩子的哭声却让她心里一阵阵的难过,那个新来的女人抢走了一切。先是她心里倾慕的男人,接着是她的孩子。
                        奶妈将淑冰带到了幼君的房中淑冰依旧哭喊个不停。奶妈没什么耐心了:“好了别哭了,快过去给福晋行礼,喊额娘。”
                        淑冰却也不抬头看幼君。
                        芸芝在幼君身边说:“福晋担待一点,小格格还不懂事呢。”
                        “我计较什么……”幼君张手要来抱淑冰。
                        淑冰却紧紧拉着奶妈的衣裳说道:“丽嬷嬷带我去找额娘,快带我去。”
                        奶妈弯腰对淑冰说道:“格格乖,这就是格格的额娘啊。”
                        淑冰的哭声变得有些抽噎了:“她是福晋,不是额娘。她从额娘身边抢走了阿玛,还想将我从额娘的身边抢走。”
                        幼君被这个只有不过四岁孩子嘴里说出的话给震住了,她倒退了两步,险些撞着了后面的椅子。好在芸芝在后面及时的扶住,小小的淑冰在幼君眼中看来可气又可恨。
                        奶妈丽嬷嬷听见了淑冰的话吓得浑身颤抖已经跪在了地上和幼君求情:“福晋见谅,格格还小,什么都不懂是胡说的。”又拉着淑冰说道:“好格格,快给福晋求情,说你错了,以后再也不敢说大逆不道的话了。”   幼君跌坐了椅子里,呓语着:“我抢走了她的阿玛,抢走了她阿玛。”
                        芸芝和宝娟忙劝解者:“福晋消消气,格格只有四岁不到,是个孩子。”
                        “四岁,就能说出这样的话了。”幼君看了看淑冰,淑冰紧紧抓着奶妈的衣服躲在奶妈的身后。
                        宝娟忙宽慰着:“福晋看在小阿哥的份上就饶了格格这一次吧。”
                        幼君冷清的看了看那个哭红了眼睛的小丫头,冷冰冰的说着:“让她跟她额娘去,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过问半句。也不要让她叫我额娘。我不过才出嫁半年哪里会有这么大的孩子。”   奶妈福了福身子就将淑冰抱了下去。
                      


                      59楼2012-07-10 12:49
                      回复
                        第二十二章 体察民情
                         康熙领着儿子们视察了民情,检验了当地的河道。同时又训了太子许多话。胤礽心中不甚烦闷起来可也只得认真聆听。
                          负责接待他们的知府李大人可是想尽了办法,生怕一个接待不周就落一个罪名,他可是还想着借此机会能够一路官运亨通。
                          等康熙和儿子们回来的时候李大人准备了戏班为康熙和太子演出。
                          康熙道:“今天这些都免了吧,传你们各级办事的大小官员过来。朕要接见他们。”
                          李知府听说忙去准备,康熙又对胤礽说:“你去准备一篇文章来,朕也得考考你。”
                          胤礽对于康熙的为难虽然感到头疼也只得去办。康熙又对其他的儿子说道:“你们三个年纪也不小了,各人回去好好想想这关于治水的道理,朕要考考你们。”
                          胤祥答应着便下去了。回到房中的时候见幼君正和宝娟在那里说话。胤祥道:“明天还得赶路,你们要不先去休息吧。”
                          幼君走到胤祥的身边说道:“你们皇父又要为难你们了吧。”
                          胤祥笑道:“你倒也巧,我还没说就知道了。”
                          幼君叹了句:“这治理河道水患可是民生大计。得了,我出去走走,或是找娘娘说说话,免得打扰你。”
                          胤祥突然拉住了她的衣袖说道:“我的好夫人,不如说说你的看法。今天你和我们一道去了,我看你很有些想法。我也想看看玛尔汉教导出的女儿究竟有何不同。”
                          幼君却谦虚起来:“妾身愚昧粗鄙哪里有什么见识,爷是要笑话的。”
                          胤祥捏了捏她的脸颊笑嘻嘻的说道:“我才不要你和我打马虎眼呢。”
                          幼君只得住了脚步简单的说着她那并不出众的看法:“什么治水,我是真的不懂。不过从李冰治水的事迹来看,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因地制宜’别的我也不知道了。”
                          胤祥大喜看着幼君说道:“我是真没发现你有如此的才思,我真是娶了一个贤内助啊。”
                          幼君含笑着说:“好了不打扰你了。”又回头叫宝娟:“我们过去看看娘娘。”
                          宝娟答应了一声,主仆两便出了门。胤祥望着幼君远去的身影,心中暗想:道理虽然浅显可是说出了真谛。胤祥又沉思了一回,直到康熙那边派人请他过去。
                          幼君和宝娟走在园子里。宝娟在旁边说:“刚才看爷的神情似乎带着几分敬佩的眼神在看福晋呢。”
                          幼君浅笑着说:“有什么好敬佩的,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他定也是明白的,我不过一个女子有什么治国的见识,那是他抬举我了。”
                          宝娟对于这些事本来就不上心,她只关心自己姑娘过得好不好,姑爷对她如何。不过出来这一趟仿佛还真出来对了。自家姑娘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比在京中那个宅院里明显改变了许多。   “傻丫头,你笑什么呢,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幼君在前面走着听见了宝娟的突然的笑声觉得奇怪于是回头来问她。
                          宝娟说:“我是替福晋高兴了。”
                          幼君道:“我有什么好高兴的。”
                          宝娟道:“我看爷整天的心思都放在你的身上岂不是好的。”
                          幼君啐了啐:“就知道能从你嘴里跑出什么话来,你和巧彤同是跟着我,她就比你伶俐,你只会淘气。”
                          两人说说笑笑来到了密贵人的房中,密贵人正在屋里沉思。幼君上前问候着:“娘娘想什么呢?”
                          密贵人看了看幼君才说:“我想我那小儿子,也不知他好不好。”
                          幼君笑道:“果然世人都疼小儿子的,娘娘有什么好担心的,如今两个儿子在跟前天天见着面不好么?十八弟虽然年弱身边有那么多人捧着,什么问题也不会出的。娘娘快别担心这些了,仔细劳神。”   密贵人揉揉眼睛说:“是啊,在外面天天能见着两个儿子,等回到那座房子里去也难见上一面,说什么骨肉亲情。”
                          幼君忙道:“娘娘快别这么说,万岁爷知道了怕是不高兴的。”
                          密贵人淡然的一笑继续说着:“刚才我梦见小儿子了,他生病了。心中觉得很不安,想要找人说说话你却过来了。这一出来不知得耽搁几个月,怎么不叫我牵挂。”
                        


                        65楼2012-07-10 12:58
                        回复
                            康熙笑道:“楝亭也迂腐起来了,你这个儿子朕看很好。再说这十三阿哥已经讨了赏。好了比了武该比文了,你们各自写一首律诗来,二萧的韵,由你们爱用哪几个字。”
                            两人听后各自去思量,没一炷香的功夫两人相继交了稿。康熙看后又将两人的诗稿给曹寅看并说:“楝亭在这方面深有造诣,你来评评。”
                            曹寅接来看了几回重新呈给了康熙并道:“奴才看来各有各的好,只是犬子的那篇毕竟有些小家子的口气,比不得十三阿哥的有灵气。”
                            康熙大笑:“得了你别再赞他了,朕公评来还是曹顒这篇好,不落尘俗。不像胤祥的那篇,到底有些牵强。”
                            一文一武,胤祥和曹顒算是打了个平手。康熙又命赏赐了许多礼物。接着便要鸣锣开戏。曹寅呈上了戏单,康熙点了《桃花扇》里几出。
                            残席早已经撤去,对面的戏台上早已经布置一新。幼君有些百无聊赖的坐在那里抚弄着自己手中的戒指。胤祥过来了,他搬了一张椅子在幼君旁边坐下。
                            幼君看了看他笑说着:“你过来做什么,不去陪你皇父?”
                            “此时倒用不着我。我见你一人在此,怕你寂寞。”说着已经握上了幼君的手,手有些微凉。胤祥心疼道:“要不让丫头拿了衣服来给你披上?”
                            幼君摇摇头:“我没什么要紧的。今晚我看你什么都没得到,这下可好了。”
                            胤祥笑道:“谁说我没得赏赐,皇父可是亲口答应的。”
                            幼君忙问:“那你和我说说你得了什么好处?”
                            胤祥故作神秘的说:“暂时保密,到时你就会知道的。”
                            台上已经开戏了,幼君看着那些身穿戏服的演员,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却扮尽了人生百态。一悲一喜,一唱一和,道出了多少的辛酸欢喜。
                            幼君忙问:“这唱的是哪出的故事?”
                            胤祥有些疑惑:“怎么你在家没看过么?”
                            幼君掩饰道:“我向来不怎么喜欢这些戏文的。”
                            胤祥方释然,解释着说:“这是一段南明的故事,是孔尚任写的,说的是些旧繁华,就犹如一场空梦。书生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相恋,最后国破李香君血溅纸扇,后来这些血迹在文人的点缀下画成了桃花,因此得名。里面有些唱词很有意思,当初皇父偶然听见了十分喜欢还专门派人来求文稿,虽然是出写江南的戏在京里各个班子也常演。”   幼君点头道:“所谓红颜薄命也不过如此吧。”
                            胤祥听见了这句忙看了看幼君,幼君坐在那里,旁边正好放着一盏烛台,烛光映衬着幼君恬静的脸平添了几分温柔。胤祥握紧了幼君的手和她说道:“我要你相伴我一生,这一生我都不会放手。”   幼君抬起盈盈秋水看着胤祥,她的心里充满了柔情,心中那朵盛开的花开得更艳。幼君不相信爱情,可她似乎早就爱上了这个皇子,她的丈夫,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台上的戏已经唱到“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幼君忙道:“这不是《牡丹亭》里的句子么?”
                            胤祥解释道:“这一出叫做《传歌》是李香君在学《牡丹亭》呢。”
                            幼君方知晓,于戏文她懂的真的不多。特别是这婉转绵软的昆腔,夹杂的那些唱词幼君听不真切。只能看着台上演员的扮相猜测。
                            幼君的目光从戏台上已经撤回了,她开始巡视周围的人们。他们仿佛都融入了戏里,只有自己还在戏外。幼君心想这曹家为了接驾得要准备多久,面面都得考虑到,中间不能出一个岔子。再看这些花费不得是如流水般,白白的全都搭了进去。虽然是恩宠可到底也是累赘。所谓拿着皇家的银子给皇家办事,不过如此。   她的手还被胤祥握在手中,幼君四周看了一回,目光重新回到了台上。唱到后来的时候幼君听清楚了那几句“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幼君仿佛明白了些什么,原来所谓的繁华不过只是一瞬。
                            康熙已经起身喝彩了,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又命大加赏赐。顿时抬出了几筐铜钱来,铜钱声哗哗全部洒向了戏台。戏子们跪在地上三呼万岁,康熙心里十分受用。
                            此时点亮了焰火,火光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出朵朵五彩的形状来。幼君望着烟花心想,或许就犹如着烟花一样,绚烂只有一眨眼。


                          72楼2012-07-10 1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