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吧 关注:620贴子:3,123
  • 21回复贴,共1

只有疏狂一老身 完整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1楼2012-06-20 16:55回复
      三
    读李卓吾的《藏书》、《焚书·续焚书》,我们会感到,像他这样的叛逆者,当也是属于那种五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人物。他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有五部大文章,即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杜甫的诗集、宋苏东坡的文集、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李献吉集》。这五个人,前四位皆是文章翘楚,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注意到,他不提孔子、孟子、亦不提老子、庄子、更不提二程与朱熹。儒道两家的圣人与典籍,尽管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但却不入他的“法眼”,特别对孔子,非难尤多,他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中指出: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颂之,小子蒙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态度,在他眼里,孔子并非圣人,老、佛也非异端,他对儒先、父师之类谬传知识的人物讥刺、抨击,毫不留情面。正由于这样一些人把孔子抬到圣人的地位,李贽发誓不肯加入抬轿子的行列。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所以,许多国人乐此不疲。李贽看出这一点,十分痛心,在给友人耿定向的信中言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对于造神者的批判,李贽一针见血。
      李贽穷诸学问,关注当下。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他比李白更彻底,干脆认为自古本就无圣贤,这种思想脉络,可从禅宗慧能的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中寻找。佛家讲“众生即佛”,“我心即佛”,是民本观念,而儒家的内圣外主,则是精英观念。李贽援佛批儒,在儒家中国里,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IP属地:湖北7楼2012-06-20 17:00
    收起回复
        五
      李贽既不能像张居正那样,以事功影响后世,也不能像海瑞那样,用道德影响士林。但他的叛逆精神与追求本真的学问,却是明晚时期思想界的一盏明灯。
        数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人有两种:一种是石头,在任何激流中挺立;一种是咖啡,可以百分之百融入水。李贽当属于前者。他特立独行,蔑视世俗,因此当世难容。比起张居正与海瑞来,他的处境更惨。煌煌一部明史,张居正、海瑞皆有列传,而他只在耿定向的条目中附上数语以示交待,可见皇室操纵的史家,对他这位狂人,连贬损几句的兴趣都没有。李贽晚年弃绝功名,对这种“世人皆欲杀”的处境,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以七十五岁疏狂之身在狱中用剃刀自杀,表明了李贽与流俗抗争到底的决心。死后不到半个世纪,明朝就以崇祯皇帝的上吊而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中谢幕。比起崇祯来,李贽的悲剧似乎更能体现文化上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死在明朝最腐败的时期,更是思想上最为平庸的时期。


      IP属地:湖北9楼2012-06-20 17:01
      收起回复
        @anyewuzhe2011 您好,很高兴看到您转载的佳作。有一个小建议,可否将完整版(包括第一段)整理一下发送,这样不会太琐碎,希望您能采纳,谢谢。


        11楼2012-06-21 20:11
        收起回复
          学习了,楼主好人


          12楼2012-07-15 02:27
          回复
            李贽狂了,绝望了。因为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疏狂一老身,只是在等死。


            13楼2012-12-27 18:53
            回复
              只有男人才能懂男人,女人是不会理解的。


              14楼2013-02-15 19:47
              回复

                研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朝代是福气,头上戴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杜甫说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其意很明显,道的是李白不合时宜,世人都不喜欢他,必欲诛之而后快。其实,杜甫言过其实,李白生活在盛唐,当属社会的宠儿。他虽然受到流放夜郎的处分,也是在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之后。他参加了谋逆者反抗朝廷的军事举动,若碰上朱元璋或康熙一类的皇帝,十个脑袋都搬家了。把中国历朝作一个区分,则可以说: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用之,一个朝代也会使某种人能得到特别的发展。照这个逻辑来推,李贽生活在明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15楼2013-02-19 2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