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读李卓吾的《藏书》、《焚书·续焚书》,我们会感到,像他这样的叛逆者,当也是属于那种五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人物。他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有五部大文章,即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杜甫的诗集、宋苏东坡的文集、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李献吉集》。这五个人,前四位皆是文章翘楚,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注意到,他不提孔子、孟子、亦不提老子、庄子、更不提二程与朱熹。儒道两家的圣人与典籍,尽管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但却不入他的“法眼”,特别对孔子,非难尤多,他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中指出: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颂之,小子蒙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态度,在他眼里,孔子并非圣人,老、佛也非异端,他对儒先、父师之类谬传知识的人物讥刺、抨击,毫不留情面。正由于这样一些人把孔子抬到圣人的地位,李贽发誓不肯加入抬轿子的行列。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所以,许多国人乐此不疲。李贽看出这一点,十分痛心,在给友人耿定向的信中言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对于造神者的批判,李贽一针见血。
李贽穷诸学问,关注当下。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他比李白更彻底,干脆认为自古本就无圣贤,这种思想脉络,可从禅宗慧能的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中寻找。佛家讲“众生即佛”,“我心即佛”,是民本观念,而儒家的内圣外主,则是精英观念。李贽援佛批儒,在儒家中国里,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读李卓吾的《藏书》、《焚书·续焚书》,我们会感到,像他这样的叛逆者,当也是属于那种五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人物。他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有五部大文章,即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杜甫的诗集、宋苏东坡的文集、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李献吉集》。这五个人,前四位皆是文章翘楚,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注意到,他不提孔子、孟子、亦不提老子、庄子、更不提二程与朱熹。儒道两家的圣人与典籍,尽管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但却不入他的“法眼”,特别对孔子,非难尤多,他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中指出: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颂之,小子蒙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态度,在他眼里,孔子并非圣人,老、佛也非异端,他对儒先、父师之类谬传知识的人物讥刺、抨击,毫不留情面。正由于这样一些人把孔子抬到圣人的地位,李贽发誓不肯加入抬轿子的行列。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所以,许多国人乐此不疲。李贽看出这一点,十分痛心,在给友人耿定向的信中言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对于造神者的批判,李贽一针见血。
李贽穷诸学问,关注当下。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他比李白更彻底,干脆认为自古本就无圣贤,这种思想脉络,可从禅宗慧能的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中寻找。佛家讲“众生即佛”,“我心即佛”,是民本观念,而儒家的内圣外主,则是精英观念。李贽援佛批儒,在儒家中国里,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