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注意百度词条“禅定”,原文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16249.htm?func=retitle
这里百度百科上讲的“禅定”,重点讲“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的修法(这都属于“次第禅”,又叫“如来禅”)。四禅八定”的修法还在“**天”的境界,还只是在一种奇妙的“五蕴”中(“色受想行识”五种阴境,包括发“神通”都在五阴境里面)。
附:天界诸天对应的禅定境界
http://hi.baidu.com/caifuchan/blog/item/ba33a1cccd7cb11600e928fe.html
从理论上讲,要一步步空掉“五蕴”,才能达到《心经》上说的“五蕴皆空”的境界(即进入“无**天”,又名“空界天”)。然后,还要把“空”也空掉,也就是证到“空有不二,真妄一如”的境界。才能到达《心经》所说的“般若婆罗蜜多”境界(根本智慧彼岸、圆觉境界,或称“开悟”境界)。
需要注意:其实,修“见性、开悟”并不需要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境界逐个修完,因为这些都是妄境。“禅定”最可能的误区就是误认阴境、或者“顽空”为“见性”、甚至为“开悟”。常见的误区在于——要把“三界”的几十层天逐个爬完,才证得一个“空”字(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山林中所放弃的外道修法就是如此),还是“顽空”,不是“空有不二”的真空。走的冤枉路太长了,还会增加一些幻境迷惑的机会。
就好比说坐火车,你不用在中间的每一个小站都停车、下车,你只需要知道到了终点站再下车就行了,反倒少走弯路不致迷路。很多人由于得到一点“四禅八定”、乃至到达了“灭受想定”的境界,以为这就是“开悟”了,以为已经到达终点站、提前下了车”,自断法身慧命。结果是,他几乎是永久不能真正开悟。
所以,有时(相对于佛菩萨、罗汉境界而言),也把佛菩萨所居的天界以外的诸多天界(权且)叫做“外道所居”,这些“外道”其实都是修行过程中“迷路”的人,有时也叫他们是“魔”。因为他认妄是真、被“路边风景”吸引而当做终点半道下车,却诽谤和干扰“直达佛境”的真法。(《楞严经》就说过这种现象:彼等魔王,各有徒众,各个自谓‘成无上道’。这就是“作大妄语”,未证言证,自认为已经圆满了、成佛了,忙着收徒“弘法”,“代佛宣化”。其实呢,是自断法身慧命,而且还自误误人,很可怜。)
然而如果他们迷了路,我们必须慈悲地看待他们——他们其实都是我们的同修!要度他们。
这里百度百科上讲的“禅定”,重点讲“四禅八定”乃至“九次第定”的修法(这都属于“次第禅”,又叫“如来禅”)。四禅八定”的修法还在“**天”的境界,还只是在一种奇妙的“五蕴”中(“色受想行识”五种阴境,包括发“神通”都在五阴境里面)。
附:天界诸天对应的禅定境界
http://hi.baidu.com/caifuchan/blog/item/ba33a1cccd7cb11600e928fe.html
从理论上讲,要一步步空掉“五蕴”,才能达到《心经》上说的“五蕴皆空”的境界(即进入“无**天”,又名“空界天”)。然后,还要把“空”也空掉,也就是证到“空有不二,真妄一如”的境界。才能到达《心经》所说的“般若婆罗蜜多”境界(根本智慧彼岸、圆觉境界,或称“开悟”境界)。
需要注意:其实,修“见性、开悟”并不需要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境界逐个修完,因为这些都是妄境。“禅定”最可能的误区就是误认阴境、或者“顽空”为“见性”、甚至为“开悟”。常见的误区在于——要把“三界”的几十层天逐个爬完,才证得一个“空”字(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山林中所放弃的外道修法就是如此),还是“顽空”,不是“空有不二”的真空。走的冤枉路太长了,还会增加一些幻境迷惑的机会。
就好比说坐火车,你不用在中间的每一个小站都停车、下车,你只需要知道到了终点站再下车就行了,反倒少走弯路不致迷路。很多人由于得到一点“四禅八定”、乃至到达了“灭受想定”的境界,以为这就是“开悟”了,以为已经到达终点站、提前下了车”,自断法身慧命。结果是,他几乎是永久不能真正开悟。
所以,有时(相对于佛菩萨、罗汉境界而言),也把佛菩萨所居的天界以外的诸多天界(权且)叫做“外道所居”,这些“外道”其实都是修行过程中“迷路”的人,有时也叫他们是“魔”。因为他认妄是真、被“路边风景”吸引而当做终点半道下车,却诽谤和干扰“直达佛境”的真法。(《楞严经》就说过这种现象:彼等魔王,各有徒众,各个自谓‘成无上道’。这就是“作大妄语”,未证言证,自认为已经圆满了、成佛了,忙着收徒“弘法”,“代佛宣化”。其实呢,是自断法身慧命,而且还自误误人,很可怜。)
然而如果他们迷了路,我们必须慈悲地看待他们——他们其实都是我们的同修!要度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