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天文跟侯孝贤开始对小说做了惊人的裁剪。李淑芳、陶玉甫的生死恋被抛到画外,赵朴斋、陆秀宝等人干脆就只字不提,原著的警世与揭黑幕的目的被摒弃。只把韩邦庆所说的“俱系闲话”的闲字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故事都在画外发生、展开,只通过画面上人们的言谈讲出来,甚至连一个外景镜头都没有!然而,平淡并非平庸,在影片美轮美奂的画面之外,如叙家常的言辞之间,有种丰富细腻、妙不可言的感觉缓缓流淌出来了。 侯孝贤 “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有人说《海上花》是所有侯式电影中最不侯的一部。在其它的影片中,常常把目光投向台湾乡村的青山绿水或者台湾城市的光怪陆离。那些背井离乡到都市寻梦的年轻人,遭遇的往往是最初的梦想的幻灭与都市灯红酒绿下的迷失。在这种无所适从的空虚失落中,乡土成了最后的精神家园。而《海上花》变了乱了怪了,侯孝贤只谈风月,讲述起恩客与倌人、倌人与倌人、恩客与恩客之间的家长里短、分分合合。 身份特殊了,环镜特殊了,时代特殊了。可候孝贤的镜头还是象一只眼睛,透过他的眼睛,在平淡的叙事中白描出一幅悲欢的画面。虽经过了太长的岁月的距离,我们却感觉出人物心弦的每一次鲜活的拨动,都让自己产生着共鸣。 精彩解析 细细剖来,侯孝贤竟用了四个极致的手段来达到他白描的目的。 1 极致的镜头 侯孝贤最擅长在长时间的镜头调度中,拍出了淹没在时间与空间流动中,不胜唏嘘的人事变迁。这种道家般的人生态度和影像风格结结实实地给电影打下侯的印记。《海上花》不仅如此,更是极致到一场一景,一景一镜头。100多分钟的电影,竟只有40多个镜头!四十多个镜头,恰如40多个细碎的妓院生活切片,巧妙的达到如此的家常如此的日常的效果。 2 极致的质感 电影观罢,没人不赞叹服装和布景的华美,饰物用品铺排的独具匠心。蒋调评弹《杜十娘》及幽咽的若有若无的丝竹之声,昏黄如朦胧的梦境的暧昧颜色,将一种纯粹的东方的质感一点点的演绎出来了。 用侯孝贤的话说:在考据跟复原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生活质地被创造出来。这个或许就是候孝贤要的东西---电影的底色与质感。 3 极致的声音 真是难为了上海话不大灵光的梁朝伟,候孝贤用上海话来讲述这个故事,让这些外地人门吃尽苦头。梁的台词只好被设计得少得可怜,羽田美智子无奈找了陈宝莲来配音,说个不停的只有潘迪华,李嘉欣这些老上海了。如此一弄,到是背离了张爱玲的翻成白话的苦心,但最大限度的生活化起来了。 4 极致的后景空间 候孝贤在后景上也做足了文章,片子很多镜头中,前面人物在说话、做事,但吸引观众的往往是后景里发生的事情:烧烟的、送饭的、倒茶的......强烈的生活实感扑面而来,这那里是戏,倒象是观众无意中闯入了他们的生活。 十里洋场,华丽颓唐,两个世纪前的故事,被候孝贤看似平淡的展现在面前。假如让我用16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话,那就是:纤浓简古,至味淡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