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所谓“文”,只有天文,而天“文”的表现非常的明显,或者被人所感受到,叫做“明”,所以“文明”。“以止”,“止于至善”的“止”,文明于是就留存下来,或者文明就安住下来。安住在哪里呢?当然安住在人的心灵当中。天地的文明安住在人心中,或者说人也是天地的万物之一,人也有它从自然而来的文明,也安住在他心中。
安住在他心中是不是就只是停留在心中呢?不然,他也会有表现。所以既然万物有表现,人也有表现。万物的表现可能只是本能的表现,外在的表现,而人的表现呢?这个人文呢?他就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所以“文明以止”就表现的人的“文”。你看,“天文”是万物的表现,另外还特别提出个“人文”,这两个词相对,可见人文的价值,人文的重要性可以跟天地万物的存在并列。所以在这里,人文就不是指人的外在的本能的表现,而是有一种深刻的不同于其他万物的表现的那一面,这叫 “文明以止,人文也”。那么人有些什么表现会有这么样的高度价值,有这么深刻,这么值得我们去注意呢?彖传接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假如我们去考察天文,我们就可以考察出四季的变化,乃至万物的变化。但是我们如果“观乎人文”,我们如果去考察人文呢?就可以“化成天下”。为什么人文可以化成天下,因为这里是讲人的深度的心灵,也可以说人的本质性,也可以说人的内核价值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化”的作用,为什么可以产生“化”的作用?因为人性是一样的,所以,真正人文的表现,真正从人的心灵本质生发出来的表现,必定能够感动他人。这个感动会是在时间中感动,会是在空间中感动。在空间中感动,就是不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会受到感动;在时间中感动,就是不论间隔多久,都可以永恒地感动下去,这种感动,叫做“化”。 叫做“化成天下”。天下是一个空间观念,同时也可以是时间观念。所以,他可以以一个人的表现,而能够让其他人也跟着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他用他自己的表现来领导,来宰制,乃是别人受他表现的感动,他能够跟这个表现互相契合、感通,而自己也表现了自己。所以古人表现了他的心灵,我们现代人也表现了我们的心灵。东方人表现了他的心灵,西方人表现了他的心灵。中国古人说,千古之上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下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乃至于东海有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其心亦莫不同也,其理亦莫不同也。这样,才足以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这个“化成”,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只要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只要人性不变,它就可以传承。这个传承就成为一个统绪,叫做“传统”。所以如果不是人文,就没有传统,纵使有一时的影响,它不能够成为永恒的传统。纵使对少部分人有影响,它不能够对全人类都产生影响。所以,所谓传统的最高标准,从主体说,他根源于人性的深处;从它的作用说,他感通于所有的人类,乃至于上达天德,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子才足以成为文化的传统。
我们现在知道,全世界各民族都可以说有他的文化传统,只要可以称得上文化传统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他们的智慧是有相当的成熟度的,他们的传统是还可以传下去的,乃至于可以日渐扩充,也就是可以成为一个大教。我们现在看世界的每一个大教,其中,必定有它深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纵使再用极高的权力去推动,他都将在时空中烟消云散。唯有从人性出发,这个“文明以止”的“人文”,他才可能成为传统,而且永续不断。纵使有人用很暴力的方式,发动整个民族,想要斩断一个可以成为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传统,必将流传千古的的这个传统——想要斩断它,终将斩不断。只要天不变,地不变,人性不变,道就不变,传统永垂不朽!(掌声)
每一个民族或许有他们文化的特色,也就是有他们各自的传统,我们可以去考察,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呢?“不同”呢?很多人都立刻反应,当然“不同”,要不然怎么会说有各个民族的传统呢?这是第一个看法。第二个看法,我们也可以说,它们“同”,怎么“同”呢?从人性的根源这里反省,它们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所以它们“同”。既然“同”,为什么还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因为它们表现得还不够完整。为什么表现不够完整呢?因为它们的根据不够深刻。凡是根据人性而不够深刻的,必定表现得不够完整。虽然不够深刻,不够完整,它毕竟已经相当深刻,所以相当完整,于是它就可以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产生相当大的传统。
安住在他心中是不是就只是停留在心中呢?不然,他也会有表现。所以既然万物有表现,人也有表现。万物的表现可能只是本能的表现,外在的表现,而人的表现呢?这个人文呢?他就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所以“文明以止”就表现的人的“文”。你看,“天文”是万物的表现,另外还特别提出个“人文”,这两个词相对,可见人文的价值,人文的重要性可以跟天地万物的存在并列。所以在这里,人文就不是指人的外在的本能的表现,而是有一种深刻的不同于其他万物的表现的那一面,这叫 “文明以止,人文也”。那么人有些什么表现会有这么样的高度价值,有这么深刻,这么值得我们去注意呢?彖传接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假如我们去考察天文,我们就可以考察出四季的变化,乃至万物的变化。但是我们如果“观乎人文”,我们如果去考察人文呢?就可以“化成天下”。为什么人文可以化成天下,因为这里是讲人的深度的心灵,也可以说人的本质性,也可以说人的内核价值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化”的作用,为什么可以产生“化”的作用?因为人性是一样的,所以,真正人文的表现,真正从人的心灵本质生发出来的表现,必定能够感动他人。这个感动会是在时间中感动,会是在空间中感动。在空间中感动,就是不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会受到感动;在时间中感动,就是不论间隔多久,都可以永恒地感动下去,这种感动,叫做“化”。 叫做“化成天下”。天下是一个空间观念,同时也可以是时间观念。所以,他可以以一个人的表现,而能够让其他人也跟着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他用他自己的表现来领导,来宰制,乃是别人受他表现的感动,他能够跟这个表现互相契合、感通,而自己也表现了自己。所以古人表现了他的心灵,我们现代人也表现了我们的心灵。东方人表现了他的心灵,西方人表现了他的心灵。中国古人说,千古之上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下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乃至于东海有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其心亦莫不同也,其理亦莫不同也。这样,才足以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这个“化成”,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只要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人性是永远不变的,只要人性不变,它就可以传承。这个传承就成为一个统绪,叫做“传统”。所以如果不是人文,就没有传统,纵使有一时的影响,它不能够成为永恒的传统。纵使对少部分人有影响,它不能够对全人类都产生影响。所以,所谓传统的最高标准,从主体说,他根源于人性的深处;从它的作用说,他感通于所有的人类,乃至于上达天德,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子才足以成为文化的传统。
我们现在知道,全世界各民族都可以说有他的文化传统,只要可以称得上文化传统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他们的智慧是有相当的成熟度的,他们的传统是还可以传下去的,乃至于可以日渐扩充,也就是可以成为一个大教。我们现在看世界的每一个大教,其中,必定有它深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纵使再用极高的权力去推动,他都将在时空中烟消云散。唯有从人性出发,这个“文明以止”的“人文”,他才可能成为传统,而且永续不断。纵使有人用很暴力的方式,发动整个民族,想要斩断一个可以成为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传统,必将流传千古的的这个传统——想要斩断它,终将斩不断。只要天不变,地不变,人性不变,道就不变,传统永垂不朽!(掌声)
每一个民族或许有他们文化的特色,也就是有他们各自的传统,我们可以去考察,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呢?“不同”呢?很多人都立刻反应,当然“不同”,要不然怎么会说有各个民族的传统呢?这是第一个看法。第二个看法,我们也可以说,它们“同”,怎么“同”呢?从人性的根源这里反省,它们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所以它们“同”。既然“同”,为什么还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因为它们表现得还不够完整。为什么表现不够完整呢?因为它们的根据不够深刻。凡是根据人性而不够深刻的,必定表现得不够完整。虽然不够深刻,不够完整,它毕竟已经相当深刻,所以相当完整,于是它就可以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产生相当大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