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葛贝洛娃
编按
《MUZIK》「亦能低咏」专栏作者、知名声乐家金庆云教授,将於《MUZIK》第66期/2012年7月号刊出《不免人间见白头》一文,与读者分享近期在维也纳聆赏知名女高音葛贝洛娃(Editco Gruberova)的感想种种。而葛贝洛娃首次被介绍给台湾音乐界,也是金庆云教授於1981年8月号《音乐与音响》发表的《高处不胜寒》一文(此文并於1995年收入金庆云教授著作《弦外之弦》,万象图书出版)。
在金庆云教授特别允诺授权下,《MUZIK》编辑部提前先於网路再度刊出《高处不胜寒》,呈现三十年前葛贝洛娃初露头角时的万般风采,并可与《MUZIK》第66期之《不免人间见白头》一文相互呼应,将葛贝洛娃之声乐艺术完整呈现。
![](http://www.muzikco.com/ezfiles/0/1000/pictures/211/part_1589_1550684_82213.jpg)
文:金庆云只有一枝笛进来,懦怯的尝试去扶住那声音,花瓣一样的声音。犹鲜嫩水泽的,却已经从枝头断开。这两年,维也纳歌剧院最高最亮的声音当然是葛贝洛娃(Edita Gruberova)。数年前她还籍籍无名,如今只要她的咏叹调一完,鼓掌的时问总和她唱的一样长。其实葛贝洛娃已不止属於维也纳,每一个重要的舞台都在把她列入节目计划。七八年她在汉堡演出《阿丽雅德娜》(Ariadne auf Naxos),乐评人惊为天人,「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花腔,每一个音,每一段乐句都绝对的精准确实,没一点炫耀花巧。」八○年度她到柏林,主演董尼采第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柏林歌剧院自战后便没排演过这戏,唯一一次是米兰史卡拉於一九五五年客席演出,主角是卡拉丝。二十五年来柏林听众无缘一识露琪亚,无非因为一个称职的女高音太难找,要有戏剧性的力量又要有完美的花腔技巧,举世之间也数不出几人。而葛贝洛娃的露琪亚终於补偿了这四分之一世纪的等待。乐评简直是激动的:「胜利是一个太弱的字眼,这是星的时辰……音准完美,直上上加三线的八度。剧力一步步上升,她的唱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统一了戏剧性的力量和丰富的色彩,尤其那些不可置信的变化:震音(Trille)、滑音(Portamento)、滑唱法(Glissando)和断唱(Stacaato)交替出现,几乎叫人耳不暇给。在记忆里,即使卡拉丝也有不及。」虽然卡拉丝去世了也好几年,这样的乐评还是叫人吃惊的。葛贝洛娃真有这样好吗?印象中的她和上面说的是有点不同。我一九七八年到维也纳,正值她开始窜红。初到向人打听歌剧节目,朋友就推荐董尼采第的《唐巴斯瓜雷》(Don Pasquale)一定得看。可是这竟成了第一部我看不下的歌剧,故事恶俗,唱得也一无是处。后来才知道要听就得听葛贝洛娃唱,只怪那时这陌生的名字我记不住——其实那声音我早认得了,一九七三年我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她唱,觉得好极了,就随手录下,却打听不出是谁。那时她还是无名小卒。识英雄於未遇,真叫人沾沾自喜。隔了好久我才敢再去见识《唐巴斯瓜雷》。这戏里她演的是个被逼嫁给吝啬财主的贫家女,婚后挥金如土,百般促狭,终於叫那老头自动放弃了她。她年轻,短而圆的脸,短而圆的身材,那种小家碧玉的俗艳,是演轻歌剧最合适的典型。但她又不顶伶俐,故作滑稽里带一点笨拙。像游艺会上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念台词,拿腔作势都是老师教的,自己一点不觉好笑,因为背得太熟了。但她的声音弥补了一切,又乾净又新鲜,玻璃似的透明光滑——只是不容易写上字去。初听她的高音,真叫学唱的人吓失了颜色,她在榻上揽镜梳头,把梳子一抛,声音陡然滑上上加二线,简直像魔术师伸手向空气里一招就来了,不需要丝毫努力。一到了这高度,她整个人就亮起来了,那声音像摆脱了重力,玲珑百转,简直不会落下来。听的人像被牵著到未知的国度里走了一遭,睁开眼来,酒犹未清,底下的盛筵也变得无味了。只希望琐碎的宣叙调快快过去,只希望她的花腔一直唱下去总不要完。她简直是乐剧理想的败坏者啊。胸怀大志的批评家在那一连串高音之后也失魂落魄的拍红了手掌。忘了华格纳巨大的身影,剩下她的声音在无尘的天幕上盘旋。
编按
《MUZIK》「亦能低咏」专栏作者、知名声乐家金庆云教授,将於《MUZIK》第66期/2012年7月号刊出《不免人间见白头》一文,与读者分享近期在维也纳聆赏知名女高音葛贝洛娃(Editco Gruberova)的感想种种。而葛贝洛娃首次被介绍给台湾音乐界,也是金庆云教授於1981年8月号《音乐与音响》发表的《高处不胜寒》一文(此文并於1995年收入金庆云教授著作《弦外之弦》,万象图书出版)。
在金庆云教授特别允诺授权下,《MUZIK》编辑部提前先於网路再度刊出《高处不胜寒》,呈现三十年前葛贝洛娃初露头角时的万般风采,并可与《MUZIK》第66期之《不免人间见白头》一文相互呼应,将葛贝洛娃之声乐艺术完整呈现。
![](http://www.muzikco.com/ezfiles/0/1000/pictures/211/part_1589_1550684_82213.jpg)
文:金庆云只有一枝笛进来,懦怯的尝试去扶住那声音,花瓣一样的声音。犹鲜嫩水泽的,却已经从枝头断开。这两年,维也纳歌剧院最高最亮的声音当然是葛贝洛娃(Edita Gruberova)。数年前她还籍籍无名,如今只要她的咏叹调一完,鼓掌的时问总和她唱的一样长。其实葛贝洛娃已不止属於维也纳,每一个重要的舞台都在把她列入节目计划。七八年她在汉堡演出《阿丽雅德娜》(Ariadne auf Naxos),乐评人惊为天人,「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花腔,每一个音,每一段乐句都绝对的精准确实,没一点炫耀花巧。」八○年度她到柏林,主演董尼采第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柏林歌剧院自战后便没排演过这戏,唯一一次是米兰史卡拉於一九五五年客席演出,主角是卡拉丝。二十五年来柏林听众无缘一识露琪亚,无非因为一个称职的女高音太难找,要有戏剧性的力量又要有完美的花腔技巧,举世之间也数不出几人。而葛贝洛娃的露琪亚终於补偿了这四分之一世纪的等待。乐评简直是激动的:「胜利是一个太弱的字眼,这是星的时辰……音准完美,直上上加三线的八度。剧力一步步上升,她的唱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统一了戏剧性的力量和丰富的色彩,尤其那些不可置信的变化:震音(Trille)、滑音(Portamento)、滑唱法(Glissando)和断唱(Stacaato)交替出现,几乎叫人耳不暇给。在记忆里,即使卡拉丝也有不及。」虽然卡拉丝去世了也好几年,这样的乐评还是叫人吃惊的。葛贝洛娃真有这样好吗?印象中的她和上面说的是有点不同。我一九七八年到维也纳,正值她开始窜红。初到向人打听歌剧节目,朋友就推荐董尼采第的《唐巴斯瓜雷》(Don Pasquale)一定得看。可是这竟成了第一部我看不下的歌剧,故事恶俗,唱得也一无是处。后来才知道要听就得听葛贝洛娃唱,只怪那时这陌生的名字我记不住——其实那声音我早认得了,一九七三年我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她唱,觉得好极了,就随手录下,却打听不出是谁。那时她还是无名小卒。识英雄於未遇,真叫人沾沾自喜。隔了好久我才敢再去见识《唐巴斯瓜雷》。这戏里她演的是个被逼嫁给吝啬财主的贫家女,婚后挥金如土,百般促狭,终於叫那老头自动放弃了她。她年轻,短而圆的脸,短而圆的身材,那种小家碧玉的俗艳,是演轻歌剧最合适的典型。但她又不顶伶俐,故作滑稽里带一点笨拙。像游艺会上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念台词,拿腔作势都是老师教的,自己一点不觉好笑,因为背得太熟了。但她的声音弥补了一切,又乾净又新鲜,玻璃似的透明光滑——只是不容易写上字去。初听她的高音,真叫学唱的人吓失了颜色,她在榻上揽镜梳头,把梳子一抛,声音陡然滑上上加二线,简直像魔术师伸手向空气里一招就来了,不需要丝毫努力。一到了这高度,她整个人就亮起来了,那声音像摆脱了重力,玲珑百转,简直不会落下来。听的人像被牵著到未知的国度里走了一遭,睁开眼来,酒犹未清,底下的盛筵也变得无味了。只希望琐碎的宣叙调快快过去,只希望她的花腔一直唱下去总不要完。她简直是乐剧理想的败坏者啊。胸怀大志的批评家在那一连串高音之后也失魂落魄的拍红了手掌。忘了华格纳巨大的身影,剩下她的声音在无尘的天幕上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