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训释字词的方法 (形训、声训、义训、比较互训 )来源: 吕松一的日志
一、形训(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词义,又称“以形索义”或“据形说义”)
形训的依据:汉字最初创制是据义而构行的,字形与字义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形训的示例:《说文解字》是形训的专著。体例是先点出字义,再分析字形,借形以名义。
形训应注意的问题
1、形训与本义 形训的作用是解释字的本义
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探求出字词的本义。
2、笔意与笔势
“笔意”是指保持原来的造字意图,能够体现字的本义的字形。
“笔势”是经过演变,在整齐化,符号化过程中,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不再能体现本义的字形。
运用以形说义的方法,必须参考《说文解字》。上溯金文,甲骨文,进行复形(笔势恢复到笔意)工作,求得笔意,然后据笔意探求本义。若仅据笔势解释字义,望形生义,就会发生错误。
3、本字与借字的问题
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本无其字的假借字皆借音与形,并不借其义,所以借字的形和义是分离的。(假借:本无其字 ,因声托之)
遇上借字,必须循声音的线索,找出本字,才能贯彻形义统一的原则。
形训的缺憾:形训这种方法把字义和字形结合起来,能够使人见形知义。但是,在“六书”中可以直接应用形训方法说解字义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形声字的义符固然可以指示它的意义范畴,但是不能指明它的本义。因此,对于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来说,形训的方法就有它的局限性了。所以,不能滥用因形说义的方法,否则就难免犯望文生义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