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故事
1.塑造人物性格
情节是传统小说的根本要素;学会编织情节,俗中所谓编故事是小说写作的一个基本
功.问题是:编什么 怎么编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人物性格.换言之,编故事的根本依据或者
说故事的内在逻辑线索,正是人物性格.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小说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物
性格——而情节是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
那么,这是不是说性格之外,情节不存在自身独有的内在逻辑关系呢 显然不是.性格与
情节是二而不是一;也就是说性格与情节具有各自独立的本质属性和艺术规定,这是毫无
疑问的.但是,情节又根本地以表现性格为旨归,性格又以情节的内部支撑为基础.换言之,
不论情节的自身逻辑关系如何独立于性格之外而自成格局,它始终隐现着,意味着,包含
着性格的核心组织原则;纯粹的情节播演是不存在的或没有意义的.尤其是,性格与情节
存在着一种互动联体,相互制约的深刻结构关系.用恩格斯的话讲叫做"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这里的环境包括情节关系在内的深刻社会历史内容.
那么,什么是人物性格呢 性格就是人格,也就是标志了人物是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
个"的那些基本品格,用文化学的概念讲就是文化人格机制.如果作一个形而上学的分析,
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性格是人的生命本能以及对于这一自然属性的意识和把握.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意
识纳入性格范畴,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出来的事实,而正式为理论界所认肯,
则是新时期以来的事.它着意表现:在某种情况下,人的自然本能会冲绝一切外在压抑,以
自然原初的冲动实现人自身.自然本质是人的本质之一,它理应当在人的文化人格机制中
占有一席之地.
(2)人毕竟是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命实践中必然具有深刻充分的社会历史内
容,因而其文化人格机制又必然超越自然层面,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观念形态和情感态
度,而这是人物性格中更其本质的方面.
首先是终极和绝对的观念,这是人的最高理性,它包括宇宙本体的观念,人的观念,真理和
正义,生和死等宗教哲学观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本性上的差别就在于这一层面的不同,
而个性差异则不重要得多.《渴望》中的刘慧芳说她一看到别人痛苦就心里难受,而有的
人只要见到别人幸福就充满仇恨.这就是本性,所谓人的"中心思想"(南怀瑾语)的不同,也
就是说人与人的生存目的,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不同的.
其次是作为理性工具和尺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现实需
要;一是与终极绝对观念和情感的感应与衍接.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往往隐喻着
这个人的现实需求和终极观念.
观念的背面是情感.与终极绝对观念相应的是一个人的情感终极绝对形态,我们把它叫做
情感原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也是有个绝对终极的形态的,它来自一个人
的遗传;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情感类型首先来自遗传,后天的情感心理状态只是这个遗传
类型上的雕琢和滋长,扭曲和变形.一般情境下,一个人的情感原型处于相对潜隐状态,只
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才爆发为具体情感心理状态和现实情感意志态度.这种情感心理状
态和现实情感意志态度与一个人的具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相应而相随的,只有在相
对成熟的思维阶段上,感情态度和心理状态才能与其理智(观念和方式)相分离从而表现
为独立自处的自为状态,大多时候是两者的相应相随.
(3)回到话题,一个人的用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观念和情感相关的层面.祥林嫂的基本
用世态度就是努力去顺从,最激烈的方式就是本能地逃跑.在婆家是好媳妇,在主家是好
奴仆,别人的评价决定一切,哪怕如柳妈说鬼式的纯粹鬼话,也让她六神无主,魂不守舍.她
的全部人生追求就是一个能够做稳的奴隶地位,而不是人.
(4)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必然导致一定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包括人的现实
处境和理想境界两个方面.这是人物性格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塑造人物性格
情节是传统小说的根本要素;学会编织情节,俗中所谓编故事是小说写作的一个基本
功.问题是:编什么 怎么编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人物性格.换言之,编故事的根本依据或者
说故事的内在逻辑线索,正是人物性格.也就是前面讲过的:小说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物
性格——而情节是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
那么,这是不是说性格之外,情节不存在自身独有的内在逻辑关系呢 显然不是.性格与
情节是二而不是一;也就是说性格与情节具有各自独立的本质属性和艺术规定,这是毫无
疑问的.但是,情节又根本地以表现性格为旨归,性格又以情节的内部支撑为基础.换言之,
不论情节的自身逻辑关系如何独立于性格之外而自成格局,它始终隐现着,意味着,包含
着性格的核心组织原则;纯粹的情节播演是不存在的或没有意义的.尤其是,性格与情节
存在着一种互动联体,相互制约的深刻结构关系.用恩格斯的话讲叫做"典型环境中的典
型人物"——这里的环境包括情节关系在内的深刻社会历史内容.
那么,什么是人物性格呢 性格就是人格,也就是标志了人物是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
个"的那些基本品格,用文化学的概念讲就是文化人格机制.如果作一个形而上学的分析,
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性格是人的生命本能以及对于这一自然属性的意识和把握.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意
识纳入性格范畴,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出来的事实,而正式为理论界所认肯,
则是新时期以来的事.它着意表现:在某种情况下,人的自然本能会冲绝一切外在压抑,以
自然原初的冲动实现人自身.自然本质是人的本质之一,它理应当在人的文化人格机制中
占有一席之地.
(2)人毕竟是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命实践中必然具有深刻充分的社会历史内
容,因而其文化人格机制又必然超越自然层面,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观念形态和情感态
度,而这是人物性格中更其本质的方面.
首先是终极和绝对的观念,这是人的最高理性,它包括宇宙本体的观念,人的观念,真理和
正义,生和死等宗教哲学观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本性上的差别就在于这一层面的不同,
而个性差异则不重要得多.《渴望》中的刘慧芳说她一看到别人痛苦就心里难受,而有的
人只要见到别人幸福就充满仇恨.这就是本性,所谓人的"中心思想"(南怀瑾语)的不同,也
就是说人与人的生存目的,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不同的.
其次是作为理性工具和尺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现实需
要;一是与终极绝对观念和情感的感应与衍接.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往往隐喻着
这个人的现实需求和终极观念.
观念的背面是情感.与终极绝对观念相应的是一个人的情感终极绝对形态,我们把它叫做
情感原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也是有个绝对终极的形态的,它来自一个人
的遗传;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情感类型首先来自遗传,后天的情感心理状态只是这个遗传
类型上的雕琢和滋长,扭曲和变形.一般情境下,一个人的情感原型处于相对潜隐状态,只
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才爆发为具体情感心理状态和现实情感意志态度.这种情感心理状
态和现实情感意志态度与一个人的具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相应而相随的,只有在相
对成熟的思维阶段上,感情态度和心理状态才能与其理智(观念和方式)相分离从而表现
为独立自处的自为状态,大多时候是两者的相应相随.
(3)回到话题,一个人的用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观念和情感相关的层面.祥林嫂的基本
用世态度就是努力去顺从,最激烈的方式就是本能地逃跑.在婆家是好媳妇,在主家是好
奴仆,别人的评价决定一切,哪怕如柳妈说鬼式的纯粹鬼话,也让她六神无主,魂不守舍.她
的全部人生追求就是一个能够做稳的奴隶地位,而不是人.
(4)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必然导致一定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包括人的现实
处境和理想境界两个方面.这是人物性格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