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别南曲:
同样是长短句的昆曲曲牌,从性质上说可分为两大类,即北曲与南曲。它们各有其特点。如何区分?主要由以下几点来分辨。
字腔不同:
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曲调高亢昂扬,慷慨朴实。明王世贞《曲藻》书中说“北主劲切雄丽”、“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北辞情多而声情少”等等。南曲则相反,字少腔多,字位疏散,旋律流利,曲调抒情柔和,善于表达深切细微的内心情感。
音阶不同:
北曲是七声音阶,即1、2、3、4、5、6、7,七个音在曲牌中都有。《长生殿》中的[上小楼“别离一向”这是唐明皇在已故爱妃杨玉环木雕像前所唱,其中曲调1、7、6及5、4、3的走向非常明显,也形成北曲特点之一。南曲的基本音阶是1、2、3、5、6、即五声音阶。没有4和7。不要以为五声音阶简单,它可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调式音阶。中国五声音阶的产生基于我国南方的民歌和乐曲,如“茉莉花”、“太湖美”;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紫竹调”等等,都是五声音乐的代表。这些歌曲体现了我国人民和谐,淳朴的民族精神,然而同样是五声音阶的古代歌曲“满江红”、现代歌曲“走进新时代”则表现了我国民族刚毅坚定的一面。
声调不同:
昆曲中北曲曲牌和南曲曲牌的第三个不同是:北曲没有入声字,南曲有入声字。所谓入声字源于苏州方言,它的唱法是出口即断,前代曲律家沈宠绥说道:“……凡遇入声字面,毋连腔,出口即需唱断” 在 《牡丹亭·拾画》[颜子乐]曲牌“则见风月暗消磨”中, “则”字、“月”字、“着”字、“落”字、“客”字、刻画的“刻”字,这些字都是“入声字”。
昆曲的南曲唱腔讲究入声字,可以说是“逢入必断”。其实京剧程派也有入声字的唱法,著名程派艺术家赵荣琛先生说过“昆曲入声字在京剧中叫‘短音字’”。脍炙人口的程派名剧《锁麟囊-春秋亭》“二六”中“隔帘只见一花轿”一句就有“隔”、“只”、“一”三个短音字,不过程派的短音字比昆曲入声字还是略长些。昆曲中的北曲曲牌没有入声字,这些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字音也有很大变化。如以上唱段中的“落”字北曲中念“lao”。北方人平常说话“这鸟怎么落这(儿)了”。“隔”念“亍(chu)”北方人常把“隔壁”念成“亍壁(儿)”,只有的“只”北曲中念“紫”;颜色的“色”北曲则念“晒”;休得把的“得”北曲中念“逮”或“得A(切)”,咱们的“咱”北曲念“杂”,请注意《长生殿》“絮阁”中一段北曲[喜迁莺]唱词中“得”“咱”和“只”三字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