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志田
来源:《书城》2006年7月,82-85
罗荣渠师驾鹤仙去,转瞬已届十年。在我进入史学这一职业的初期,即有幸拜识了荣渠师。从那以后,便时断时续地得到他的指教和关照,扶助我在史学这条路上缓步徐行。
一九八二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因为思想偏“自由”,分配到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后来有老教师告诉我,系里为我专门开了个教师会,传达川大方面的意思:此人读书尚可,原拟留校,因思想“自由化”,换个地方或利于其进步。因此,领导希望全体老师都要多关心我。我后来的确得到很多老师的关心,使我在那些年中,全无寂寞之感;有些忘年之交的老师,现在还在关心着我。而我的专业,也因“工作需要”,从中国现代史转到世界近代史(指教书而言)。正是这一转移,使我有幸拜识了罗荣渠师。
一九八三年秋季,我奉派到北大历史系进修,而亚非拉教研室的主人,即是罗荣渠师。那时恢复高考也不过四五年,学界尚处于“拨乱反正”的阶段,荣渠师敏锐的思想和清通的文字,给我们以很深的印象(那些年我们这一辈学人对老师辈其实相当挑剔,盖即经“文革”熏陶,颇能贯彻“不唯上、不唯书”的精神,并不特别敬仰“权威”,故真正能影响我们的人不多)。对四川人而言,荣渠师又是我们的乡前辈,心理上的距离或比一般人更近。同时,川师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唐仕润老师曾在北大进修两年,受过罗老师教诲,他命我到北大即去向罗老师请教。
这样,到北大上课一段时间后,我即请林被甸师先容,约定了到荣渠师府上拜谒。中关园的罗府面积不算大,谈话似乎多在那很小的厅里,恐怕只有几平方米,应该也是吃饭的地方。印象中房间里书多而稍乱,壁上多书法,很多即是主人自己的作品。我以前也稍读诗文,谈话似不很令荣渠师失望,又一次他还探询我是四川哪一罗家。我以前就听顾学稼师说过,荣渠师出身四川的大家,太老师是真正的士大夫,擅长书画,收藏颇富。所谓真正的士大夫,即不仅有才学,而且有事功(或即因此,那些书画很多还在四川省博物馆的仓库里吧)。相比之下,我们这一罗家 083 就太边缘啦。
荣渠师学问广博,谈话范围也甚宽,似乎反倒是拉丁美洲史谈得不多。但又一次荣渠师突然提出一建议,让我颇有些不知所措。他说,治拉美史不能不用西班牙文的材料,北大有很多西班牙文的历史书籍,然很少为人使用。所以他希望我留在北大学两年西班牙文,以后可以使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所有一切手续,都由他负责办理。那时荣渠师是拉丁美洲史学会的负责人之一,或者感觉有在全国范围内振兴拉美史研究的责任;也许我在林被甸师的课堂上表现还认真,得到了林师的推荐?总之对我这样的初入道者,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不过,我到四川师院所获的第一个教诲,就是“年轻人位置要摆正”。其实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做事,即使不再年轻,只要能把“位置摆正”,通常都会比较顺遂。这个教诲我长期铭记,可惜修养不足,似乎做得不够好。那时川师的历史系是新兴的(以前的历史系被整体调整出去了),人员不很充足,浅学如我,到那里第二学期就开始上课了;再增加两年进修时间,恐怕难得领导批准。果然,我随即向学校请示,得到的指示是按原计划返校上课。
我想,这个结果一定让罗、林二师失望,特别是当年想到北大进修的人很多,而北大的住宿条件有限,要从学校获得一个额外的两年进修指标,恐怕也是颇费周折的吧。我就这样怀着负疚之感离开了北大,以后也没能在拉美史方面有所发展,真是有辱师教。两年后我负笈远游,除了给林师寄回过几本英文的拉美史著作,没有再涉足拉美史领域。近来我得知罗、林二师也都有所转向,渐侧重于现代化研究,虽不能说如释重负,多少也有些类似的轻松感觉。
不过,我仍从这一段拉美史的学习中获益匪浅。拉丁民族可能是白人中最接近中国人者,比较典型的一是梁启超不欣赏的“嗜饮食”,二是对其他族群严区分而仍较包容。与英国人相比,拉丁族裔对殖民地土著的态度要开放得多,这对我后来进行民族主义的研究有着直接的助益。而中南美洲“玉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那时因教学的关系,对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中世纪社会史曾下了较多的工夫(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个人的研究兴趣则在中美关系史和先秦的思想社会。当年曾想从孔子所收的“束脩”入手,扩而探索先秦的农耕、畜牧与饮食的关系,然后由此进入礼仪及文化层面。西人对“玉米文化”的研究,常启发我的思考。
来源:《书城》2006年7月,82-85
罗荣渠师驾鹤仙去,转瞬已届十年。在我进入史学这一职业的初期,即有幸拜识了荣渠师。从那以后,便时断时续地得到他的指教和关照,扶助我在史学这条路上缓步徐行。
一九八二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因为思想偏“自由”,分配到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后来有老教师告诉我,系里为我专门开了个教师会,传达川大方面的意思:此人读书尚可,原拟留校,因思想“自由化”,换个地方或利于其进步。因此,领导希望全体老师都要多关心我。我后来的确得到很多老师的关心,使我在那些年中,全无寂寞之感;有些忘年之交的老师,现在还在关心着我。而我的专业,也因“工作需要”,从中国现代史转到世界近代史(指教书而言)。正是这一转移,使我有幸拜识了罗荣渠师。
一九八三年秋季,我奉派到北大历史系进修,而亚非拉教研室的主人,即是罗荣渠师。那时恢复高考也不过四五年,学界尚处于“拨乱反正”的阶段,荣渠师敏锐的思想和清通的文字,给我们以很深的印象(那些年我们这一辈学人对老师辈其实相当挑剔,盖即经“文革”熏陶,颇能贯彻“不唯上、不唯书”的精神,并不特别敬仰“权威”,故真正能影响我们的人不多)。对四川人而言,荣渠师又是我们的乡前辈,心理上的距离或比一般人更近。同时,川师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唐仕润老师曾在北大进修两年,受过罗老师教诲,他命我到北大即去向罗老师请教。
这样,到北大上课一段时间后,我即请林被甸师先容,约定了到荣渠师府上拜谒。中关园的罗府面积不算大,谈话似乎多在那很小的厅里,恐怕只有几平方米,应该也是吃饭的地方。印象中房间里书多而稍乱,壁上多书法,很多即是主人自己的作品。我以前也稍读诗文,谈话似不很令荣渠师失望,又一次他还探询我是四川哪一罗家。我以前就听顾学稼师说过,荣渠师出身四川的大家,太老师是真正的士大夫,擅长书画,收藏颇富。所谓真正的士大夫,即不仅有才学,而且有事功(或即因此,那些书画很多还在四川省博物馆的仓库里吧)。相比之下,我们这一罗家 083 就太边缘啦。
荣渠师学问广博,谈话范围也甚宽,似乎反倒是拉丁美洲史谈得不多。但又一次荣渠师突然提出一建议,让我颇有些不知所措。他说,治拉美史不能不用西班牙文的材料,北大有很多西班牙文的历史书籍,然很少为人使用。所以他希望我留在北大学两年西班牙文,以后可以使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所有一切手续,都由他负责办理。那时荣渠师是拉丁美洲史学会的负责人之一,或者感觉有在全国范围内振兴拉美史研究的责任;也许我在林被甸师的课堂上表现还认真,得到了林师的推荐?总之对我这样的初入道者,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不过,我到四川师院所获的第一个教诲,就是“年轻人位置要摆正”。其实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做事,即使不再年轻,只要能把“位置摆正”,通常都会比较顺遂。这个教诲我长期铭记,可惜修养不足,似乎做得不够好。那时川师的历史系是新兴的(以前的历史系被整体调整出去了),人员不很充足,浅学如我,到那里第二学期就开始上课了;再增加两年进修时间,恐怕难得领导批准。果然,我随即向学校请示,得到的指示是按原计划返校上课。
我想,这个结果一定让罗、林二师失望,特别是当年想到北大进修的人很多,而北大的住宿条件有限,要从学校获得一个额外的两年进修指标,恐怕也是颇费周折的吧。我就这样怀着负疚之感离开了北大,以后也没能在拉美史方面有所发展,真是有辱师教。两年后我负笈远游,除了给林师寄回过几本英文的拉美史著作,没有再涉足拉美史领域。近来我得知罗、林二师也都有所转向,渐侧重于现代化研究,虽不能说如释重负,多少也有些类似的轻松感觉。
不过,我仍从这一段拉美史的学习中获益匪浅。拉丁民族可能是白人中最接近中国人者,比较典型的一是梁启超不欣赏的“嗜饮食”,二是对其他族群严区分而仍较包容。与英国人相比,拉丁族裔对殖民地土著的态度要开放得多,这对我后来进行民族主义的研究有着直接的助益。而中南美洲“玉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那时因教学的关系,对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中世纪社会史曾下了较多的工夫(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个人的研究兴趣则在中美关系史和先秦的思想社会。当年曾想从孔子所收的“束脩”入手,扩而探索先秦的农耕、畜牧与饮食的关系,然后由此进入礼仪及文化层面。西人对“玉米文化”的研究,常启发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