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亚马逊中国、京东商城等均通过彰显自己平台的特点与优势招徕商家。但是,商家们在这些平台上的真实生存状况如何?同一家商家、同样的产品,在哪个平台上最赚钱?这既关系商家利益,也是平台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是平台型电商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但是,若不不亲身把这几家平台经历一遍, 很难给出明确答案。
最近,一家要求匿名的3C产品卖家,向虎嗅发来一份它内部针对几大平台做的分析报告,报告以京东、亚马逊中国和天猫的三个平台为样本,从财务角度模拟计算某3C数码产品在三个平台开店运营未来三年的预估损益。
结论是什么呢?报告原文:根据数据综合分析,数码产品以及利润低(10%以下)的产品,在天猫商城或是亚马逊中国平台均不能养活一个运营团队,仅作为品牌宣传窗口使用。亚马逊亏在没人气、流量低,天猫有流量,但费用高昂。该卖家向虎嗅解释说,这结论里没有提到京东,主要是因为京东以前主要是搞经销的,代销才刚刚起步。
残酷如果说低利润的3C在这些平台上活得艰难是在所难免,那么奢侈品品牌呢?似也不是那么顺畅。去年年底高调入驻天猫商城的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品牌贝玲妃(Benefit),半年试营业之后已撤出天猫。(官方说法是本来也只是想试水了解下电商情况、搜集用户数据),美国新锐奢侈品品牌COACH,也以同样的理由在天猫上浅尝辄止,一个月合约期满即撤出。这暴露出传统商家与开放平台对接之困:靠品牌与传统渠道驱动的产品,网上与线下左右互搏;而靠走量赚钱的产品,在平台高昂各项费用之下,利润被削到没有。对大量商家来说,电子商务、平台,并非美好,而是残酷。
报告抛开传统品牌转型线上的自身局限不谈,虎嗅从上述3C卖家提供的报告中,摘出三大平台相关比较数据(虎嗅仅作引用,不对其准确性负责),欢迎虎友来点评或吐槽。 一、流量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