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书斋吧 关注:42贴子:781
  • 2回复贴,共1

佛言祖语阅读学习之⑤《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2012年农历二月起,集体学习进入第二个深入阶段,“仰信佛言祖语”始终是专修净土的参照系与先导。南无阿弥陀佛!
●佛言祖语——阅读学习之⑤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 方丈
——上大下安 大和尚 讲述
第二十部分:别解文义⑧


1楼2012-07-07 19:48回复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这是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入般涅盘相。佛由法身垂迹,应众生度化的机缘示现出生及至涅盘,实则并未灭度(生死尘劳永灭,超度了三界轮转的急流,称为灭度)。《法华经》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佛示现灭度的深刻内涵。释迦如来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如来为方便教化众生故,唱言:“当取灭度。”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无福钝根之人,不肯修种菩提善根,若见如来常在不灭,视以为常,生骄纵心而怀轻易,厌倦懈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譬如良医,以其诸子愚痴,误服毒药,慈父于此,为设方便,令服解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而实不死。毒者,即邪见烦恼也;药者,佛法也;方便者,涅盘之谓也;遣使者,舍利也。当知如来怜悯我等故,方便示现入于涅盘,而实不灭。佛“示现灭度”,就是为了拯济救度众生,无有穷极。当得救度的,已经救度完了;未能救度的,亦种下了未来得度的因缘。然后悲心切切地把佛灭度后、弥勒还未下生成佛这段时间的众生嘱托给地藏菩萨,只要众生还有一渧一尘的善根善行,都不要让他下地狱了,要让他生到善道。可谓悲心无尽,“拯济无极”。
    “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就是种种烦恼能够让众生漏落在生死轮回里面,佛示现涅盘,契入法性,证到了清净法性身,观察到一切烦恼、无明的体性了不可得,由此便消除一切烦惑。积累菩萨六度万行,这些功德能生出菩提善果,乃一切功德之根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与会菩萨无量劫积功累德,具足无量自利利他的功德,微妙不可思议,唯佛方能了知。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佛菩萨以大悲心为体,以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圆成佛道为家业,所以随众生得度的机缘,在无量无边的佛国游化,普遍地示现八相成道。游戏神通,身心自在,了知一切法悉皆如梦幻泡影,而大做梦中佛事,度化水月众生。这些佛菩萨,“其所修行,清净无秽”,修正自己烦恼恶业,行持圣人之道,止恶扬善,在生死轮回五浊恶世修行,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微妙香洁。


    2楼2012-07-07 19:49
    回复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这段经文进一步开显出菩萨利益众生的德能。菩萨救度众生要有同体的大慈悲心,受慈悲心的驱使,菩萨才会入生死稠林救度众生,同时亦要有智慧方便,才能够将众生从生死苦海中度脱出来。“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这是从果向因的菩萨进入如幻三昧度化众生的妙用。譬如幻术之师,幻化出种种的境界,或幻化为男,或幻化为女,或幻化成宫殿、城邑等,看过去挺真实,然幻师了知其虚幻。释迦牟尼佛亦曾以幻化的方便教化度脱众生。
      佛世有一渔村,村民造作很多杀业。佛观察因缘成熟,便来到渔村为他们讲经说法。那些村民听法时缺乏敬信心,佛就善巧方便地在江对岸变化一个人,涉江而来,履水如平地,令渔民们看了既惊诧又敬佩,问化人:“你是从哪里来的,有何公干?”那化人说:“我听说佛在这里讲经说法,这可是稀有难逢呀!由于听法心切,我便从水面上走过来了。”那化人来到佛前五体投地顶礼,佛由此向诸渔民说:“你们看这个人,原来是个愚痴的人,由于对法的敬信心,可以履水如地;如果你们也有信心,又有什么事情办不了呢?”听佛开示后,这些渔民顿然产生了敬信心,欢喜接受佛的教化,依教修行,全获度脱。佛随众生的心量作种种变化,不仅变化为正报的众生,而且还能变化为无情的依报世间,诸如桥梁草原、江河高山等无所不变。比如饥饿之世,佛曾变化成大骆驼山,以肉供给众生,令不饿死。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菩萨种种幻化之事,都源于自性清净心。一心为本,心地含藏世出世间一切功能,是故了达心源,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变化种种自利利他的佛事。这幻化的原理机制,神妙无方,不可思议。“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这些与会的大菩萨,也如同幻师一样,无论是自证的实德,还是教化众生的权德,都能够在意所为,游戏神通。幻师做幻事,自己对于所现的幻事不会迷惑,了知幻事的虚妄性。佛菩萨观察一切世间悉由众生心念幻化出来,然而凡夫众生置身于幻境中,不能如实了解,执著幻化为真实,起惑造业,轮转不休,诚可谓可怜悯者。


      3楼2012-07-07 1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