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陵晚报》等媒体报道,捡到170多个钱包归还原主并多次为生病孩子捐款的南京“最美环卫工”沈现台,近日给媒体发去短信,希望求得表扬,哪怕是一本荣誉证书。他这么做是因为做好事得不到周围人认可,反遭嘲笑。“邻居和同事说,你不是整天做好事上报纸吗,怎么连个奖状也没有。人家做好事的都有奖励,你这好事做得莫名其妙,你太傻了。”(中国青年报)
一直以来,做好事不留姓名是我们大力弘扬的社会美德,如今却让一项默默无闻做好事的“最美环卫工”纠结得写信给媒体请求为其所做的好事提出表扬和颁发证书。这事要是发生在以前,肯定会让人嗤之以鼻的,但如今却为沈现台的做法感到心酸与无奈。做好事本求个乐呵、心里舒坦,可现在却被当成傻子、遭人白眼,为何如今“好人难做”?
在笔者看来,如今好人难做,究其原因是人心冷漠,更深层次的是“做好人的成本太高”。近年来做好事被嘲笑或被诬陷的事件时有发生,搀扶在马路上摔倒的老人,竟然会惹上官司,以尴尬收尾;把被车撞倒的伤者送去医院,竟会背上“肇事者”的罪名,大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嫌疑;人未被公交车撞倒竟诬陷公交车“不义”,幸亏有电子眼做证总算洗刷了“冤情”,而做好事为得到表扬返遭嘲笑的更是大有人在,如今做好人已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和自豪,常常被认为是“犯傻和目的不纯”,甚至冒着被骗、被讹、被恐吓甚至吃官司的危险,如此高昂的“好人成本”,让越来越多的人畏惧做好人、害怕做好人,不少市民公开表示不愿做好人,如此一来做好人哪那还有市场?
做好人难,做坏人容易,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不愿做好人”的气息,社会风气必将每况愈下,道德滑坡、信义缺失、信任危机也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其不真成了“善恶不分、是非难辨”?
如何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得到褒奖,让好人“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得以避免,让“救助有风险,救前须思量”流行涩语彻底没有市场,笔者认为:除了强化道德培养外,还需要法律制度来保护人们的古道侠肠。不可否认为好人立法,实属无奈之举,但为弘扬正气,营造“人人向善”的舆论环境,有必要让嘲笑者和诬陷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他们种下的恶果买单,只有这样,才能让无良的人明白:他们白眼与嘲笑亦或是冷漠无情,不仅伤害了良知,挫伤了做善事、行善举的积极性,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更会演变成违法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让好人心安,让更多的人学做好人、爱做好人。笔者也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