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杂谈之二:开山祖师,千佛山最大的笑话。
在二十多年前书生第一次到千佛山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开山祖师”的。近几年来忽然冒出了一个“开山祖师”——朱温久,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是承包者根据什么把一个刻石像的石匠头称为开山祖师?连传说都没有的;二是不知道彰武县民委领导为什么不去制止,令承包者毫无史实根据地胡乱刻像,误人误己。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相识了省里的一位研究东蒙地区藏传佛教的专家李勤朴老师,在与他相伴的时间里,了解了千佛山的历史和藏传佛教,受其厚爱,将其许多研究东蒙地区藏传佛教的专业论文赠与书生,使书生得以对我们这一地区的悠久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每每看到对千佛山胡言乱语者,心中总是愤恨不已,忍无可忍之下,只好把一些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彰武的广大吧友。千佛山原本没有名字。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有两位嘎巴契(格鲁派札什伦布寺的学位之一,相当于现在大专毕业生吧)在此设茅庵开始传教,到嘉庆、同治年间共修建了十八间大殿,形成了一个大的院落,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为 “库力野吐山”,这是一个蒙古语和汉语组合在一起的名字,意思是“有院子的山”,这也是有资料可查的千佛山最早的名字,当时山上的庙叫慧泉寺。第二代活佛赞扬舍灵,也就是俗称的活佛状元温大喇嘛在游历了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后,从1903年到1912年十年间,组织工匠在山上刻了近二百座佛像, 1912年完工后,当时的前旗札萨克也就是第十三代宾图王棍楚克苏隆根据温大喇嘛的呈请,将这座山命名为千佛山,慧泉寺改为“寿宁寺”,从此千佛山就成了这座山的正式名字,寿宁寺也被当地的蒙古人起了一个蒙古名字--阿古庙。这是报到北京的蒙藏院备案,有据可查的。(十三代宾图王在1912年以后就跑到外蒙去搞独立去了,等到1914至1915年间就死在了外蒙,后来归葬在法库的大屯,就是卧牛石南边的那个村子。这个人在蒙古地区很有影响力,现在有两首蒙古长歌很有名,一个是《嘎达梅林》,另一首就是《宾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