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五吧 关注:269贴子:3,359
  • 2回复贴,共1

也谈不闻不见之知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闻不见之知觉,颇有些神异的色彩,三教经典中多有描述。然在武术上,确能展现不闻不见之知觉的,最早也最著名的就是八卦掌祖师爷董海川了;自立一说以探讨不闻不见的之知觉的,最早也最早著名的就是孙禄堂了。
且看孙禄堂在《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中对不闻不见之知觉的经典阐述: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也,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
这段文字虽然经典,引用者众多,但我觉得还有探讨一下的必要,不妨论之于后。
一、 不闻不见之知觉的定义
不闻不见,却能知觉,这毫不奇怪。比如触觉、嗅觉、味觉,都是不闻不见之知觉。孙禄堂所说的“不闻不见之知觉”,显然不仅是不闻不见而已,而且必然包括了不触、不嗅、不尝。因此,我们不妨下一个定义:不闻不见之知觉就是超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觉之外的另一种对外在世界的感觉功能。显然,不闻不见之知觉,必然是非接触的。
二、 不闻不见之知觉的表现
根据李子鸣《董海川先师轶事》一文,董海川展现不闻不见之知觉的事迹确实很多。如:
“齐三道:‘这样吧,我出个主意,你盘腿坐在这个方凳上,在你头上方一尺用绳子吊十块砖,系枝火香,烧断绳子,砖掉下来如果砸不着你,就算你功夫到家了。’先师道:‘咱就试试吧!’于是,依上所述试之。先师盘坐凳上,火香烧断绳子,砖砸下来,瞬间‘轰’一声,砖砸凳上,先师不见了。大家定睛一看,先师已站在齐三爷背后了。”
“有一年夏天,天下大雨。先师盘坐在炕上,此炕贴近墙壁。此墙年久,受水忽然倒塌。当时有徒弟在旁,见墙倒时急观先师,忽然不见,而先师仍闭目坐于他处椅上,身上并无半点灰尘。”
“一年深秋的一个中午,先师因身体不适,睡于炕上。史六弟子韩六去见师爷,恐其着凉,便拿被服轻轻盖在师爷身上。不想被服盖到炕上时,只剩被服与空炕。韩六大惊,回身则见先师坐在靠窗椅上,慢吞吞对韩六道:‘为什么不讲一声,使我吃一惊。’”
董海川的上述轶事,应该真实的。毕竟他是近代第一位展现此功夫的武术家,所以不存在模仿别人的嫌疑。唯有大家获知董海川的这些神奇事迹之后,才可能开始对不闻不见之知觉进行研究探讨,以致模仿试验。
那么孙禄堂又说三派拳术中有四人“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话怎么理解?我认为这是孙禄堂的主观设想,而不是事实。关于杨露禅、伍禹襄二人,孙禄堂并未记载若干事迹,无从研究。关于李洛能,孙禄堂倒是记载了一个轶事。然而我们通过这个轶事,却只能证实李洛能并无不闻不见之知觉。因为李洛能虽然将武进士发出去,但已经有了身体接触,与车毅斋的轶事是类似的。这只能视为身体内劲的自然反应,而不能称之为不闻不见之知觉。因此,三派中唯有董海川具有不闻不见之知觉,孙禄堂研究不闻不见之知觉也只能以董海川的事迹为对象。
三派之外,还有哪些人修成了不闻不见之知觉呢?最著名的当数自然门的徐矮子和杜心五了。徐矮子的轶事都是来自杜心五的口述,1932年时万籁声在《国术半月刊》的文章记载甚详。关于杜心五的不闻不见之知觉,也有如下轶闻。
“当杜心五从农矿部院子里走出来的时候,金大力冷不防从背后猛然一击,没有想到,杜心五一个弯虾(自然门气功的一个动作,弯腰;把气聚集到背上)金大力的掌恰好落在杜心五背部的气包上,金大力被重重地顶倒几米远。”(王明生《万籁声往事》)
“杜心五要静空从背后用拳或用脚击他。静空摆手说:‘乘人不备,非光明磊落之事不为。’杜心五说:‘不妨,可以试试!’静空将信将疑。先是出一钩腿,跟着出一拳。杜心五并未转身,只是一缩腹两只腿同时抖动一下,静空仰倒在地。”(万天石《神腿杜心五》)
“一九三五年初秋的一个夜晚,长沙市又一村国术俱乐部西边楼上游艺室内灯火辉煌,锣鼓阵阵。杜心五与他的徒弟李丽久,徒孙李如桂等人排练京戏‘打渔杀家’,杜心五司鼓兼演肖恩一角。唱过一段之后,杜心五击出隆隆的鼓点接下一段。此时,站在杜心五身后的李如桂(任技术队总纠察副官,相当于现在保卫干事)心想:‘祖师爷正在敲鼓,我从后面击他一拳,料他本是再高也防不着的。’于是他抡起拳头向杜心五背上击去。谁知他刚出拳,杜心五端坐着飞起右腿越肩转向后面,不偏不倚,脚尖恰好踢中李如桂的右手虎口。李如桂倒在地上,捏住虎口直叫:‘痛死我了!’杜心五却始终没有停止击鼓,而且越打越急,泰然自若。”(万天石《神腿杜心五》)
值得注意的是,杜心五不闻不见之知觉,不仅是“觉而避之”,而是会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予以直接反击。


1楼2012-07-11 20:31回复
    五、不闻不见之知觉与浑身长眼的比较
    不闻不见之知觉只能做到“虽不闻不见,能觉而避之”,浑身长眼却能对身边一切动态犹如目睹。显然,孙禄堂所说的“不闻不见之知觉”比起“浑身长眼”还只是很初级的境界。
    孙禄堂根据董海川的事迹,发明“不闻不见之知觉”的概念,却是对董海川的功夫了解不够,把其功夫境界说低了几个档次。董海川的功夫应该不仅仅是“虽不闻不见,能觉而避之”而已,其造诣成就应和自然门的“浑身长眼”类似。
    按照自然门混元之气的原理,我们可以假想:当修炼者功夫到一定程度,内气不仅充盈体内,而且流布体外,形成体外气圈。功夫最浅者,此体外之气非常稀薄,甚至时有时无。是故,体外气圈对侵入物体的感知非常模糊,要求心里异常虚寂才能感应。功夫稍深者,此体外之气已经较为稳定,到了这一层功夫,就可以实现孙禄堂所说的“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且百试不爽。功夫至深者,此体外之气浑厚,甚至可随意聚散。因此,体外气圈对侵入物的感知非常清晰。虽然未见,但犹如目睹。到了这一层,就是自然门所说的“浑身长眼”,“何必眼睛才是眼睛”。此时的气圈,不仅能感知,而且还有一定的能量,如让衣服无风鼓动,甚至以气御敌。
    孙禄堂把不闻不见之知觉误会成“前知”,可见他对体外混元之气的认识基本没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概是不知不觉中练出了一丁点体外之气,偶尔心灵虚寂时有所感应,把此气之妙用当成是心灵之神通。可见,孙禄堂这方面的功夫还是最初级阶段,是以应用不灵,屡有失效。
    最后,强调一点,本文讨论的是武术中的“不见不闻之知觉”。这种知觉超出寻常五觉之外,但又能如视、听、触、嗅、味等五觉一样真实常在。这种神奇的“知觉”是通过武术练习可以获得的,当然境界极高,达到此境界的代不数人。而我们平时偶尔出现的不闻不见的知觉,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如笔者就曾预先躲过一、两次危险,相信有这种经历的人不在少数。董海川、徐矮子、杜心五能将不闻不见之知觉在生活中随处应用,可谓神乎其技。孙禄堂于平常尽量保持至诚至虚的空寂状态,据云可在家里偶尔可以呈现不闻不见之知觉,虽然还只是初步的模仿试验,也算难能可贵了。


    3楼2012-07-11 20:32
    回复
      2025-05-22 07:23:53
      广告


      4楼2012-07-11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