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秘密书架” 2004-07-01
说到开书目,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鲁迅当年“开不出”的回答,那
当然是针对当时媒体和舆论界一些倾向有意“说不”,其实他私下也曾
给朋友许寿裳的小孩开过书目,计12种,且均是旧书;这又与他所说的
青年最好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名论相悖,但那同样是有针对性的:不仅
因为“中国古书,叶叶害人”,且当时“新出诸书亦多妄人所为,毫无
是处”。鲁迅深知群体“认同”的巨大影响,当年肯开、敢开书目者,
恐怕也不乏“妄人”,所以他不愿在特定场合有同类行为而沦落到与此
辈为伍。
其实鲁迅并不真正反对开书目,即使不够趋新且曾遭其质疑的“国
学”,他也认为可以开一些,并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但
“结果都不满意”。他婉转影射胡适曾经开具的庞大“国学书目”说,
“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
。所以,书目还是“只开几部的较好。可是这须看这位开书目的先生了,
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
好,一看就糊涂”。
不过,如果开书目者不是自居指导地位,而是以曾经读书的“过来人
”地位出其经验教训,为今日面临“读书”选择的年轻人提点参考建议
,即使其中仍不免有“妄人”和“糊涂虫”,也不十分可怕。若能出现更
“多元”的书目,似乎也是理想的状态。且今日世风已变,读书人一呼百
应的局面早已不再,其所开书目必无当年那么多人追随,则其正面负面的
影响本也有限。岂不闻“难得糊涂”一说,“糊涂”境界固非易得,姑妄
言之。以下提到的书,不求全面,且必有偏见(因久已无看“闲书”的时
间,尤其近年出版的文学书籍极少触及),不过供参考而已,各人恐怕还
是选择与自己兴趣相近者读之最好。
以今日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大学生的实际水准,本科教育大概会越
来越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当然与知识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但未必
以知识(特别是所谓专业知识)为核心。故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
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我同意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开卷有益。本科
期间,不妨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特别是与文科学生今后的择业直接相关
的中、外文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读书以泛览为主,很难说什么是必读书,
最好尽可能多读。
我想,《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这些过
去的蒙学读物,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中与人生日用最直接相关的理念,虽不
一定都特别“高尚”,却是应该了解的。进一步言,如果可能的话,孔孟老庄
四位的作品都以不求甚解之法熟读为宜,以后受用无穷。
中外小说所谓名著都可读,最能了解与我们时空不同的文化,特别是那些
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心态。我特别推荐读一些武侠小说,从还珠楼主到金庸的
均可读,应能了解到一些中国文化中“荐绅先生”不言的层面,对真正的道教
(非学院派教师爷所说的道教)和民间宗教的认识或有助益;尤其各时代“练
武之人”的一些基本心态和观念,至少有助于了解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社会(尽
管金庸所写的时代皆晚,但“游侠”是司马迁和班固为之立传的社群,到《后
汉书》则无,说明两汉之间社会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精神和观念当在民间流传,
而各类武侠小说中多少都能看到一些)。
关于外国小说,报纸上说今日青年中已有人觉得巴尔扎克的小说晦涩难读,
使我感觉有些可怕。这大概不全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或提示着求知方向的转移
(如怎样获取“第一桶金”的传记,尤其出于美国者,便是许多少年的新宠)。
但年轻人也不必自卑,当年胡适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以为“甚
不易读”,甚至感觉“非有耐心,不能终卷”!这部分或因他把小说当成俄国社
会史来看,与我这里所说相类,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取向,文学家恐怕是要大
说到开书目,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鲁迅当年“开不出”的回答,那
当然是针对当时媒体和舆论界一些倾向有意“说不”,其实他私下也曾
给朋友许寿裳的小孩开过书目,计12种,且均是旧书;这又与他所说的
青年最好少读或不读中国书的名论相悖,但那同样是有针对性的:不仅
因为“中国古书,叶叶害人”,且当时“新出诸书亦多妄人所为,毫无
是处”。鲁迅深知群体“认同”的巨大影响,当年肯开、敢开书目者,
恐怕也不乏“妄人”,所以他不愿在特定场合有同类行为而沦落到与此
辈为伍。
其实鲁迅并不真正反对开书目,即使不够趋新且曾遭其质疑的“国
学”,他也认为可以开一些,并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但
“结果都不满意”。他婉转影射胡适曾经开具的庞大“国学书目”说,
“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
。所以,书目还是“只开几部的较好。可是这须看这位开书目的先生了,
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
好,一看就糊涂”。
不过,如果开书目者不是自居指导地位,而是以曾经读书的“过来人
”地位出其经验教训,为今日面临“读书”选择的年轻人提点参考建议
,即使其中仍不免有“妄人”和“糊涂虫”,也不十分可怕。若能出现更
“多元”的书目,似乎也是理想的状态。且今日世风已变,读书人一呼百
应的局面早已不再,其所开书目必无当年那么多人追随,则其正面负面的
影响本也有限。岂不闻“难得糊涂”一说,“糊涂”境界固非易得,姑妄
言之。以下提到的书,不求全面,且必有偏见(因久已无看“闲书”的时
间,尤其近年出版的文学书籍极少触及),不过供参考而已,各人恐怕还
是选择与自己兴趣相近者读之最好。
以今日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大学生的实际水准,本科教育大概会越
来越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素质当然与知识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但未必
以知识(特别是所谓专业知识)为核心。故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
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我同意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开卷有益。本科
期间,不妨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特别是与文科学生今后的择业直接相关
的中、外文口头和书面表述能力),读书以泛览为主,很难说什么是必读书,
最好尽可能多读。
我想,《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这些过
去的蒙学读物,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中与人生日用最直接相关的理念,虽不
一定都特别“高尚”,却是应该了解的。进一步言,如果可能的话,孔孟老庄
四位的作品都以不求甚解之法熟读为宜,以后受用无穷。
中外小说所谓名著都可读,最能了解与我们时空不同的文化,特别是那些
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心态。我特别推荐读一些武侠小说,从还珠楼主到金庸的
均可读,应能了解到一些中国文化中“荐绅先生”不言的层面,对真正的道教
(非学院派教师爷所说的道教)和民间宗教的认识或有助益;尤其各时代“练
武之人”的一些基本心态和观念,至少有助于了解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社会(尽
管金庸所写的时代皆晚,但“游侠”是司马迁和班固为之立传的社群,到《后
汉书》则无,说明两汉之间社会有很大的变化,有些精神和观念当在民间流传,
而各类武侠小说中多少都能看到一些)。
关于外国小说,报纸上说今日青年中已有人觉得巴尔扎克的小说晦涩难读,
使我感觉有些可怕。这大概不全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或提示着求知方向的转移
(如怎样获取“第一桶金”的传记,尤其出于美国者,便是许多少年的新宠)。
但年轻人也不必自卑,当年胡适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以为“甚
不易读”,甚至感觉“非有耐心,不能终卷”!这部分或因他把小说当成俄国社
会史来看,与我这里所说相类,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取向,文学家恐怕是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