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吧 关注:81贴子:524
  • 8回复贴,共1

张可久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可久
张可久(约一二七○~一三四八以后),字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人,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其散曲,元世已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行于世(见曹本《录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编有《小山乐府》(同上)。今存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其数量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诗,见于《元诗选》癸集,然以散曲盛称于世。元·高栻《双调·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称其“才华压尽香奁句,字字清殊”,“价等连城玉,名重《长门赋》”;大食惟寅《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称其“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明·贾仲明补《录鬼簿》挽词,称“照耀乾坤《今乐府》,《苏堤渔唱》文相助,又《吴盐》余意续”,“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天一阁本《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瑶天笙鹤”,又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李开先序乔吉、张可久二家小令,谓“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王骥德《曲律》则辩云:“李则(王)实甫,杜则(马)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清·刘熙载《艺概》称乔、张“两家固同一骚雅,不落俳语,惟张尤翛然独远耳”。今人或有以为小山曲风雅丽,其曲作有“不脱词境”、“词曲间几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华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讷《曲谐》)。附:名号,异说颇多,上引《录鬼簿》外,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楼2007-02-13 14:27回复
    ding
    楼主一定要当上吧主啊
    我支持你


    2楼2007-02-16 16:57
    回复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


      3楼2007-02-16 18:32
      回复
        张可久是元代最著名的散曲家之一,他的散曲作品数量多,风格典雅清丽,韵致高远,明初朱权誉之为“词林宗匠”。然而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却是悲剧性的一生:他有所追求而无法实现,才华横溢却寄人篱下,内心深处无比酸楚。失意落魄的张可久与中国古代无数失意文人一样,以游仙的形式来消解痛苦,把自己的心灵遥寄虚无 
        缥缈的神仙世界。他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六七十首散曲写自己寻仙访道的生活,表现的正是作者因现实失意而寻求超脱的情怀。 

          游仙是一个传统的题材,对人生短暂、功名无成的感叹是这种题材的感情基调。张可久一生奔波于仕途,“为虚名消尽朱颜”,但“四十犹未遇”,后为生活所迫,出为小吏。他在散曲中对自己奔走仕途、无人赏识的苦况无限感慨:“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读书,图,驷马高车,但沾著者也之乎。区区,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 〔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二首》 由于仕途不顺,功名成空,他进而慨叹“人生可怜,流光一瞬”,生出幻灭之感:“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樽前有限杯,门外无常鬼。未冷鸳帏合欢被,画楼前玉碎花飞。悔之晚矣。蒲团纸被,归去来兮。” 〔中吕普天乐〕《道情》 他想学陶渊明潇洒“归去来”,仿张良“相伴赤松游”、“两袖仙风”,成就“万古诗豪” 〔双调折桂令〕《次白真人韵》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以“游仙”为内容的散曲就大量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他的游仙曲中,除一些直接以“游仙”、“寻仙”、“道情”为题,如〔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二首》、〔中吕普天乐〕《道情》、〔正宫塞鸿秋〕《道情二首》、〔南吕金字经〕《游仙》、〔越调小桃红〕《游仙梦》、〔中吕红绣鞋〕《寻仙简霞隐》等之外,更多的是以咏道院及与道士真人唱和之作。张可久一生功名不顺,流连道院,与道士真人交往密切。从他现存的散曲来看,道院是他写得最多的建筑之一。在这些道院中,他题咏得最多的是开元道院,有七八首曲子写到开元道院。开元道院的王真人与他关系密切,开元道院中的芙蓉、红梅、小亭、芭蕉等都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木香亭蕉影窗纱,路入桃源,门掩仙家。堂覆黄云,香飞降雪,袖拂青霞。鲛血古荧荧剑花,麝煤温颗颗丹芽。听罢南华,欲问溪翁,暂借仙槎。” 〔双调折桂令〕《溪月王真人开元道院二首》 开元道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诗人在这里听罢说经,对神仙世界心驰神往,从而生出乘仙槎升天的幻想。与道士交往、酬唱在元代文人中非常普遍。当时文人失意落魄,寻真访道,而当时的道士也大多是失意文人,因而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容易沟通。在张可久散曲中,有与白真人、吾丘道士、赵素斋、白云炼师、王真人、陈玉林等道人的唱和之作。如他的〔南吕金字经〕《访吾丘道士》:“细草眠白兔,小花啼翠禽,且听松风坐绿阴,寻,洞天深又深。游仙枕,顿消名利心。”〔中吕红绣鞋〕《寻仙简霞隐》:“白草矶头独钓,青衣孺子相招,寻真不怕路迢迢。闲去迷洞口,残雪老墙腰,夕阳红树杪。”在他这些散曲中,作者表现了自己恬淡平静的心境以及对神仙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此外,他对天台山、金华山中、金华洞、桃源洞、青霞洞、仙居等洞天福地美景的吟咏也表现了作者的游仙之情。如他的〔南吕金字经〕《仙居》把道士修真之处写得十分优美富有仙意:“白日孤峰上,紫云双涧边。饥有松花渴有泉。仙,抱琴岩下眠。蟠桃宴,鹤来骑上天。”此外,他见到烟云笼罩的高山就想象那是“翠羽仙鬟”,见到水中的桃花就想起桃源仙子,看到茅山的枣子就想到仙家如瓜的仙枣,听到松风之声,就想象为仙乐飘飘,可以说神仙思想已深入到张可久的意识深处,成为他人生意识的一部分。 

          然而,张可久却并没有因为游仙而完全平静,他内心十分矛盾。他一方面向往神仙,渴望回归自然;另一方面,他仍然未能忘情现实功名。他一边说“华堂碧玉箫,紫绶黄金印,不如草庵春睡稳”,一边又说“远功名却怕黄茅瘴”,心理很矛盾。他的游仙曲有渴望自由长生的思想,同时又包含着比较强的享乐欲望。他在散曲中,多次写到桃源,其中既有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同时也有刘阮天台桃源。而天台桃源美丽多情的仙女、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他所企慕的:“路傍,海棠,步步青丝障。碧桃流水满溪香,落日溪桥上。仙掌琼浆,玉杵玄霜,紫箫寒宿凤凰。阮郎,感伤,人不见春无恙。” 〔中吕朝天子〕《过刘阮洞》 他的〔越调小桃红〕《游仙梦》也表现了这种思想:“白云堆里听松风,一枕游仙梦。相伴琼姬玉华洞,锦重重,觉来香露冷衣重。长桥彩虹,空台丹凤,花影月明中。”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七十多岁还“匿其年数,为昆山幕僚” 李祁《跋贺元忠遗墨后》 。可以说,张可久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身心转入游仙之中,只是通过“游仙梦”来暂时移情,暂时消解一下人生失意的苦痛。 

          张可久的游仙心态,使他的散曲有一种很浓的“仙风”。游仙曲的风格,朱权认为张可久之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喫烟火食气”,“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李开先称张可久为“词中仙才” 《乔梦符小令序》 ,都是就张可久散曲中的游仙风格而言。张可久的散曲不同于滕斌、邓玉宾等人的“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气劲趣高”的风格,他的散曲更多的是“志在泉石”,“精丽自然”,意远情长。“竹暖鹤梳翅,树香鹿养茸”,“桂影黄金树,帝乡白玉京”,“碧桃流水满溪香”,“细草眠白兔,小花啼翠禽”,“竹阴下,小鱼争柳花”等等,把自然界的美景与自然界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表现这种自然的同时,作者“听松风坐绿阴”、“饥有松花渴有泉”、“云林隐居人未知”的悠闲自得的心情也十分真切地表现出来。 

          张可久因人生失意而寻仙访道,希望以仙界的美好来消解现实的苦痛。他的这种游仙心态,影响了他的创作内容,也造就了他“清丽自然”的艺术风格。


        5楼2007-02-16 18:42
        回复
          应该把这些资料汇总起来 整理一下
          将来选了吧主以后把它[置顶]起来


          6楼2007-06-22 14:59
          回复
            • 221.7.60.*
            张可久 
            张可久(约一二七○~一三四八以后),字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人,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其散曲,元世已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行于世(见曹本《录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编有《小山乐府》(同上)。今存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其数量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诗,见于《元诗选》癸集,然以散曲盛称于世。元·高栻《双调·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称其“才华压尽香奁句,字字清殊”,“价等连城玉,名重《长门赋》”;大食惟寅《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称其“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明·贾仲明补《录鬼簿》挽词,称“照耀乾坤《今乐府》,《苏堤渔唱》文相助,又《吴盐》余意续”,“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天一阁本《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瑶天笙鹤”,又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李开先序乔吉、张可久二家小令,谓“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王骥德《曲律》则辩云:“李则(王)实甫,杜则(马)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清·刘熙载《艺概》称乔、张“两家固同一骚雅,不落俳语,惟张尤翛然独远耳”。今人或有以为小山曲风雅丽,其曲作有“不脱词境”、“词曲间几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华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讷《曲谐》)。附:名号,异说颇多,上引《录鬼簿》外,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7楼2007-12-27 20:35
            回复
              • 218.79.90.*
              ?


              8楼2007-12-31 11:21
              回复
                • 210.0.197.*
                  张可久(1207—1349)名小山,一云名伯远,字可久,庆元(今浙江鄞县)人。《录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转道领官”,又曾任桐庐典史。至元初,年七十余,还作过昆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迹江湖,足迹遍及湘、赣、闽、皖、苏、浙等地,晚年居杭州。专写散曲,小令尤著,与乔吉齐名,李开先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乔梦符小令》)。朱权称其曲“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誉为“不羁之材”,“词林之宗匠”(《太和正音谱》)。散曲集有《小山乐府》。现存小令855首、套数九套。


                9楼2008-10-17 13:01
                回复
                  可不可以别这么伟大?
                  我觉得他不出名但会很可爱的!


                  10楼2009-03-26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