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62贴子:2,176,829

强迫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转载 不断更新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强迫症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一般认为烦恼是由外在的事物造成的,认知疗法发现:看到 听到 想到什么事物,它本身是不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是我们接触到这些事物以后,产生的“自动思维”导致。如余光恐惧的患者。当他用余光看人后,马上产生自动思维————“被我用余光看得人会很难受,他对我会有不好的印象,这回对我的名誉造成极大地伤害等."有了自动思维后便有苦的“感受”,这是第三阶段。为了消除苦的“感受”,引发“行为反应”,如拼命想消除余光等等。认知疗法把解决“自动思维”看成是治疗的关键。按照南传佛教葛印卡老师的解释:看到 听到 想到等等这些称为“识”;“自动思维”称作“想”;“感受”称作“受”;“行为反应”称作“行”,佛教同样认为“想”的产生烦恼的关键。佛教的唯识学说:当人看到 听到的最初一刹那是“现量”的,然后就落在“比量”中,烦恼也随之而起。这种“想”每一个人都有,人人都有烦恼只是不太强烈,还没有到给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地步强迫症患者是因为“自动思维”过强而引起的。


1楼2012-07-15 10:54回复
    明心见性并不像很多书上说的高不可攀,其实很容易,难的是一般人不敢相信,往往是一看又怀疑"这是我的真心吗?"临济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寻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欲得识祖佛吗?只你面前听法的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文字相终不得他活祖意。"疑和信皆客尘,别去排除怀疑建立信,要回头看这个知道疑与信的是谁?刚开始保任会感到困难,这是由于我们长久以来攀缘客体,轻车熟路,对观察主体生疏所致。对此只要坚持下去,也就熟能生巧了。遇障碍时千万别去消除障碍,因为一会叫"障碍"的客人来了,一会又走了,知道障碍的才是店主人,要看他。刚开始保任时转眼就忘了,同上理别管他。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很注意现在是否见效了,此时当问自己:"这个关注疗效的是谁?"保任以似保非保为上,一般人容易盯得太紧太死,此时可放下一会再提起。
    一个人刚明心见性并不能立即断除烦恼,临济禅师说:"你还不能自救。"尚须时时保任。不过见性前想对付烦恼,却不知如何应对,见性后开正法眼,知道该怎样化解烦恼。见性前烦恼粗重有力,见性后保任一段时间,虽有烦恼但转轻薄无力。
    禅宗在学道上,历来都是持读书无用论。书读多了易将各种思想观念认作自己,忘了主人公,对见性有影响,"知解门一开,悟门就关"。另外书读多了易增长烦恼。20世纪上半叶,缅甸著名法师孙伦戒训,不管你修得怎样,一句话"它就是如此。"我若说:"师父,我现在还是不圆满的,该如何办?"回答:"对,它就是如此,你是不圆满的。"我若说:"师父,我现在是圆满的。"回答:"对,你现在是圆满的。"余早年初学小乘佛教没几天,被一位博学多闻的专家指出:"你那点工夫算什么?离圆满差得远。"当时一听信心顿失,内心焦虑差点就放弃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坛经》云:"爱憎取舍谓之著相。"这位专家是在说:“你现在还处在不圆满的低价值状态,你要讨厌它,舍掉它;有个圆满的高价值状态,你要爱要取。 ”用认知疗法来分析,知道自己不圆满是"诱发事件",价值评价的介入,不圆满、价值低是"自动思维、自主思维",由此产生对高价值、圆满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苦的"感受",为了消除苦的感受,产生"行为反应",如笔者想放弃,在这四个过程中价值评价是关键。书读得多的人,分别心重,烦恼也重。佛教唯识学,把价值评价称为"比量"(对比、称量的意思),临济云:"爱圣憎凡,生死海里去沉浮。"《庄子大宗师》称:"古时候的真人,生不知道喜欢,死不知道厌恶。"因此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已经把死亡杀死了。可后来的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也就是生我喜欢,死我厌恶。不管他活多长总是要死的,当他死亡时都是被死亡所杀死的人。
    


    3楼2012-07-15 11:05
    收起回复
      常人对禅宗的另一个误解是,以为禅宗要打坐,坐到心如止水,一个念头也没有。慧能和临济对此均持否定态度。因为杂念均为客体,禅宗关心的是主体。即使打坐感到空了,禅宗说还不行,要回头看这个知道空的,否则叫"默照邪禅"。因为当打坐时,叫"空"的客人就来了,打坐后,叫"空"的客人就走了,是谁知道"空"在来去?
      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大小乘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精神分析关心梦,关心无意识的分裂。小乘佛教和小乘相通的森田疗法是接受一切。如果我做了一个美梦,对,它就是如此,我做了个美梦;如果我做了一个恶梦,对,它就是如此,对无意识的分裂与整合也一样。禅宗不关心梦,禅宗只关心做梦的人,是谁在做这个梦?是谁知道这个梦?是谁要去分析这个梦?
      


      4楼2012-07-15 11:08
      回复
        见性前的修行禅宗是不承认的,见性前的修行避免不了瞎修乱练。《圆觉经》说:一般人就如同认为自己没有头,


        5楼2012-07-15 11:10
        回复
          心怀忧虑四处找头。哪些是“头”?罚,


          6楼2012-07-15 11:11
          回复
            轮,


            7楼2012-07-15 11:11
            回复
              功认为不执着是“头”,四处寻找不执着。有的认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是“头”,整日在书堆发现再高明的观念,不过也只是客尘,何必去追寻呢?古德将这些追求称为运粪,这个粪不往外运,是往里运。临济禅师说:“我以前没个入处时,也是昏天黑地的乱求。”讥讽这些人是整天在大册子上读老死人的话,教导大家,把这些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统统放下,做个无事之人最妙。禅宗是为人指出:这个到处乱求的就是你的“头”一切具中寻找。见性后会


              8楼2012-07-15 11:11
              回复
                一切具足故无修,“头”就在项上不用再去安“头”故无证。
                下面这些是天琦禅师的开示:
                须知见性成佛,但向二六时中,一一之处,回光返照,看是阿谁?不得执定只在一处,须是于一切处,大起疑情,将高就下,将错就错,一丝一毫毋令放过。行时便看这行者是谁?住时便看这住的是谁?坐时便看这坐的是谁?卧时便看这卧的是谁?见色时便看这见的是谁?闻声时便看这闻的是谁?觉一触时便看这觉的是谁?知一法时便看这知的是谁?乃至语默动静、回头转脑、著衣吃饭、迎宾待客、周旋往返,一一返看,昼夜无疲。倘若一念忘了,便看这忘了的是谁?妄想起时,便看这起妄想的是谁?你说不会?那说不会的又是谁?现今疑虑,你看者疑虑底又是谁?如是看来看去,不妨头头独露,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隙,明暗色空了无彼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尽圣尽凡,都只是一个谁字,更无别念。上下无路,进退无门,山穷水尽,情消见绝,豁然爆地一声,方知非假他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面的开示是教我们从对客尘的认同中拉回来,用这个方法时不要再去期望有个什么开悟,只要这么一问其实就已经见性,大慧杲禅师教人,不要将心待悟。也不要企图见到一个有形的人,《金刚经》云:不能以色身见如来。重点在“倘若一念忘了,便看这忘了的是谁?妄想起时,便看这起妄想的是谁?你说不会?那说不会的又是谁?现今疑虑,你看者疑虑底又是谁?”倘若将这个忘记的,疑虑的认作是自己就会有痛苦。
                


                9楼2012-07-15 11:19
                回复
                  接触了很多学佛修行之人,也看了些佛教中的一些经文等等,最后总结出一句话,如经文中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修行的路上,也许会看到各种身心现象,很玄,也许是修行的缘故,可能会是好事,善根所积,也可能是修行的境界,但是一样不要去执着进去,尽管是好的事情,不然还是违背了顺其自然的自然法则,着相了,那会卡在那里,所以修行的路上,无论遇到任何情况,看到任何身心现象,都要保持顺其自然的核心,知道本心,知道就可以了。佛说:“无人相 无我相 无众生相”,所以一切相不要执着,一切相皆为虚妄,是空是无。我们肉眼看见的东西,比如说一棵树,你咋能说是假的了,是无空了,那棵树确实是在变的,只是肉眼察觉不到,它分分秒秒都在变老,佛中所说的时间很是漫长的,一小劫就是好几亿年,一大劫就是亿的好几十次方,世间万物什么东西敢说在几亿年还保持永恒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你的本心。有的人称本心是灵,是意识,是注意力,是觉知观照,也如心经中说 :“观自在菩萨,”实际上就是观察自己的自不自在,那个观自在菩萨也就是你的本心。好多年轻人因为压力大迷失了方向 自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好像无法从外界找到答案,那种丢失自己的感觉确实很痛苦,有的可能过一阵子就没事了,有的就需要心理医生或者是参加瑜伽等等禅修的活动。现在唠唠自己的体会,你在当下或者叫此时此刻能感受到的比如感受到风吹过凉凉的感觉,你手有点发麻,脑子里浮出的念头,画面,这也如心经中说的“眼耳鼻舌身意 色声香味触法 ",是根据五蕴分出来的。念头 思想情绪总是关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是反对当下的,脱离当下的,但是这些所有的你能感觉到知道的都是在当下发生的,我说的是你的念头中的内容是在当下想的,并且你也只能在当下想,但是内容肯定是脱离当下的,包括情绪思想,只有念头可以到未来或过去的,所以当下在你脑子里浮出的念头(笼统的说念头包括情绪思想),是真真实实的,但是不要与念头里的内容认同,但是你能感受到的身体中的任何感受和当下你眼前所看到闻到听到的触摸到的都是真真实实的,他们绝不会跑到当下以外的地方,所以你当下脑力里的念头和当下身体中的感受和听到闻到触摸到的东西都是真真实实的,和你是一起的,他们既都是你的一部分,也都不是你,这就是佛歌中所唱的”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你没办法抗拒,只能是接纳他,和他们同在,但是他们不会是永恒的,下一刻就变了样,换成另外个念头或者由发麻变的轻些了或者你刚刚看到的太阳在天空又靠近山边了,但是那个知道,也就是你的本心始终保持不变的,所以用你的真心去看着他们,知道他们,不要执着他们,痛苦来了,因为他是你的一部分,接纳他们吧,快乐来了,享受他们吧,但不要贪爱,他们会稍纵即逝。 


                  10楼2012-07-22 14:55
                  收起回复
                    祝大家早日康复 我会不断提供好的文章 有缘的朋友可以读读 会受益很大的


                    13楼2012-07-24 22:18
                    回复
                      什么是觉知、观照?
                      在辅导中发现,学员常常把觉知、观照神秘化,结果导致无法操作。其实,觉知、观照都很简单,安嘉利老师说:“请了解:觉性意指‘觉得或知道’,不要多过这个,不要增加其他。”知道有个思想或者情绪等等就是觉知,每一个人都有觉知,只是常人的觉知时间很短,当我们觉知到某个东西后,立刻就开始分析判断落在“想”中。


                      16楼2012-08-02 10:41
                      回复

                        内观治疗强迫症的关键——“它就是如此”
                        内观虽然好,但是一般人练习内观想要治好强迫症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们的不良心理习惯(佛教称为“习气”)太强,在观照时“想”很容易生起。有个22岁的小伙子,有社交恐惧症,他的根基尚佳,每天只打坐一个小时练习动中禅,一个月后便可以看到念头。他平时就是懒,不肯念“它就是如此”,当他有了好的体会时没有念“它就是如此”,从而对这个好的体验产生贪爱,每次打坐时都在追求节奏等等,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没有节奏时也要对自己说“它就是如此,我还没有节奏”。虽然为他指出来问题之所在,但是因为平时念得少,自己知道就是做不到,只好让他改练习黄庭禅坐。因为打黄庭禅坐时有一个语音引导,随时提醒患者注意顺其自然,这样要好得多。
                        2008年11月接触到一位30多岁的梁女士,症状是感到喉咙堵。曾经用转移注意力来治疗,暂时是好了。后来一位病友告诉她,自己修动中禅效果好,7天就揭盖了(严重强迫的人就像和真实世界有一层隔膜),14天获得极大的法喜。她一边练习一边想:“我怎么还没有


                        18楼2012-08-07 16:36
                        回复
                          因为我们常常把草绳当成毒蛇,一旦我们看清它仅仅是条草绳时,就不会有什么害怕了。我们为什么那么不能接受症状?也是由于症状给我们带来的是苦的感受,如果是快乐的感觉,我们就不会去排斥它,而是要去追逐它。对这种苦的感觉的接纳,能帮助我们去接受症状。她说:“我不敢去看,只想逃跑。”“没有关系,你只要尝试着去看,不行再去逃跑。” 她可能已经养成了严重的心理坏习惯,遇到事情时上面教的就全忘记了,每天要给她语音一到两次不断提醒。她见效很慢,我原以为训练两周左右,就应该有明显的起色。可她却没有一点效果,只好安慰她:“你只要练习就会有效果,如同小孩子学习走路,一天训练下来没有明显的成效,但是他还是有进步的,尽管这种进步目前还看不出来。什么事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到一个半月时,她说:“我以前早上一醒来就恐惧,担心症状会来袭击我,然后便是焦虑,怎么还


                          19楼2012-08-09 11:01
                          回复
                            什么是觉知、观照?

                            在辅导中发现,学员常常把觉知、观照神秘化,结果导致无法操作。其实,觉知、观照都很简单,安嘉利老师说:请了解:觉性意指觉得或知道,不要多过这个,不要增加其他。知道有个思想或者情绪等等就是觉知,每一个人都有觉知,只是常人的觉知时间很短,当我们觉知到某个东西后,立刻就开始分析判断落在中。


                            23楼2012-10-17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