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社吧 关注:24贴子:742

回复:有这么忽悠人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寻恨殇情入秦境。始皇终疾社稷宁,群举叛反戕无停,二世孽故续子婴。
安劝除逆存生灵,降幸豁宏约法明,
睿霸王屠孽诛帝倾,


251楼2012-08-07 15:31
回复
    进关安京驻霸上,巨鹿狭盛怒先忙。族叔项伯密私往,鸿门赴宴由张良。
    举玦示王邀剑光,樊哙忠酒敬封样。
    曹无伤


    253楼2012-08-07 16:17
    回复
      木兰花----说鸿门宴
      约法三章驻霸上,巨鹿狭盛怒先忙。族叔项伯密私往,鸿门赴宴由张良。
      举玦示王邀剑光,樊哙忠酒敬封样。留玉辞醉惊一场,卤夫莽汉梦荒唐。
      ---------------------------------------
      蝶恋花----说鸿门宴
      进关安京驻霸上,巨鹿锋芒,狭盛怒先忙。族叔项伯密私往,鸿门赴宴由张良。
      举玦示王邀剑光,樊哙思量,忠酒敬封样。留玉辞醉惊一场,卤夫莽汉梦荒唐。
      ---------------------------------------
      南乡子----说鸿门宴
      约法驻霸上,巨鹿狭盛怒先忙。族叔项伯密私往,谍网,鸿门赴宴由张良。
      示王邀剑光,樊哙忠酒敬封样。留玉辞醉惊一场,黄粱,卤夫莽汉梦荒唐。
      ---------------------------------------


      254楼2012-08-07 16:36
      回复
        ,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下落不明。同年夏六月,项梁获悉陈胜确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今山东滕县)商议反秦大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将章邯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击败楚军,项梁兵败丧命。此时,刘邦、项羽仍在攻打陈留而陈胜旧部吕并请怀王北上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吕臣也觉形势严峻,弃守陈县,投奔怀王,驻军彭城东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怀王认为“项羽为人慓悍,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没有答应项羽要求,而只遣沛公西行攻秦。 怨曰“怀王者,吾家(项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怎么一个人主持约定拒绝迁都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华。义帝自然不肯移身迁都,仍居彭城。故派遣将士迫义帝徙郴,义帝英布遣将追杀至郴县,将义帝弑于郴城穷泉傍:“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义帝熊心由于历史机遇被推向历史舞台,虽昙花一现,但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有胆有识,是“天下贤主”,在各个历史时期内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项梁访熊心扶立为楚怀王,树立了一面反秦义军的旗帜,并为南方各路反秦楚军的“共主”,项梁战死后,怀王乘势获取了楚军实际统治权,主持楚国军政事务,并为天下盟主、伐秦灭秦的统帅。这是怀王政治地位及作用的鼎峰时期怀王熊心不惧项羽仍坚持约定,拥兵自重的项羽由于对熊心新恨旧怨,便佯尊熊心为义帝项羽深知自己与义帝已存芥蒂,不能也不肯挟义帝以令诸侯,但也惧怕义帝被他人利用,故迫义帝徙郴,使其居边陲之地,远离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响力,当义帝及随臣“稍倍叛之”,或者存在像苏轼分析的“非羽弑帝,则帝杀羽”的忧虑,项羽便采取下策,弑杀义帝于郴,丧失道义,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楚汉战争的结局自羽弑义帝,为天下所不容,而汉乃得起而乘之
        


        255楼2012-08-08 08:26
        回复
          反秦事举受阻创,熊心簇拥楚怀望。沛公定关屈约王,羽副逞性成霸强。
          佯尊义帝自封疆,恃莽迁都郴菻茫。自据权宰弑帝狂,印衬江山幸慈长。
          大泽乡义举燎繁,陈胜自称楚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于会稽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楚王后裔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怀王袭其威望,“期承袭其威望,“项梁集议袭怀望。,各路义勇观项梁。怀王裔孙袭其望,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恃莽迁都菻叵测
          


          256楼2012-08-08 09:34
          回复
            木兰花-----说后楚怀王熊心
            反秦事举受阻创,天下共主楚怀王。沛公定关屈约凉,羽副逞性成霸强。
            佯尊义帝自封疆,恃莽迁都郴菻茫。自据权宰弑帝狂,印衬江山幸慈长。
            ---------------------------------------------
            南乡子-----说后楚怀王熊心
            反秦受阻创,天下共主楚怀王。沛公定关屈约凉,方长,羽副逞性成霸强。
            佯帝自封疆,恃莽迁都郴菻茫。自据权宰弑帝狂,惘妄,印衬江山幸慈长。
            -----------------------------------------
            蝶恋花-----说后楚怀王熊心
            反秦事举受阻创,天下共想,簇拥楚怀王。沛公定关屈约凉,羽副逞性成霸强。
            佯尊义帝自封疆,枭横恃莽,迁都郴菻茫。自据权宰弑帝狂,印衬江山幸慈长。
            


            257楼2012-08-08 09:52
            回复
              这个义帝,我们在鸿门宴之前讲过这个人,义帝本来是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在陈胜死了以后,找到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怀王。项羽入关以后,在大封天下诸侯之前,他把楚怀王给升了一格叫义帝,这个义相当于我们说的义父的“义”,义父,那不是自己的父亲,就是我认他做父亲,这就是义帝的由来。然后,他就下令把义帝迁到南方去,义帝迁到南方去以后,项羽再下令,最后由黥布派人把义帝给杀了。杀义帝这个事是刘邦出关之前所做的,就是汉二年的第一个月,十月所做的,到汉二年的春天刘邦走到新城,“三老董公”拦着刘邦这一哭,才把刘邦给提醒了。因为这一哭让刘邦明白了三件事,第一,义帝之死可以大做文章,义帝是我们大家共同尊奉的,现在你把义帝给杀了,那么今后我打你的时候我就要打一个旗号,为义帝报仇。所以这让刘邦明白了第一个道理,义帝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一张王牌。其实义帝之死早在这之前死了好几个月了,刘邦未出函谷关之前他就知道,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一张牌,这个新城三老拦着刘邦这么一哭,把刘邦给哭醒了。所以刘邦非常具有政治家的敏锐性,他立马就觉得义帝之死是一个可利用的牌,所以他要打这张牌。第二,百姓对义帝之死很在乎,否则,这“三老董公”怎么会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拦着他的马嚎啕大哭呢?说明很多人很在乎这件事,既然大家在乎,那么我就拿这件事来大做文章,这是他明白的第二个道理。第三,解决了未来的大麻烦,刘邦的目的是要当皇帝,假如项羽不杀义帝,将来刘邦要是灭了项羽,刘邦要当皇帝的时候,这义帝怎么办?还得给他办了,现在是项羽提前把他未来的困难给解决了,他反过来抓住这个还可以做文章,多大的政治便宜。第四个原因,彭城空虚,彭城是西楚国的国都,但是彭城的守军并不多。西楚国国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这个守军到哪儿去了呢?项羽带着他们到齐国去平叛,陷在齐国没有回来,所以刘邦很顺利地就把项羽西楚国的国都给拿下来了。 项羽怎么打呢?项羽是带着他的三万精兵绕到徐州的西边,和河南接壤的有一个安徽的县叫萧县,萧县离徐州60里地,项羽带领大军首先是绕到了萧县。萧县刘邦没有重点设防,因为萧县这个地方,只有从西边来的军队才会过萧县,项羽从北边来,只能往南打或者从东边打,没有想到项羽兜了个圈,转到西边占了萧县,然后项羽开始对彭城的刘邦的军队发起攻击。这个仗打得很漂亮,他在萧县开始打,早上开始打,中午这60里地很快就到了,中午刘邦的彭城的军队已经开始“崩盘”了,全面崩溃了,崩溃的一个标志是很多人争着跳水逃命,光跳到河里淹死的史书记载十余万人,十几万人跳到河里淹死,然后向安徽撤退,在安徽的灵璧,项羽又追上来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的军队又死了十几万,两个十几万,估计刘邦的56万军队差不多解决了将近30万。剩余的军队全乱套了,连刘邦自己都被围住了,逃不出去。刚好在这个当口,也太巧了,来了一场沙尘暴,整个白天变成了夜晚,而且这个沙尘暴吹的方向是对着项羽的楚军去吹,迎着楚军去吹,把项羽军队给吹散了。这一吹散,部队开了个口子,刘邦带了十几个人逃出来了。逃出来以后,刘邦就想到应当去接家人,刚好在路上刘邦碰见了他跟吕后生的儿子和女儿,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儿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史记》有两处记载得特别详细,第一处是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这段话,这段话这样说的,“道逢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这是刘邦的本纪记载的。另外,给刘邦赶车的这个人叫滕公,就是夏侯婴,我们讲过这个人,《史记·夏侯婴传》也记载了这件事,怎么写的呢?“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邦带着人逃的时候,碰到他儿子、女儿,下车就把儿子、女儿顺便捎上了,捎上了以后加了两个人,这车跑得慢,跑得慢马也累了。后面的追兵又追得很急,刘邦就急了,就一脚把他儿子、女儿踹下去了。然后赶车的人就下来把他儿子、女儿抱上去。然后刘邦走不多远再踹下去,前后踹了十几次。赶车的滕公这个人心非常善良,最后都到什么程度呢?《夏侯婴传》有一个记载叫“面雍树乃驰”,就是他把孩子抱上来以后,这个车先走得慢一点,“徐行”什么叫“面雍树乃驰”呢?就是让他的小孩在后边抱着夏侯婴的腰,小孩从后面抱住他的腰,再一个孩子抱着前面那个孩子的腰,两个孩子加上他都抱到一块儿了,他才快马加鞭赶车走。但是刘邦因为夏侯婴一会儿一停车,一会儿一停车就拉他的儿女,刘邦急了,拔出来剑要杀这个赶车的车夫,最后算是没杀。那么他怎么逃出来的呢?另外一篇传记,就是《季布栾布列传》有记载,有一个项羽手下的将军叫丁公,姓丁,不知道他的名字,带着人最后追上刘邦了,把刘邦给围起来了。围起来刘邦又逃不掉了,刘邦就冲着丁公说了一句话:“两贤岂相厄哉”。什么意思?咱们俩都够得上是贤才,咱们俩个何必要苦苦相逼呢?这话说过以后,丁公其实完全可以把刘邦抓住,丁公就觉得该放刘邦一马,因为他称他为“贤”,丁公就有点很得意,就网开一面,把刘邦、滕公和他的儿子女儿给放了,就这样刘邦算是逃出了彭城这个范围。 所以刘邦在彭城算是打了个大败仗,他的父亲太公,他的妻子吕后,还有他的哥哥刘仲,还有他的侄子,这一帮人很不幸,没有遇见刘邦,遇见项羽的军队,项羽军队把他们一窝全抓起来,送到项羽的大营中间,项羽就扣到他的营里面做人质,包括吕后在那儿都扣做人质,这一扣就是28个月。


              259楼2012-08-08 14:19
              回复
                这一仗,第一,楚军士气高昂,西楚国的军队这一次仗打得士气非常高昂。你想想,西楚国的军队一向是凶猛善战的军队,这次刘邦把人家的国都给占了,人家拐回来要收复自己的国都跟家园的,你说西楚国的士兵什么样的士气呢?而刘邦的士兵呢,占了彭城以后天天在那儿喝酒,天天在那儿娱乐,高兴啊。所以,荀悦的《汉纪》在评论彭城之战的时候有一段话很精彩,他说“汉兵逸豫,战心不固,楚兵皆有愤激之气,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项羽选的是精兵,刘邦拿的是怠惰之卒,就是已经提不起劲的这些军队和项羽去打,那肯定打败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项羽指挥得当,项羽这一仗显示他的军事才华,他是以三万精兵击败刘邦56万大军,这一仗在中国军事史上已经作为一个经典战例了。项羽指挥非常得当,他的军队是在刘邦最想不到的地方萧县出现,然后出其不意攻击刘邦的彭城,所以这一仗项羽指挥得当。第三,张良、陈平皆无预见,这个时候张良也在刘邦的大营之中,陈平也在刘邦的大营之中,看《张良传》、《陈平传》,都记载这两个人都跟着刘邦,都在彭城,这两个顶级的谋士没有一个人给刘邦提个醒,两个顶级的谋士,一个人都没有想到项羽会来这么一手,谋士毫无预见。第四,刘邦盲目乐观,刘邦从来没有指挥过这么多军队,他这次指挥了56万大军,而且军队的士气很高昂,又打着一面正义的大旗,彭城守军又不多,所以刘邦打得太顺了,打顺了以后他忘了项羽是一员战神。第五,联军组织松散,这联军有一个优点就是人数特别多,但是这联军是五国诸侯的联军,其中有赵国的军队,赵王当时是怎么答应刘邦出兵的呢?刘邦提出来叫赵王参加他这个联军去打徐州,打彭城,当时赵王手下有一个人叫陈馀给刘邦提了一个要求,叫我出兵可以,你得把原来那个张耳常山王给杀了。最后刘邦为了让赵王出兵,找了一个长得特别像张耳的人给杀了,杀了以后把这个人的人头拿过去送给陈馀看,陈馀看这人头像张耳,这才答应出兵了,赵国军队这么参加的。所以他那个联军是各路诸侯联合起来的,他那个联合作战指挥部可能在联合作战方面还指挥不灵,所以一旦打乱的时候很快容易垮,这也是一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骑兵奔袭步兵,史书记载是项羽带了三万精兵,这三万精兵是什么军队没有记载,但估计很可能是骑兵,为什么呢?第一,项羽手下的骑兵当时是最优秀的军种;第二,他是长途奔袭,用骑兵比步兵要好;第三,他用三万军队把56万军队迅速打垮,解释成为骑兵打步兵比较合理。所以骑兵打步兵那就像砍西瓜一样,很快就把刘邦给解决了。 这样刘邦在彭城遭到了他一生以来第一次大败仗,刘邦不甘心,逃到下邑,刘邦就下马问张良,他问张良一句很重的话,“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他说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捐出来,你替我算算,给谁可以和我联手把项羽灭了。刘邦这个计划非常大胆,他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捐出来,现在他问张良给谁,谁可以和我共同打天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下邑画策”。张良说只有三个人,你的手下是韩信,还有一个是我们这个集团中间的彭越。第三个人就是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黥布,如果说你把这个土地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和你联手的话一定能够灭项。 这里我们谈两个问题,第一,张良提出来这个“下邑画策”怎么评价?第二个问题,项羽手下的黥布能够被刘邦策反吗? 张良的“下邑画策”以我们今天来看,是个了不起的大战略,就是彭城大败以后,刘邦已经明白靠他自己玩不转,灭不了项羽,要灭项羽还得找一些帮手,找谁?他问张良,张良说只有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韩信跟彭越,韩信早就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了,彭越是在刘邦进兵彭城的时候,带了三万人加入了刘邦的军队,彭越也算是刘邦的军队了。只有第三个人黥布是项羽手下的人,所以刘邦跟张良就计划好,一定要把黥布拉过来。而项羽非常器重黥布,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他手下的将领只封了两个人,一个是河南王,一个是九江王,九江王封的就是黥布。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张良提出来要去策反黥布呢? 第一,黥布是猛将;第二,黥布跟项羽之间有一点裂痕,这个裂痕被张良捕捉到了。什么裂痕呢?当齐国发生叛乱的时候,项羽曾经向黥布九江王征兵,黥布并没有亲自带兵去参加平叛,只派了一员战将带了四千士兵参加平叛,项羽很不满意,这个事张良知道了。第二件事,项羽在山东齐地困在齐国的时候,刘邦打到了彭城,按说,黥布应当在项羽回兵之前就应到彭城去跟刘邦打仗,黥布没动,在那儿坐山观虎斗,这就暴露了黥布和项羽之间的裂痕。所以刘邦就很感慨,他就指着身边的人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我共谋天下大事。所有的人听了以后都低下头不吭气,但有一个叫随何站起来问了,他说我不知道大王说的这个大事是指什么大事。刘邦说,这个大事就是去说服黥布,让他叛变项羽,如果能让黥布叛变的话,那么项羽就会留下来平叛,只要留下来平叛,我就有几个月的时间把项羽给灭了。这就是刘邦给随何交代的任务,随何说可以,给我20个人就足够了。刘邦就派随何带了20个人到九江王黥布那儿去劝降。 (随何要劝降黥布,他的这次使命实际上带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因为黥布和项羽的关系虽然有一些裂痕,但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260楼2012-08-08 14:19
                回复
                  而黥布曾经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也没有亏待黥布,而是把他封为九江王,所以,随何要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黥布叛楚降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随何能成功吗? 随何到了九江王黥布这儿,通过他手下一个官员引见,到那儿了三天黥布不见,不见刘邦的使者。所以随何就跟这个官员说,你们大王不见我,我知道他认为楚强汉弱,所以我们汉军打了败仗,派使者来他不见。他说你告诉你们的九江王,我说的话对他有好处,如果我说的话没有道理,他可以把我和20个随从全杀了。然后,这个中间人就把这话捎给了黥布,黥布一听,召见随何。 随何一见面就问他,说你和项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是西楚霸王,你是九江王,大家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为什么你要向项羽称臣呢?你向项羽称臣,无非是因为你觉得项羽的西楚国非常强,你这个九江王的王国可以依靠楚国,实际上西楚是靠不住的,西楚国之所以靠不住,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这个道义上站不住脚,随何给他概括成一句话,叫“背盟约而杀义帝”,什么叫“背盟约”?违反怀王之约“杀义帝”,就是刘邦为义帝发丧那件事。再说你九江王黥布,你是靠着人家项羽的,可是你怎么做的呢?人家出兵齐地你不去,派了四千人;他的国都被占,你不发一兵一卒,坐山观虎斗,你这叫靠着人家西楚国?你这不是看人家的笑话吗?你这样做将来项羽也不会饶你。这点到黥布的“麻骨”了,因为项羽这个时候一直在斥责黥布,而且项羽原来打算就是把黥布给灭了,为什么?因为黥布不听他的话。不灭的原因是因为有齐的叛乱,有刘邦的存在,他还想用黥布的军事才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把黥布给说动了。 恰巧这个时候呢,项羽的使者也来了,也来告诉黥布,说项王叫你出兵了。结果随何是刘邦的使者,项羽的使者刚好在黥布面前,三方会面了。三方一会面,这个随何很会办事,他就告诉黥布,大王已经同意归汉了,你怎么能够容纳楚国的使者呢?立即把他杀了,当场指挥黥布杀楚国使者。黥布愣了一下,最后就同意随何的意见,把楚国使者给杀了。这一杀楚国使者,毫无疑问,黥布就算是叛楚归汉了。这样黥布作为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叛楚,这应当说是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取得的最大的一个成果。 黥布挖出来,挖了项羽阵营中间的墙角,挖过来成自己阵营。而且这不是一般的人,是一员骁将,所以对项羽来说是个重大损失,对刘邦来说是一大收获。第二点呢,黥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彭城的南边,是在淮南,是在安徽中部,如果安徽这个地方闹起来的话,那它北边的彭城就会被南北夹击了,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来一点,就是刘邦这个人还是很不简单的,他在打了败仗的途中,他能想到我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捐出来我不要了,函谷关以东不是一点点土地,大体上来说就是今天中国太行山以东的地,我都不要了,给别人,谁能帮我灭了项羽,我这个地就封给谁。这刘邦实际上是拿土地来收买天下的奇才,帮助他灭项羽。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是很了不得的。一般人往往有一个缺点,看小,拿点东西给别人他舍不得。刘邦很大方,太行山以东的地方我都不要了,给你们,只要能够帮助我灭了项羽,我就封给你们。这是一个很大的胸怀,也是一个战略家的气度,所以刘邦在败逃的途中,就提出来这么一个灭项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吗?不要忘刘邦手还有一个大将韩信,彭城大战的时候韩信在哪儿呢?韩信又在干什么呢?请看下集,《韩信北伐》。
                  


                  261楼2012-08-08 14:19
                  回复
                    (公元前205年,刘邦抓住项羽在齐国平叛,深陷齐地不能分身的机会,率领56万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项羽的西楚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到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并迅速占领彭城。正在齐国平叛的项羽闻讯后,率领3万精兵杀回彭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刘邦和项羽自秦末起兵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这也是刘、项争夺天下的第一次大战。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会怎样呢?) 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的春天,刘邦率领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西楚国,这是刘邦自从杀回关中以来第一次出关与项羽决战,结果刘邦这次出兵打得非常顺利。他是春天开始出函谷关的,四月份刘邦就打到了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并占领了彭城。刘邦进入彭城一路上打得顺风顺水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兵力众多。这一次刘邦可不像鸿门宴,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只有10万人,项羽40万联军。而这一次呢,项羽没有组织联军,而刘邦的军队达到了56万,是五路诸侯的联军,所以他兵力众多。 第二,军心大振。这次他的军队士气很高,他的士兵大多是江苏人,打回老家去,大家情绪特别高涨,这是第二个原因。


                    262楼2012-08-08 14:20
                    回复
                      (公元前205年,刘邦抓住项羽在齐国平叛,深陷齐地不能分身的机会,率领56万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项羽的西楚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到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并迅速占领彭城。正在齐国平叛的项羽闻讯后,率领3万精兵杀回彭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刘邦和项羽自秦末起兵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这也是刘、项争夺天下的第一次大战。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会怎样呢?) 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的春天,刘邦率领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西楚国,这是刘邦自从杀回关中以来第一次出关与项羽决战,结果刘邦这次出兵打得非常顺利。他是春天开始出函谷关的,四月份刘邦就打到了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并占领了彭城。刘邦进入彭城一路上打得顺风顺水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兵力众多。这一次刘邦可不像鸿门宴,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只有10万人,项羽40万联军。而这一次呢,项羽没有组织联军,而刘邦的军队达到了56万,是五路诸侯的联军,所以他兵力众多。 第二,军心大振。这次他的军队士气很高,他的士兵大多是江苏人,打回老家去,大家情绪特别高涨,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正义之旗。这一次打回彭城,刘邦还高举了一面正义之旗,军队打仗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说你这次出兵有没有道义,你是正义之师,你还是侵略他人,而这次刘邦打出的是正义之师的旗号。本来刘、项两家之争是两个集团之间的竞争,既然是两个集团的竞争,刘邦凭什么能够打出来一个正义之师的旗号呢?这里边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这次出征的时候,走到河南的新城,他在这个地方遇见了一个人,史书记载这个人叫三老董公,“三老”是个职务,当然这个官够不上官,只能叫做吏。“三老”是管什么的呢?是秦代设的专门管乡一级的教化的叫“三老”,董公是这个人姓董,名字不知道了,所以尊称他为“公”。这个“三老董公”在新城拦住刘邦嚎啕大哭,这是个怪事,刘邦也愣了,就问他什么事情。原来,这老先生一说,说他哭不是为别人,是为义帝被项羽所杀感到心中非常痛苦,然后就诉说了他心中的悲痛。这一说,刘邦的反应非常灵敏,原来刘邦没有想到这个义帝的事。史书记载刘邦听说这“三老董公”为义帝之事大哭以后,史书写了四个字叫“袒而大哭”,“袒而大哭”就是把衣服解开脱了,露出来一条袖子然后大哭,刘邦跟着也哭起来了。哭完刘邦做了三条决定:第一,全军发丧,这是一个决定,就是整个刘邦这56万人全部要穿孝服;第二,哭祭三日,史书记载叫“临三日”,“临”就是哭,刘邦专门为义帝哭祭了三天;第三条,昭告诸侯,刘邦发了一个公文,通知天下所有的诸侯,说项羽杀义帝是大逆不道,我要和你们一块儿去消灭那一个杀义帝的有罪之人,他不说项羽,他说是杀义帝的有罪之人。 这个义帝,我们在鸿门宴之前讲过这个人,义帝本来是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在陈胜死了以后,找到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怀王。项羽入关以后,在大封天下诸侯之前,他把楚怀王给升了一格叫义帝,这个义相当于我们说的义父的“义”,义父,那不是自己的父亲,就是我认他做父亲,这就是义帝的由来。然后,他就下令把义帝迁到南方去,义帝迁到南方去以后,项羽再下令,最后由黥布派人把义帝给杀了。杀义帝这个事是刘邦出关之前所做的,就是汉二年的第一个月,十月所做的,到汉二年的春天刘邦走到新城,“三老董公”拦着刘邦这一哭,才把刘邦给提醒了。因为这一哭让刘邦明白了三件事,第一,义帝之死可以大做文章,义帝是我们大家共同尊奉的,现在你把义帝给杀了,那么今后我打你的时候我就要打一个旗号,为义帝报仇。所以这让刘邦明白了第一个道理,义帝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一张王牌。其实义帝之死早在这之前死了好几个月了,刘邦未出函谷关之前他就知道,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一张牌,这个新城三老拦着刘邦这么一哭,把刘邦给哭醒了。所以刘邦非常具有政治家的敏锐性,他立马就觉得义帝之死是一个可利用的牌,所以他要打这张牌。第二,百姓对义帝之死很在乎,否则,这“三老董公”怎么会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拦着他的马嚎啕大哭呢?说明很多人很在乎这件事,既然大家在乎,那么我就拿这件事来大做文章,这是他明白的第二个道理。第三,解决了未来的大麻烦,刘邦的目的是要当皇帝,假如项羽不杀义帝,将来刘邦要是灭了项羽,刘邦要当皇帝的时候,这义帝怎么办?还得给他办了,现在是项羽提前把他未来的困难给解决了,他反过来抓住这个还可以做文章,多大的政治便宜。第四个原因,彭城空虚,彭城是西楚国的国都,但是彭城的守军并不多。西楚国国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这个守军到哪儿去了呢?项羽带着他们到齐国去平叛,陷在齐国没有回来,所以刘邦很顺利地就把项羽西楚国的国都给拿下来了。 项羽怎么打呢?项羽是带着他的三万精兵绕到徐州的西边,和河南接壤的有一个安徽的县叫萧县,萧县离徐州60里地,项羽带领大军首先是绕到了萧县。萧县刘邦没有重点设防,因为萧县这个地方,只有从西边来的军队才会过萧县,项羽从北边来,只能往南打或者从东边打,没有想到项羽兜了个圈,转到西边占了萧县,然后项羽开始对彭城的刘邦的军队发起攻击。


                      263楼2012-08-08 14:24
                      回复
                        这个仗打得很漂亮,他在萧县开始打,早上开始打,中午这60里地很快就到了,中午刘邦的彭城的军队已经开始“崩盘”了,全面崩溃了,崩溃的一个标志是很多人争着跳水逃命,光跳到河里淹死的史书记载十余万人,十几万人跳到河里淹死,然后向安徽撤退,在安徽的灵璧,项羽又追上来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的军队又死了十几万,两个十几万,估计刘邦的56万军队差不多解决了将近30万。剩余的军队全乱套了,连刘邦自己都被围住了,逃不出去。刚好在这个当口,也太巧了,来了一场沙尘暴,整个白天变成了夜晚,而且这个沙尘暴吹的方向是对着项羽的楚军去吹,迎着楚军去吹,把项羽军队给吹散了。这一吹散,部队开了个口子,刘邦带了十几个人逃出来了。逃出来以后,刘邦就想到应当去接家人,刚好在路上刘邦碰见了他跟吕后生的儿子和女儿,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儿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史记》有两处记载得特别详细,第一处是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这段话,这段话这样说的,“道逢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这是刘邦的本纪记载的。另外,给刘邦赶车的这个人叫滕公,就是夏侯婴,我们讲过这个人,《史记·夏侯婴传》也记载了这件事,怎么写的呢?“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这两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邦带着人逃的时候,碰到他儿子、女儿,下车就把儿子、女儿顺便捎上了,捎上了以后加了两个人,这车跑得慢,跑得慢马也累了。后面的追兵又追得很急,刘邦就急了,就一脚把他儿子、女儿踹下去了。然后赶车的人就下来把他儿子、女儿抱上去。然后刘邦走不多远再踹下去,前后踹了十几次。赶车的滕公这个人心非常善良,最后都到什么程度呢?《夏侯婴传》有一个记载叫“面雍树乃驰”,就是他把孩子抱上来以后,这个车先走得慢一点,“徐行”什么叫“面雍树乃驰”呢?就是让他的小孩在后边抱着夏侯婴的腰,小孩从后面抱住他的腰,再一个孩子抱着前面那个孩子的腰,两个孩子加上他都抱到一块儿了,他才快马加鞭赶车走。但是刘邦因为夏侯婴一会儿一停车,一会儿一停车就拉他的儿女,刘邦急了,拔出来剑要杀这个赶车的车夫,最后算是没杀。那么他怎么逃出来的呢?另外一篇传记,就是《季布栾布列传》有记载,有一个项羽手下的将军叫丁公,姓丁,不知道他的名字,带着人最后追上刘邦了,把刘邦给围起来了。围起来刘邦又逃不掉了,刘邦就冲着丁公说了一句话:“两贤岂相厄哉”。什么意思?咱们俩都够得上是贤才,咱们俩个何必要苦苦相逼呢?这话说过以后,丁公其实完全可以把刘邦抓住,丁公就觉得该放刘邦一马,因为他称他为“贤”,丁公就有点很得意,就网开一面,把刘邦、滕公和他的儿子女儿给放了,就这样刘邦算是逃出了彭城这个范围。 所以刘邦在彭城算是打了个大败仗,他的父亲太公,他的妻子吕后,还有他的哥哥刘仲,还有他的侄子,这一帮人很不幸,没有遇见刘邦,遇见项羽的军队,项羽军队把他们一窝全抓起来,送到项羽的大营中间,项羽就扣到他的营里面做人质,包括吕后在那儿都扣做人质,这一扣就是28个月。


                        264楼2012-08-08 14:24
                        回复
                          这一仗,第一,楚军士气高昂,西楚国的军队这一次仗打得士气非常高昂。你想想,西楚国的军队一向是凶猛善战的军队,这次刘邦把人家的国都给占了,人家拐回来要收复自己的国都跟家园的,你说西楚国的士兵什么样的士气呢?而刘邦的士兵呢,占了彭城以后天天在那儿喝酒,天天在那儿娱乐,高兴啊。所以,荀悦的《汉纪》在评论彭城之战的时候有一段话很精彩,他说“汉兵逸豫,战心不固,楚兵皆有愤激之气,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项羽选的是精兵,刘邦拿的是怠惰之卒,就是已经提不起劲的这些军队和项羽去打,那肯定打败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项羽指挥得当,项羽这一仗显示他的军事才华,他是以三万精兵击败刘邦56万大军,这一仗在中国军事史上已经作为一个经典战例了。项羽指挥非常得当,他的军队是在刘邦最想不到的地方萧县出现,然后出其不意攻击刘邦的彭城,所以这一仗项羽指挥得当。第三,张良、陈平皆无预见,这个时候张良也在刘邦的大营之中,陈平也在刘邦的大营之中,看《张良传》、《陈平传》,都记载这两个人都跟着刘邦,都在彭城,这两个顶级的谋士没有一个人给刘邦提个醒,两个顶级的谋士,一个人都没有想到项羽会来这么一手,谋士毫无预见。第四,刘邦盲目乐观,刘邦从来没有指挥过这么多军队,他这次指挥了56万大军,而且军队的士气很高昂,又打着一面正义的大旗,彭城守军又不多,所以刘邦打得太顺了,打顺了以后他忘了项羽是一员战神。第五,联军组织松散,这联军有一个优点就是人数特别多,但是这联军是五国诸侯的联军,其中有赵国的军队,赵王当时是怎么答应刘邦出兵的呢?刘邦提出来叫赵王参加他这个联军去打徐州,打彭城,当时赵王手下有一个人叫陈馀给刘邦提了一个要求,叫我出兵可以,你得把原来那个张耳常山王给杀了。最后刘邦为了让赵王出兵,找了一个长得特别像张耳的人给杀了,杀了以后把这个人的人头拿过去送给陈馀看,陈馀看这人头像张耳,这才答应出兵了,赵国军队这么参加的。所以他那个联军是各路诸侯联合起来的,他那个联合作战指挥部可能在联合作战方面还指挥不灵,所以一旦打乱的时候很快容易垮,这也是一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骑兵奔袭步兵,史书记载是项羽带了三万精兵,这三万精兵是什么军队没有记载,但估计很可能是骑兵,为什么呢?第一,项羽手下的骑兵当时是最优秀的军种;第二,他是长途奔袭,用骑兵比步兵要好;第三,他用三万军队把56万军队迅速打垮,解释成为骑兵打步兵比较合理。所以骑兵打步兵那就像砍西瓜一样,很快就把刘邦给解决了。 这样刘邦在彭城遭到了他一生以来第一次大败仗,刘邦不甘心,逃到下邑,刘邦就下马问张良,他问张良一句很重的话,“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他说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捐出来,你替我算算,给谁可以和我联手把项羽灭了。刘邦这个计划非常大胆,他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捐出来,现在他问张良给谁,谁可以和我共同打天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下邑画策”。张良说只有三个人,你的手下是韩信,还有一个是我们这个集团中间的彭越。第三个人就是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黥布,如果说你把这个土地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和你联手的话一定能够灭项。 这里我们谈两个问题,第一,张良提出来这个“下邑画策”怎么评价?第二个问题,项羽手下的黥布能够被刘邦策反吗? 张良的“下邑画策”以我们今天来看,是个了不起的大战略,就是彭城大败以后,刘邦已经明白靠他自己玩不转,灭不了项羽,要灭项羽还得找一些帮手,找谁?他问张良,张良说只有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韩信跟彭越,韩信早就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了,彭越是在刘邦进兵彭城的时候,带了三万人加入了刘邦的军队,彭越也算是刘邦的军队了。只有第三个人黥布是项羽手下的人,所以刘邦跟张良就计划好,一定要把黥布拉过来。而项羽非常器重黥布,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他手下的将领只封了两个人,一个是河南王,一个是九江王,九江王封的就是黥布。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张良提出来要去策反黥布呢? 第一,黥布是猛将;第二,黥布跟项羽之间有一点裂痕,这个裂痕被张良捕捉到了。什么裂痕呢?当齐国发生叛乱的时候,项羽曾经向黥布九江王征兵,黥布并没有亲自带兵去参加平叛,只派了一员战将带了四千士兵参加平叛,项羽很不满意,这个事张良知道了。第二件事,项羽在山东齐地困在齐国的时候,刘邦打到了彭城,按说,黥布应当在项羽回兵之前就应到彭城去跟刘邦打仗,黥布没动,在那儿坐山观虎斗,这就暴露了黥布和项羽之间的裂痕。所以刘邦就很感慨,他就指着身边的人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我共谋天下大事。所有的人听了以后都低下头不吭气,但有一个叫随何站起来问了,他说我不知道大王说的这个大事是指什么大事。刘邦说,这个大事就是去说服黥布,让他叛变项羽,如果能让黥布叛变的话,那么项羽就会留下来平叛,只要留下来平叛,我就有几个月的时间把项羽给灭了。这就是刘邦给随何交代的任务,随何说可以,给我20个人就足够了。刘邦就派随何带了20个人到九江王黥布那儿去劝降。 (随何要劝降黥布,他的这次使命实际上带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因为黥布和项羽的关系虽然有一些裂痕,但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265楼2012-08-08 14:32
                          回复
                            而黥布曾经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也没有亏待黥布,而是把他封为九江王,所以,随何要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黥布叛楚降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随何能成功吗? 随何到了九江王黥布这儿,通过他手下一个官员引见,到那儿了三天黥布不见,不见刘邦的使者。所以随何就跟这个官员说,你们大王不见我,我知道他认为楚强汉弱,所以我们汉军打了败仗,派使者来他不见。他说你告诉你们的九江王,我说的话对他有好处,如果我说的话没有道理,他可以把我和20个随从全杀了。然后,这个中间人就把这话捎给了黥布,黥布一听,召见随何。 随何一见面就问他,说你和项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是西楚霸王,你是九江王,大家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为什么你要向项羽称臣呢?你向项羽称臣,无非是因为你觉得项羽的西楚国非常强,你这个九江王的王国可以依靠楚国,实际上西楚是靠不住的,西楚国之所以靠不住,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这个道义上站不住脚,随何给他概括成一句话,叫“背盟约而杀义帝”,什么叫“背盟约”?违反怀王之约“杀义帝”,就是刘邦为义帝发丧那件事。再说你九江王黥布,你是靠着人家项羽的,可是你怎么做的呢?人家出兵齐地你不去,派了四千人;他的国都被占,你不发一兵一卒,坐山观虎斗,你这叫靠着人家西楚国?你这不是看人家的笑话吗?你这样做将来项羽也不会饶你。这点到黥布的“麻骨”了,因为项羽这个时候一直在斥责黥布,而且项羽原来打算就是把黥布给灭了,为什么?因为黥布不听他的话。不灭的原因是因为有齐的叛乱,有刘邦的存在,他还想用黥布的军事才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把黥布给说动了。 恰巧这个时候呢,项羽的使者也来了,也来告诉黥布,说项王叫你出兵了。结果随何是刘邦的使者,项羽的使者刚好在黥布面前,三方会面了。三方一会面,这个随何很会办事,他就告诉黥布,大王已经同意归汉了,你怎么能够容纳楚国的使者呢?立即把他杀了,当场指挥黥布杀楚国使者。黥布愣了一下,最后就同意随何的意见,把楚国使者给杀了。这一杀楚国使者,毫无疑问,黥布就算是叛楚归汉了。这样黥布作为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叛楚,这应当说是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取得的最大的一个成果。 黥布挖出来,挖了项羽阵营中间的墙角,挖过来成自己阵营。而且这不是一般的人,是一员骁将,所以对项羽来说是个重大损失,对刘邦来说是一大收获。第二点呢,黥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彭城的南边,是在淮南,是在安徽中部,如果安徽这个地方闹起来的话,那它北边的彭城就会被南北夹击了,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来一点,就是刘邦这个人还是很不简单的,他在打了败仗的途中,他能想到我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捐出来我不要了,函谷关以东不是一点点土地,大体上来说就是今天中国太行山以东的地,我都不要了,给别人,谁能帮我灭了项羽,我这个地就封给谁。这刘邦实际上是拿土地来收买天下的奇才,帮助他灭项羽。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是很了不得的。一般人往往有一个缺点,看小,拿点东西给别人他舍不得。刘邦很大方,太行山以东的地方我都不要了,给你们,只要能够帮助我灭了项羽,我就封给你们。这是一个很大的胸怀,也是一个战略家的气度,所以刘邦在败逃的途中,就提出来这么一个灭项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吗?不要忘刘邦手还有一个大将韩信,彭城大战的时候韩信在哪儿呢?韩信又在干什么呢?请看下集,《韩信北伐》。


                            266楼2012-08-08 14:32
                            回复
                              项羽为什么对刘邦当时封的时候那么千方百计地,冒着负约的这个名字,不惜在政治上丢分,也要把刘邦挤出关中。现在刘邦杀回来了,项羽为什么不动?项羽如果动刘邦还能得手吗?这就是个大谜团,为什么7个月按兵不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荀悦的《汉纪》统统没有记载,正史没有,野史也没有。没有记载,那我就按我的理解来讲,既然司马迁跟班固没有写,项羽也没有说,那么解读历史的人就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我认为他不动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时候项羽陷入了另外一个泥沼拔不出腿来,没有力量去顾及刘邦了。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泥潭让项羽陷进去拔不出腿呢?山东齐地出了乱子。 山东齐地之乱是因为有一个人姓田叫田荣的人给惹了麻烦。田荣是谁啊?田荣和他的堂兄田儋,还有他的弟弟田横,他们三个人最早在山东,也就是最早在齐地造反反秦的。首先是田儋战死,田儋战死以后田荣统兵,田荣在统兵阶段跟项梁发生矛盾了,田荣的军队因为是章邯先杀了田儋,杀了田荣的堂兄田儋,然后在东阿围住田荣,要把田荣给剿灭。在田荣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项梁亲自带兵把田荣救出来,把章邯打败了,项梁救了田荣一命。完了以后章邯向西逃,项梁带兵向西追,而田荣呢,被项梁救出来以后回去了,回到齐地他不打了。为什么呢?因为田儋,他的堂兄田儋在起兵以后,已经自封为齐王了,当田儋战死的消息传到齐地以后,齐地另外立了一个齐王。所以田荣一听说他的堂兄死了以后,齐国人又立了一个齐王,田荣不听杀回去,把那个齐王给打跑了,打到哪儿去了?跑到楚怀王熊心那儿去了。他手下的一个将一个相也姓田,跑到赵国去了。然后田荣就在齐地立了他的堂兄田儋的儿子叫田市,做了齐王,他掌握了大权。那么项梁怎么办呢?项梁追着打章邯,章邯不断地得到援兵,这个时候项梁就向田荣求援。因为项梁想得很简单,章邯围住你的时候,我亲自带兵把你救出来,现在章邯增加这么多兵要和我决斗,那么你能不能来帮我一下,咱们一块儿把章邯打败。田荣说可以,要叫我出兵,我得开个价,开个什么价呢?你得把逃到你们楚国的立的那个齐王给杀了,赵国得把逃过去的国相和将军也杀了,如果楚国跟赵国把这三个人杀了,我就出兵,不杀我不出兵。


                              268楼2012-08-08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