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lzlztsh吧 关注:64贴子:4,027
  • 4回复贴,共1

奇闻异事(26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祝》主曲调“偷”的 尹桂芳纪念会侧记

“人民艺术家尹桂芳纪念会”昨天在文新大厦举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尹桂芳的弟子门人以及来自电影、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家谢晋、何占豪等纷纷在纪念会上发言,缅怀这位卓越的越剧艺术大师。

工厂女工吟唱

作曲家何占豪道出一段“珍藏”多年的往事。54年前,在浙江工作的他无意中听到尹桂芳演唱的《山河恋》,他被深深吸引了。来上海工作后,哪里有尹派演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上世纪50年代,单位领导让他为梁祝谱曲,“要写深刻的,很美的。”何占豪有些犯难。一天,家门口正好有尹桂芳的演出,许多工厂女工虽然很穷,穿着开口的鞋子,但还是拥到剧院门口探着脑袋看,“每次听到‘妹妹呀……’这一段时她们就特别兴奋,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也正是那一刻,何占豪突发灵感,写下了《梁祝》的开篇曲:“咪索拉多锐拉多索……是从尹老师那偷来的。”

赞美创新精神

与尹桂芳合作多年的作曲家连波感慨地说,越剧艺术要走得更远应该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创新、承担风险。连波表示,尹派艺术的流传离不开艺术的创新,尹老师当年戴起髯口演《屈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54年,感慨于越剧舞台大都是才子佳人戏,尹桂芳对连波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我认为越剧应该开拓一条新的戏路。”但观众能否接受这样的改变呢?当众人顾虑重重时,尹桂芳站出来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能成功。”也就是在那一年,尹桂芳演出的《屈原》轰动了文艺界。

不过艺术的创新也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连波表示现在有些越剧青年小生“太嗲,太柔,失去了刚柔相济”,原因就在于他们接触前辈表演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太少,“前些天我在看一些戏曲艺术家的音像作品,却没有看到尹老师的,像对这样优秀的艺术家,音像资料保存工作刻不容缓啊。”


1楼2007-02-15 21:21回复
    图片::与303同一型号的飞机,今存中国航空博物馆,已成国家重要文物


    4楼2007-02-15 21:32
    回复
      图片:马鸿逵派出的303飞机,发生的故事真是“天意难料”?


      5楼2007-02-15 21:32
      回复

        言犹在耳,可岁月已蹉跎。你看那女儿坟茔旧,你看那老妻红颜改,你看我这一把老骨头还能做学问吗?当然能。

        李贽想到做到。55岁的他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家庭教师。

        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这一回,李贽似乎吸取了教训,不住朋友家,住寺院。第一站,住维摩庵,算是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第二站,住龙湖芝佛院,在周思敬资助下读书参禅。

        李贽一定想不到,他与寺院结下“孽缘”,顿时让耿定向得意地笑起来:“小样!总算逮着你的把柄了。”李贽还以为得来全不费功夫,清净了,于是把妻子、女儿、女婿送回泉州老家,“既无家累,又断俗缘”,正式登记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书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如此便是10年。

        结果,李贽火了!举国上下,满城尽是李贽“粉丝”。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管你是哪座寺庙,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这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明朝竟出了个前所未有的大众偶像。

        李贽学说,哪来如此魅力?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他流过浪,对社会中下层生活深有体会;他执过政,和学术精英有过思想的碰撞。两方面的经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自幼的反叛精神和个性思想,在几千年来“三纲五常”的“无我”教条下,喊出了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心声。就冲着这一点,能不得到饱受压抑的儒学士子、平民百姓的欢迎吗?


        13楼2007-02-15 21:59
        回复
          说是不能回复?


          IP属地:北京16楼2013-01-26 0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