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希仁吧 关注:78贴子:4,304
  • 7回复贴,共1

【希世仁宇】【转载】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文化信息网->智慧宝典->史河星光->名相方略


IP属地:辽宁1楼2012-07-20 16:17回复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IP属地:辽宁3楼2012-07-20 16:22
    回复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齤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IP属地:辽宁5楼2012-07-20 16:27
      回复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IP属地:辽宁6楼2012-07-20 16:30
        回复
          为民不畏权势
          在出任开封府后,在为民谋福去害方面,包公一如既往,从来不因为权贵当道而后退半步。当时,开封是北宋的首都,黄河的支流惠民河从城中穿过。很多权贵便在河的两岸占地营造宅院,还将河纳内的田地霸占,又营建园林,致使河道越来越窄,阻塞了水流。到了夏季多雨季节,常常发生水患,给京城的百姓带来了灾难。 包公经过实地调查后,立即调集人力,全部拆除了非法建筑。对于伪造地契、弄虚作假、拒不拆除的立即严惩,并上报朝廷,撤其官职。包公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一人为造成的水患。


          IP属地:辽宁8楼2012-07-20 16:35
          回复
            官府改革 便民诉讼
            包公还进一步改革了开封府的官衙旧习气,为民谋福。按照宋朝法律,到衙门里告状的人不能直接到官吏面前递交诉状,要由下属"门牌司"来转达,这使许多百姓受到刁难勒索,敢怒而不敢言。包公到任之后,马上撤去了"门牌司",让人将衙门的大门敞开,允许百姓直接到公案前陈述递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府小吏们对百姓的盘剥。因此,《宋史·包拯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在当时,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还送给他一个绰号"阎王爷",以示敬重。还有一句民谣在京城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说,打官司如果没有钱打通关节,会有包老为你做主。此外,这句话还隐含着一种意思:说情、拉关系、打通关节的事,根本到不了包公那里。


            IP属地:辽宁9楼2012-07-20 16:37
            回复
              万世景仰的人
              包公一生俭朴为民,从不贪求百姓一点钱财。在端州任知县时,他改革弊端,每年只收取贡品数的"端砚",绝不加码以压百姓。而前几任的县令都是肆意加上几十倍的数目,从中大取民财。到包公离任时,案头也没有一台当时全国闻名的"端砚"。百姓们特意精制了一台送给他,包公婉言谢绝,"不持一砚而归"。 如今,包公已经成了清廉正直官吏的代名词,外地的游客到了合肥,都要去看看包公祠,怀念这位名垂千古的人民"公仆"。合肥市南门外的"包孝肃公祠",即后人为纪念他的英明而建的,祠旁还专门凿了一眼井,百姓称之为"廉泉",清朝人李国蘅说:"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后人称赞包公"正气大名留宇宙","道直千秋同岳峙"。 包公之所以世代受人崇敬,原因就在于他爱国、爱民,并且以实际行动处处体现出来,有时为民请愿谋福,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执法者特别是法官们都应该以包公的精神自励,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为法治社会的早日到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 彭运辉)


              IP属地:辽宁10楼2012-07-20 16:38
              回复
                楼主神人啊!!!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6-24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