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古代哪些皇帝搞改革“到官不止” 文/赵炎
小民说改革,在今天,如同“哑巴大吼,把聋子吓着了”一样的滑稽。尽管如此,小民还是可以说话的。昨读人民网署名文章,就有小民直言当下:改革--到官为止。快哉!其锐无比。这种声音,多多才益善。古人曰:“博声取列卿”。说话的人多了,声音自然就大了,或能影响到“列卿”,亦未可知!
通常许多人认为,中国两三千年的吏治史,对民来说,基本都是乌鸦色,对官来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理由是,再怎么治,最终治的都是民,而治不到官的头上。那么,这种认识对不对呢?赵炎以为不全对,依然属于非常识。
且不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牛人,在历史上,稍微脑袋不怎么浆糊的皇帝,都知道面粉加水才能做糨糊的道理,若是改革“到官为止”,就等于光加水不加面粉,恐怕也就白辛苦了。
北魏孝文帝搞汉化改革的故事,大家均耳熟能详的,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孝文帝坚持了改革“到官不止”的原则。他规定,官员必须先著汉服,为民表率;“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也就是上朝议事,官员不准说原家乡土话,得说标准汉语。“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个紧箍咒,着实厉害,官员若不听话,就别怪皇帝翻脸。
唐朝有个靠装傻博上位的皇帝,叫唐宣宗,搞改革也很有一套。史家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小太宗(李世民)”,他主政的时期叫“小贞观”。大家发现没有,唐宣宗的三把火,基本都是针对官的。若“到官为止”,那他的改革,就是浪得虚名,史家这么写,就是对灯发誓--真抽了。
唐宣宗的改革,到了官这儿,还真不是浪得虚名,他敢于动真格的。比如对那些帮助他即位的宦官,他采纳了宰相令狐绹的建议,“有罪必究,有缺不补,待其自然消耗,以至于尽。”对那些阻碍改革的大员,他绝不手软,曾用极短的时间放倒了保守派宰相李德裕,启用重视科举的牛僧孺。他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曾一起讨论为政之道,当他发现郑光应对鄙浅时,非常不高兴,随即罢免其官职,终身当老百姓。由于他的改革“到官不止”,后人才称他为“小太宗”的。
小民说改革,在今天,如同“哑巴大吼,把聋子吓着了”一样的滑稽。尽管如此,小民还是可以说话的。昨读人民网署名文章,就有小民直言当下:改革--到官为止。快哉!其锐无比。这种声音,多多才益善。古人曰:“博声取列卿”。说话的人多了,声音自然就大了,或能影响到“列卿”,亦未可知!
通常许多人认为,中国两三千年的吏治史,对民来说,基本都是乌鸦色,对官来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理由是,再怎么治,最终治的都是民,而治不到官的头上。那么,这种认识对不对呢?赵炎以为不全对,依然属于非常识。
且不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牛人,在历史上,稍微脑袋不怎么浆糊的皇帝,都知道面粉加水才能做糨糊的道理,若是改革“到官为止”,就等于光加水不加面粉,恐怕也就白辛苦了。
北魏孝文帝搞汉化改革的故事,大家均耳熟能详的,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孝文帝坚持了改革“到官不止”的原则。他规定,官员必须先著汉服,为民表率;“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也就是上朝议事,官员不准说原家乡土话,得说标准汉语。“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个紧箍咒,着实厉害,官员若不听话,就别怪皇帝翻脸。
唐朝有个靠装傻博上位的皇帝,叫唐宣宗,搞改革也很有一套。史家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小太宗(李世民)”,他主政的时期叫“小贞观”。大家发现没有,唐宣宗的三把火,基本都是针对官的。若“到官为止”,那他的改革,就是浪得虚名,史家这么写,就是对灯发誓--真抽了。
唐宣宗的改革,到了官这儿,还真不是浪得虚名,他敢于动真格的。比如对那些帮助他即位的宦官,他采纳了宰相令狐绹的建议,“有罪必究,有缺不补,待其自然消耗,以至于尽。”对那些阻碍改革的大员,他绝不手软,曾用极短的时间放倒了保守派宰相李德裕,启用重视科举的牛僧孺。他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曾一起讨论为政之道,当他发现郑光应对鄙浅时,非常不高兴,随即罢免其官职,终身当老百姓。由于他的改革“到官不止”,后人才称他为“小太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