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王玉梅吧 关注:40贴子:144
  • 1回复贴,共1

[转载]从几个演员的表演引起的一点感想(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几个演员的表演引起的一点感想
秦怡
每当我们谈到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中的一些优秀演出时,我们总会想到《丰收之后》这样一个好戏,而想到《丰收之后》也总会想到赵五婶这个生动的形象,这个形象虽然没有给人光彩夺目的感觉,但确实使人感到极其自然、真挚、朴实而喜爱她。

王玉梅同志对人物的处理,没有加上任何一点图解性的表演,而是渗透在角色的形象之中。从她出场起,就没觉得她是走到舞台上来了,她随随便便说笑着从县里回来,看来完全不象演戏,而是舒舒服服在那里生活。虽然在剧本和戏剧处理上,在人物上场之前一再渲染,几次提到五婶,因此当五婶这样随便出场的时候,也许会觉得似乎过于平淡了一些,但这却完全没有减弱人物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这个人物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演员在某一段特别的表演或某一段语言的突出的表演中,而是贯串在整个人物的连续不断的动作中,从艺术形象本身去展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本质。由此使我想起,我们过去常常说,一个演员一定要有“台风”“上场风”,这样才能吸引观众,于是往往花费许多时间去捉摸如何走路、如何转身、如何做一个强烈的姿态等等,从这种设计中去找到所谓的“台风”“上场风”,而实际上,“台风”主要还是人物的气质问题,这种气质越准确越鲜明,就越能吸引观众。如果没有掌握人物的精神实质,单从这些局部的外表、或是某种戏剧性的效果去设计考虑,那么,结果往往会使人感到做作的、多余的,甚至会有损人物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在研究角色过程中不要去设想到外貌、姿态、步法、谈吐等等)。赵五婶这个人物,从外表上看是极其平凡而普通的,但并不是平板无味的,她的稍慢的、稳重的节奏,纯朴直率的语调,和比较挺直身子,以及有时使用的带点地方色彩的劳动妇女惯有的手势(但并未意识地运用),和她的善于思考问题的神态,使人看到了一个虽然上了一点年纪,身体也不算太好,但由于她是劳动妇女,而看来仍然是坚实的、精神饱满的,在旧社会受压迫,饱经风霜,而又拥有新社会妇女的明朗气质和二十多年**斗争经验的人。但最最重要的是王玉梅同志塑造的赵五婶,使你透过这个极其平常普通的外表看到其形象内在的高大。



IP属地:上海1楼2012-07-22 00:55回复
    赵五婶风尘仆仆的从县里回来,给青年们买了垫肩,给仓库保管员买了手电筒,给王爷爷买了鞋,甚至因为买这些东西而车钱不够了,一直从县里走回来。她的略带疲劳的身体内却蕴藏着一个为他人的不倦的心,她不温不火,把这个给他,把那个给他,最后一心一意拿了鞋子蹲下来给王爷爷试穿,她的生活的语言,自如而亲切、平常,习惯的动作,看来就感到她在日常生活中永远是这样的,这一切都出自她的衷心对人的关怀,对工作、对群众的热爱,演员通过确切的感情体现了人物关系,使人充分感觉到赵五婶跟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她到王宝山家里去,想说服王宝山的那场戏里,她一时无法说服王宝山,而王宝山甚至甩身进门不理她,在那些情景中,她没有表现出对王宝山的思想的气愤,或是“我非要说服你不可”的情绪,而是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活动的过程。她感到不知如何才好,缓缓地移动了两步,一时想不到自己该怎么办,她靠着柜子背向观众,在她说“马志红呀,马志红!你连和你一起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同志都说服不了……”的这段台词中,表现了难过、内疚的心情。她急于思索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当她想起了党和毛主席的指示:“有事找群众商量”,她踏实了,心定了,坚决这样做。从这场戏里,赵五婶这个十分善良的,而又富有极深厚的阶级感情的、有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的好同志、好支书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就更趋完整了。在赵五婶跟赵大川争执的戏里和在揭穿驴贩子王老四的这几场戏里,也使我们看到了赵五婶性格锋利的一面,她的加重的肯定的语调,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使人感到想在赵五婶面前含糊过去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她的锋利的一面始终体现在维护正义、维护为公忘私的好思想、好行动和揭露那种自私思想的方面,因此在和赵大川争吵的那场戏里,赵大川急得想动手打老婆的那一时刻,她被群众扶着坐下,她镇定地只是眼皮微微颤动,看出了她内心为赵大川的糊涂而痛苦,但也更多使人感到赵五婶的正确坚定的意志是可以战胜一切的,使人觉得要挨打的正是赵大川自己而不是赵五婶。这就更加强了这个平凡的劳动妇女的英雄本色。


    IP属地:上海2楼2012-07-22 0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