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演员的表演引起的一点感想
秦怡
每当我们谈到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中的一些优秀演出时,我们总会想到《丰收之后》这样一个好戏,而想到《丰收之后》也总会想到赵五婶这个生动的形象,这个形象虽然没有给人光彩夺目的感觉,但确实使人感到极其自然、真挚、朴实而喜爱她。

王玉梅同志对人物的处理,没有加上任何一点图解性的表演,而是渗透在角色的形象之中。从她出场起,就没觉得她是走到舞台上来了,她随随便便说笑着从县里回来,看来完全不象演戏,而是舒舒服服在那里生活。虽然在剧本和戏剧处理上,在人物上场之前一再渲染,几次提到五婶,因此当五婶这样随便出场的时候,也许会觉得似乎过于平淡了一些,但这却完全没有减弱人物对观众的吸引力,因为这个人物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演员在某一段特别的表演或某一段语言的突出的表演中,而是贯串在整个人物的连续不断的动作中,从艺术形象本身去展现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本质。由此使我想起,我们过去常常说,一个演员一定要有“台风”“上场风”,这样才能吸引观众,于是往往花费许多时间去捉摸如何走路、如何转身、如何做一个强烈的姿态等等,从这种设计中去找到所谓的“台风”“上场风”,而实际上,“台风”主要还是人物的气质问题,这种气质越准确越鲜明,就越能吸引观众。如果没有掌握人物的精神实质,单从这些局部的外表、或是某种戏剧性的效果去设计考虑,那么,结果往往会使人感到做作的、多余的,甚至会有损人物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在研究角色过程中不要去设想到外貌、姿态、步法、谈吐等等)。赵五婶这个人物,从外表上看是极其平凡而普通的,但并不是平板无味的,她的稍慢的、稳重的节奏,纯朴直率的语调,和比较挺直身子,以及有时使用的带点地方色彩的劳动妇女惯有的手势(但并未意识地运用),和她的善于思考问题的神态,使人看到了一个虽然上了一点年纪,身体也不算太好,但由于她是劳动妇女,而看来仍然是坚实的、精神饱满的,在旧社会受压迫,饱经风霜,而又拥有新社会妇女的明朗气质和二十多年**斗争经验的人。但最最重要的是王玉梅同志塑造的赵五婶,使你透过这个极其平常普通的外表看到其形象内在的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