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英烈传吧 关注:197贴子:44,047

【楚汉英烈传】刘邦与冒顿代地争锋:大汉与匈奴铁骑的较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2-07-22 21:53回复
    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到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中国内战不断,先是反秦战争,继而诸侯混战、楚汉相争,“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
    几乎与此同时,北方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河南地,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成为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百蛮大国”。
    消灭项羽后,刘邦徙韩王韩信(不是淮阴侯)为代王,防御匈奴。刘邦本以晋阳为代都。但韩信认为,“晋阳去塞远”,不能对匈奴入塞作出迅速反应,“请治马邑”。刘邦同意了。
    晋阳属于太原郡,在句注山之南,马邑属于雁门郡,在句注山之北。韩信迁都后,自然就失去了句注山的保护。
    


    IP属地:浙江2楼2012-07-22 21:58
    回复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冬(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先冬后春),刘邦御驾亲征,作战任务由救援突然变成平叛。
      汉军采取大迂回战略,沿太行山以东迅速北上,绕至敌后,直捣马邑,扫荡句注山以北,然后越句注山南下,关门打狗。
      一路上,不断有诸侯王的军队加入汉军的行列,使刘邦的力量越来越强。汉军先降下霍人县,由此向西,兵临马邑城下,凭借张良的奇计将其拿下。
      在韩信的王宫中,刘邦给将军们分配任务。诸将领命后,一鼓作气拿下楼烦、武泉、云中等地。一路上几乎兵不血刃,守敌纷纷投降,只有周勃、灌婴在武泉县以北遭遇匈奴骑兵,不过,他们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战斗。
      山北被平定后,刘邦与周勃各领一军南下。
      太原郡已落入敌手,韩信正在进攻上党郡。刘邦、周勃齐头并进,大胆穿插,迅速通过太原郡,在上党郡的铜鞮县追上了他。代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代将王喜阵亡。
      至此,太原之敌已陷入汉军的夹击之中。
      代军的主力被打散后,王黄、曼丘臣等将领找不到韩信,以为他死在了乱军之中,所以他们商量后决定重新扯起一面大旗。“六国后人”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号召力,于是他们拥立“赵苗裔”赵利为赵王。


      IP属地:浙江4楼2012-07-22 22:00
      回复
        晋阳城在晋水之北,故名“晋阳”,曾是赵利的先祖赵简子苦心经营的根据地。赵简子、赵襄子父子先后凭借坚固的晋阳城,度过了两大难关,最终打出了一个赵国(战国七雄之一)。因此,赵利决定在先辈崛起的地方与敌人决一死战!
        由左贤王和右贤王率领的一万多匈奴骑兵积极配合赵军,他们与王黄等部在广武以南至晋阳一线严阵以待。
        汉军求之不得,于是南北夹击把赵匈联军压缩至晋阳城下,杀得他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并一举拿下晋阳城。
        晋阳城下的残兵败将仓皇西窜,汉军乘胜追击,在离石县又把他们揍了一顿。
        败报接二连三地传到代谷,败军之将也相继来到代谷。
        在代谷,赵利、王黄、曼丘臣等人见到了韩信,原来他在铜鞮大战后逃到了冒顿的身边,于是赵利取消了“赵王”的尊号。
        


        IP属地:浙江5楼2012-07-22 22:02
        回复
          冒顿愁眉不展。纵横大漠南北,马踏黄河两岸的匈奴骑兵竟然在汉军的面前一筹莫展!他知道,他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强劲的对手。
          身在晋阳的刘邦自然喜上眉梢,但他并不满足。此刻,已有三十二万大军云集待命。他当然希望他们能够在解散之前夺取更大的胜利。因此,当他得知冒顿在代谷的消息时,不由得心花怒放。
          为了慎重起见,刘邦先派人以“出使”为名前往代谷侦察。他一连派出了十批使者,回来后都说“匈奴可击”,因为他们在那里只看到老弱的匈奴人和瘦小的牲畜。不过,刘邦还是有点不放心,又派刘敬去确认一下。
          刘敬走后,刘邦觉得自己犯下了谨慎过度的错误,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不等他回来,就要进军代谷。
          一位名叫成的御使表示反对,理由是:匈奴人像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散开,与他们作战,如同捕捉自己的影子,不可击。
          但是,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理由,很难让人接受!
          


          IP属地:浙江6楼2012-07-22 22:03
          回复
            刘邦终于下达了“北上”的命令。
            汉军浩浩荡荡,士气高涨,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步兵居多,行军的速度比“南下”时慢了许多。
            刘邦在广武碰到了从代谷回来的刘敬。两人一见面,刘敬就说,两国交兵,都应该夸耀和显示自己的长处,匈奴人只露出自己的短处,其中有诈,不可击!
            刘敬的看法,在刘邦的内心深处应该是赞同的。但是,二十多万人已经过了句注山,停止行动会影响士气。再则,敌人要使诈,也绝非易事,只要自己不上当,对方也无可奈何。于是破口大骂,骂刘敬扰乱军心,还把他关了起来。
            刘邦继续北上。突然,从前方传来一个消息:叛军和匈奴人正在楼烦县的西北一带集结。刘邦大怒,命令车兵和骑兵出击,步兵继续向代谷进军。
            当汉军的车骑行进至楼烦时,风云突变,一阵寒流袭来,气温急剧下降,大雪纷飞,十分之二、三的人,手指受到不同程度的冻伤。他们咬紧牙关,顽强挺进,在楼烦西北的硰石与代匈联军展开激战。
            联军战败后,分多路撤退,刘邦随即作出分兵追击的决策,并亲率“骑战高手”灌婴、“车战高手”夏侯婴等将领一路激战至平城。他们连战连捷,把匈奴骑兵杀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在平城以南的战斗中,夏侯婴“三陷陈”,如入无人之境。就这样,他们昂首进入平城县的县城。
            


            IP属地:浙江7楼2012-07-22 22:04
            回复
              此刻,在城外的某个地方,有一双眼睛正闪烁着凶狠的光芒,那是冒顿的眼睛!
              刘邦想扩大战果,冒顿又何尝不想反败为胜?入塞前战无不胜的他,岂肯在损兵折将(晋阳大战中,阵亡“白题将”一人)后狼狈而归?
              冒顿很清楚刘邦派人来代谷的目的,所以将计就计,故意隐藏真相,示敌以弱,诱使刘邦来攻。刘邦北上后,他又出其不意,进攻楼烦,从而激怒刘邦,使汉军的车骑与步兵分离。
              硰石之战后,代匈联军按计划撤退,但冒顿已经让刘邦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因此,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就这样,刘邦在不知不觉中将三十二万大军一分再分,当他孤军深入至平城时,手中的兵力已不多了!


              IP属地:浙江8楼2012-07-22 22:04
              回复
                刘邦的处境很危险,但他尚未意识到。在他意气风发地出城后,围猎他的行动开始了。最后,他被冒顿围困于城东的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又称“平城之围”。
                在后来的传说(史学界一直把传说当信史)中,包围刘邦的是匈奴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天文数字!),西边的人都骑着白马,东边的人都骑着青马,北边的人都骑着黑马,南边的人都骑着赤马(刘邦访问匈奴,检阅仪仗队?)。他们一到白登山就解下马鞍,然后开始堆积,“高如城者数所”(匈奴人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创造世界纪录的!没有被收入《古代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吗?)。
                不过,历史上的冒顿可没有这么多兵,也没有堆积马鞍的闲情逸致。他的心情糟透了,一点也不比包围圈中的刘邦轻松。
                敌人虽然被包围了,但是他们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且装备精良,尤其是弩,射程远,威力大。匈奴人只好放弃徒劳的攻击,与对方形成对峙。
                


                IP属地:浙江9楼2012-07-22 22:09
                回复
                  为了完成诱敌深入的任务,许多匈奴人牺牲在从硰石通往平城的道路上。冒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却得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时间在流逝,形势对冒顿越来越不利。
                  敌人的援军(周勃、靳歙等部)已抵达平城,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代匈联军在外围的阻击战也已打响,而本该参加白登山之战的代军王黄部和赵利部却不见踪影!
                  他们会不会反戈一击?想到这里,冒顿皱紧了眉头。
                  正在此时,冒顿的阏氏出人意料地为刘邦说情,她说:“两国的君主不应该互相围困。现在就算我们占领了汉地,但是单于终究不能在此居住。况且,汉王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考虑一下。”
                  原来,刘邦被围后,凭借护军中尉陈平的奇计,暗中派人贿赂了冒顿的阏氏(虽然太史公在《陈丞相世家》中说“其计秘,世莫得闻”,但是他在《韩信卢绾列传》和《匈奴列传》中两次提到“厚遗阏氏”,也就是说,给阏氏送了一份厚礼!至于是什么厚礼,我想,刘邦应该会随军携带一些丝绸产品,用来赏赐将士。丝绸产品至今还是高档消费品,匈奴女人会不动心吗?桓谭之说是想当然之说,大家不要以讹传讹。桓谭把一件发生在战国时代的事情移植到了白登山,在他的故事中,张仪变成了刘邦,靳尚变成了陈平,郑袖变成了阏氏,楚怀王变成了冒顿)。
                  听了阏氏的话,冒顿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愁眉舒展,露出了笑容。
                  


                  IP属地:浙江10楼2012-07-22 22:09
                  回复
                    一些人由于厌恶刘邦,导致他们随意渲染他的败状(其实,胜利者冒顿根本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视汉军(英勇的祖先)在武泉之战、铜鞮之战、晋阳之战、离石之战和硰石之战中取得的成绩。更多的人受到他们的误导,以为汉军在匈奴骑兵的面前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基于错误的认识,又想当然地得出汉人从此谈匈色变,畏匈如虎的结论。
                    刘邦不避艰险、不辞劳苦,亲自迎战入侵之敌,虽然因轻敌冒进而遇险,但是毕竟将敌人赶出了国门。
                    冒顿出奇却未能制胜,功亏一篑,无奈黯然出塞。不过,他得到了韩信、赵利、王黄、曼丘臣等汉奸(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人,他们的能力和危害性绝对不会比范文程、洪承畴、尚可喜、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等汉奸差),也算不虚此行。
                    从平城回来后,刘邦拜陈豨为代相,接替樊哙负责代地的防务。由于代地包括代郡,而代郡属于赵国,因此赵国的边防军也归陈豨指挥。
                    


                    IP属地:浙江12楼2012-07-22 22:12
                    回复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冬,代军在战场上的形势急转直下。侯敞部和王黄部在曲逆之战中被汉军灌婴部和靳歙部击败,代相侯敞(这是陈稀的第一任丞相)及五位将军阵亡;张春部渡过黄河后,在聊城被齐相曹参和汉将郭蒙的军队围歼。这是东路的战况。西路同样不妙,上党郡在郡守任敖的指挥下,成功地遏止了代军的攻势;周勃赶到后,汉军随即转入反攻,一举收复太原郡,然后越过句注山,直逼马邑。
                      陈豨派王黄向冒顿求救。
                      几乎与此同时,张胜作为燕王卢绾的使者也来到了匈奴。
                      卢绾是刘邦最好的朋友,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玩到大,他们的父亲也是好朋友。汉五年(公元前202年)秋,燕王臧荼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将其生擒,于是卢绾成为新的燕王。
                      张胜来此是为了告诉冒顿,陈豨已经完蛋了,希望他不要出兵添乱。但是,恐怕连张胜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竟然会成为冒顿的帮凶。
                      臧衍是故燕王臧荼之子,亡国后逃到了匈奴,与刘邦有国恨家仇,他奉冒顿之命来见张胜。臧衍说:“您之所以受到燕王的重用,是因为熟悉匈奴的情况。燕王之所以平安无事,是因为诸侯王不断反叛。如今,您为了燕王想迅速消灭陈豨等人。可是,您是否想过,陈豨等人一灭,就轮到燕王了。到时候,您也会成为汉军的俘虏。您何不让燕王与陈豨、匈奴联合?陈豨不灭,燕王才能长期称王。就算汉王将来想对付燕王,也不能把燕国怎样,因为陈豨和匈奴人会帮助燕王。”
                      由于当时距战国不远,不少人的脑子里还有纵横家的思想,因此张胜被臧荼说服了。
                      冒顿从张胜处获得了许多重要情报,他命令韩信、赵利(第一轮,他们没有上)和王黄率领大量匈奴骑兵入塞(由汉奸组成的部队已经派光了),然后兵分两路,王黄配合代军进攻燕军,韩信和赵利驰援马邑。
                      马邑城正在遭受汉西路军的猛攻,防守马邑的代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他们未能坚持到援军的到来。汉军在周勃的指挥下破城而入,代将乘马絺战死。于是,陈豨、赵利和韩信把双方的战场选在了楼烦。然而,来自匈奴的生力军未能帮助陈豨取得胜利。周勃无情地击败了代匈联军,代将宋最和雁门郡的郡守被俘。陈豨、赵利和韩信向东退却。周勃转攻云中郡,俘虏了代相箕肆(这是陈豨的第二任丞相)和云中郡的郡守。


                      IP属地:浙江16楼2012-07-22 22:14
                      回复
                        由于张胜的叛变,导致燕军作战不利。卢绾怒不可遏,上书刘邦请求将其灭族。但是,当张胜回国道出事情的原委后,卢绾改变了想法,他设法解救了张胜的家属,让他作为特使前往匈奴与冒顿进行联系。同时,又派范齐到陈豨处,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希望战事连年不断(刘邦是一个重友情的人,可他的朋友都做了些什么!)。就这样,阴险狡诈的冒顿把刘邦最好的朋友也拉下了水!
                        燕王认敌为友后,战场上的燕军自然也与敌军达成了默契。冒顿非常漂亮地为代匈联军解决了后顾之忧,但陈豨等人仍然不能扭转战局。汉东路军各部在樊哙、郦商、灌婴、靳歙等将领的指挥下,继续高奏凯歌。
                        捷报不断地传给坐镇邯郸的刘邦。
                        十二月,代匈联军在恒山郡的最后一个据点——东垣,陷入了汉军的重围。
                        东垣是一座战国名城,其在中山国的规模和地位仅次于国都灵寿。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将其从中山王的手中夺走。赵国灭亡后,东垣成为秦恒山郡的郡治。
                        东垣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南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邦亲自指挥攻城,而防守东垣的正是赵利。赵利困兽犹斗,东垣城高大坚固,汉军久攻不下。
                        东垣攻坚战打了一个多月,孤立无援的敌军直到汉军的破城之日才无奈地选择了投降(史书中没有提到赵利的下落,他应该逃不掉,非死即俘)。这一仗打得非常艰苦,胜利者刘邦窝了一肚子的火,憋了一肚子的气。不过,他最后还是忍不住把肚子里的火气发了出来。汉军久攻不下时,一些不讲文明礼貌的敌兵曾经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高声辱骂刘邦。结果,这帮倒霉的家伙全部被斩首(家长一定要纠正孩子骂人的不良习惯,除非你们的孩子叫刘季)!
                        攻克东垣后,刘邦将其更名为“真定”,寓意“真正安定”,他希望这块土地能够真正安定,更希望天下从此真正安定。
                        


                        IP属地:浙江17楼2012-07-22 22:15
                        回复
                          东垣之战后,刘邦认为大局已定,便将指挥权交给了妹夫樊哙,然后南归。临走之前,又下了一道诏书:凡是坚守城池、不向反寇投降的各个县,免收三年租税(他的确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大战略家!)。
                          代匈联军基本上被压缩在代郡,汉军将对他们进行最后的夹击。
                          樊哙率领汉东路军主力在代县以南击溃了王黄部(都是匈奴骑兵),然后西进至参合县打败了韩信部(也是匈奴骑兵)。韩信退入参合城,汉将柴武奉命攻城。在攻城之前,柴武给韩信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主动投降。
                          信中说:“陛下宽厚仁慈,诸侯王即使背叛逃亡,只要他们再次归附,也会恢复他们的王位,不会诛杀他们。对于这一点,大王是知道的。如今,大王因战败而逃亡匈奴,这不是什么大罪,赶快回来吧!”
                          柴武的信,令韩信百感交集。
                          韩信的祖父是战国时代的韩襄王,韩国灭亡后,韩国的公子王孙自然成了寻常百姓。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他遇到了张良。时任韩国司徒的张良正在为光复韩国而奋斗,韩信被其任命为将军。韩军当时已与奉命西进的楚将刘邦会师,于是韩信跟随刘邦进军秦帝国的本土——关中,报了国恨家仇,韩、刘二人也结下了深厚友情。
                          灭秦之后,身为韩将的韩信没有回到韩国,而是跟随刘邦前往汉国(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将,楚怀王芈心和诸将事先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是,项羽凭借强大的军力主宰天下,让先入定关中的刘邦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做汉王)。
                          刘邦的将士都是山东人,他们都想回到故乡,不愿前往汉国,一路上,逃亡者很多。到了国都南郑后,韩信对刘邦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他说,将士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可以凝聚成一股东归的锐气,要加紧利用,趁早做出决定,向东进军,争夺天下(这段话非常著名,许多人误以为是另一个韩信说的,就连《汉书》的作者班固也搞错了)。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还定三秦,他对韩信许下诺言:“等打下了韩地,我就让你做韩王!(韩国已经不存在了,项羽把韩王韩成带到了彭城,先降为穰侯,后来又把他杀了)。”


                          IP属地:浙江18楼2012-07-22 22:15
                          回复
                            东垣之战后,刘邦认为大局已定,便将指挥权交给了妹夫樊哙,然后南归。临走之前,又下了一道诏书:凡是坚守城池、不向反寇投降的各个县,免收三年租税(他的确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大战略家!)。
                            代匈联军基本上被压缩在代郡,汉军将对他们进行最后的夹击。
                            樊哙率领汉东路军主力在代县以南击溃了王黄部(都是匈奴骑兵),然后西进至参合县打败了韩信部(也是匈奴骑兵)。韩信退入参合城,汉将柴武奉命攻城。在攻城之前,柴武给韩信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主动投降。
                            信中说:“陛下宽厚仁慈,诸侯王即使背叛逃亡,只要他们再次归附,也会恢复他们的王位,不会诛杀他们。对于这一点,大王是知道的。如今,大王因战败而逃亡匈奴,这不是什么大罪,赶快回来吧!”
                            柴武的信,令韩信百感交集。
                            韩信的祖父是战国时代的韩襄王,韩国灭亡后,韩国的公子王孙自然成了寻常百姓。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他遇到了张良。时任韩国司徒的张良正在为光复韩国而奋斗,韩信被其任命为将军。韩军当时已与奉命西进的楚将刘邦会师,于是韩信跟随刘邦进军秦帝国的本土——关中,报了国恨家仇,韩、刘二人也结下了深厚友情。
                            灭秦之后,身为韩将的韩信没有回到韩国,而是跟随刘邦前往汉国(项羽和刘邦都是楚将,楚怀王芈心和诸将事先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是,项羽凭借强大的军力主宰天下,让先入定关中的刘邦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做汉王)。
                            刘邦的将士都是山东人,他们都想回到故乡,不愿前往汉国,一路上,逃亡者很多。到了国都南郑后,韩信对刘邦说了一段著名的话。他说,将士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可以凝聚成一股东归的锐气,要加紧利用,趁早做出决定,向东进军,争夺天下(这段话非常著名,许多人误以为是另一个韩信说的,就连《汉书》的作者班固也搞错了)。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还定三秦,他对韩信许下诺言:“等打下了韩地,我就让你做韩王!(韩国已经不存在了,项羽把韩王韩成带到了彭城,先降为穰侯,后来又把他杀了)。”


                            IP属地:浙江19楼2012-07-22 22:16
                            回复
                              发哥辛苦了


                              IP属地:上海20楼2012-07-22 22: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