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第一次看诛仙中,开首还不错,气势很好,再向下看,发现故事情节简单,甚至只有主线没有旁枝,人物只有主人公与林惊羽的性格塑造的较好,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欣赏,这的确让很久没有认真看哪本书的我认真的读完了。可惜没有结尾,而最重要的是,作者越写越拖沓臃肿失去了开始的气势与文采。
还有一个很郁闷的事情。就是关于文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想大概是作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他通过字面的理解,以为是天地残忍,把世间万物当为狗一样的对待。
其实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5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以前曾经读过道德经,当然,此书博大精深,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解释讲述半天的。但其中的“天不地仁,以万物为刍狗”却绝不是贬意,更不是诛仙作者理解的那样。
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老子在这是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天和地无所偏爱,对万物都任其自然生长。
可笑的是,在《诛仙》中,这句包含老子爱与和平的哲学被当成极为偏激的话语。
我在看诛仙中,每看到这句话被用激烈的愤青语气表达出来后,而且这句话后全是感叹号!!这样子。总是哑然失笑。
----也不知道这位发贴人说的对还是不对,看着不错,就转来了。
还有一个很郁闷的事情。就是关于文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想大概是作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他通过字面的理解,以为是天地残忍,把世间万物当为狗一样的对待。
其实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5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以前曾经读过道德经,当然,此书博大精深,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解释讲述半天的。但其中的“天不地仁,以万物为刍狗”却绝不是贬意,更不是诛仙作者理解的那样。
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老子在这是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天和地无所偏爱,对万物都任其自然生长。
可笑的是,在《诛仙》中,这句包含老子爱与和平的哲学被当成极为偏激的话语。
我在看诛仙中,每看到这句话被用激烈的愤青语气表达出来后,而且这句话后全是感叹号!!这样子。总是哑然失笑。
----也不知道这位发贴人说的对还是不对,看着不错,就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