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启连阳吧 关注:44贴子:464
  • 4回复贴,共1

港人港事:股市冬天里的香港券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地券商经营惨淡
  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惨淡,以金融业为支柱的香港,上半年日平均成交仅四五百亿港元,原本就在与外资券商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香港本地券商,步履更加艰难。
  “每个月quota(工作配额)怎么都做不到,”在一家大型港资券商中任港股经纪两年的阿勘说,原本股市淡静中愿意买卖股票的客人已经不多,而公司还每个月都增加工作配额,计算工作量的方式则不断下调,“每个人的计算方式还不一样,总之就让你佣金拿不足。”他苦笑着说:“你以为做金融的是剥削别人肥自己?你才是被剥削的那个!”
  不过尽管愤怒,阿勘也同时表示,公司这样也是无奈之举,“业绩越来越差,但中环写字楼租金却不断升高,现在政府定了最低工资,行政、IT这些支持部门工资都要加,公司有什么办法呢?”
  相比之下,阿勘所在的这家大型本地券商情况还不算太坏。刚刚离开一家小型券商的肖先生透露,前东家的情况已经恶化到要靠从新聘员工身上“吸血”的地步。“用低门槛把新人招进来,然后就由资深员工诱导他们自己开户,以及说服家人、亲戚、朋友投钱开户,利用得差不多被‘榨干’了,就考虑把他们炒掉,”他说,“亲眼看到不少小朋友进来以后梦想‘发财’,结果是自己和家人积蓄都赔进去,还欠一身卡债。”


1楼2012-07-25 10:19回复
    开的士开网店另谋生路
      与此前成交旺盛时相比,经纪普遍反映做交易的客人少了两三成至一半以上,有人坦承,“高峰期一天100多个电话,现在一天都没有一个!”香港券商底薪普遍较低,甚至有些小券商没有底薪制度,工资全靠交易佣金,在这种情况下,另谋生计的人越来越多。
      近来业界盛传不少人“白天是金融精英,下班去开夜更的士”,有业内人士透露,的确听说有些人这么做。由于白天业务冷清,不少人可以蒙头大睡甚至不来上班,兼职一份夜班工作完全可以应付。而部分“80后”的业界人士则流行开网店,用电话或电邮联络客户。“买些小电子产品,每月收入三五千,差不多是正职收入的一半,还不错啦,”年轻的陈先生表示。


    2楼2012-07-25 10:19
    回复
      券商积极自救业务多元化
        然而,精明的香港金融精英,绝不都是伸长脖子等待政府搭救,坐以待毙的一群。
        为在激烈竞争中求存,许多券商都开始业务多元化。例如本地龙头券商之一辉立证券在提供证券买卖交易之外,还开展了期权、外国期货、外汇、基金及债券等业务。该行董事黄玮杰指出,如果单纯从事证券交易,券商在目前市况下的确较难生存,因此应当将业务范围拓展开,尝试业务多元化至今公司一直没有裁员,反而还有空缺。
        另一上市券商民丰企业今年也新增设了多种业务,包括企业融资、财务顾问、保险中介人服务等,甚至还拓展到投资移民业务。


      4楼2012-07-25 10:20
      回复
         抓住内地救命稻草
          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香港券商开始接触财力更为雄厚的内地同行。上周末,中信证券宣布斥资12.5亿美元收购创立于香港,后来由法资控股的里昂证券,被业界视为要价满意的一例。此前更著名的一次卖盘,则是本地最大型券商大福证券与内地海通证券“联姻”,前者摇身一变成为“海通国际”。
          有人认为,大福、里昂这种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他们都是以客户群体庞大,分行众多来获得收购对象的青睐,大福在出售前市值达34亿港元,港澳客户高达15万,里昂证券更是业务遍及全球。业内消息称,目前市场上一直在与内地接触、“待价而沽”的大型港资券商还有新鸿基公司,但其与农银国际的谈判却很久都未有结果。
          然而小型券商方面,香港证券及期货从业员工会称也有不少卖盘情况,潜在买家同样主要来自内地。该会副会长梁崇让估计,目前收购一间小型券商成本已低至一千多至二千万元港币,用这样低的价格来获取一个境外金融平台,对很多内地企业来说都不难负担。
          香港券商与内地的合作中,被普遍视为成功范例的则有耀才证券。该行2010年引入交银国际作策略性股东,并担任其保荐人将其运作上市。这种模式下香港券商一方面保留了自身的资源和大股东地位,同时又提高了知名度并扩大了客源,被外界称为“耀才模式”,上市半年后耀才客户群就增加了一倍,市场占有率也提升了一成。该行总经理陈启峰称,这样的合作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应。


        5楼2012-07-25 10:21
        回复
          对于这次合作,策略股东交银国际首席执行官谭岳衡也认为,这说明本地券商并非昨日黄花。他认为香港券商拥有长期客户关系,如果与中资券商合作,让中资入股,既可保留自身的历史价值,又有新资金扩大地盘,可以将影响力延伸至内地。
            事实上,由于本地券商在IPO等承销业务中的竞争力较弱,而且全球投行业也已风光不再,探索多方面业务潜能已成为必然的求存之道。其中,中国内地客户的理财、资产管理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而当地机构能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香港券商无论是与内地券商合作,为客户提供海外服务,还是在CEPA的支持下直接在内地拓展客户,都将成为其生存发展的新“蓝海”。
            只是,在这个新的领域,券商自身的海外网络和平台无疑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目前的本地券商中,传统型经纪业务仍然占据主流,拥有海外网络和平台的券商数目并不太多。资深业界人士预计,留给本地券商转型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5年,在此之后,仅依赖传统经纪业务和本地客户群的中小型券商,或许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6楼2012-07-25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