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羲吧 关注:51贴子:798
  • 4回复贴,共1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新浪爱问的一篇论文。原作者不详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楼2012-07-26 09:38回复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2楼2012-07-26 09:41
    回复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3楼2012-07-26 09:42
      回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一、人格结构图式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年)中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个人出于冲动将石块扔进窗户,或惹事生非,或强奸妇女,这时,他就处于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工作,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85页)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假如人格中仅有本我和自我这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将成为快乐主义和**主义的有机体,当他处于一种需要状态时,他就会从合适的环境对象中寻求对需要的直接满足。然而人格中还存在着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的第三个结构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6页)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二、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


        4楼2012-07-26 09:42
        回复
          二、人格发展的动力基础 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人格的结构系统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转换形式,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地方出现。能量守恒定理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现了所谓动力生理学。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德接受了这种新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的躯体,同样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创的“动力心理学”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 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虚弱。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那么,人到底有多少种本能呢?人体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力比多”等同于性本能的能量,由于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反对,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发生了变化,把“力比多”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最后的稳定状态,因为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头争,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总之,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三、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前面曾提到,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7页)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真实性焦虑是正常人所患的焦虑,它是由对外部世界的软弱态度造成的,也就是由于害怕客观世界的危险造成的。如对考试的焦虑。弗洛伊德说:“真实的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最合理的事,我们称之为对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的知觉的反应。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注:〔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15页) 神经性焦虑是病态的焦虑,它的根源在于对本我的软弱,它是担心本我的冲动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遭受惩罚的事情。弗洛伊德把神经性焦虑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期待的恐怖或叫做焦虑性期待,患有这种焦虑的人常以种种可能的灾难为虑,将偶然事件视为不祥之兆;第二类是特殊性焦虑,常附着于一定的对象或情景之上,例如坐车怕遭车祸,乘船怕遭灭顶之灾,过桥怕桥梁中断等;第三类是同癔病同时产生的焦虑,其焦虑和危险之间无明显的关系。 道德性焦虑也属于正常人的焦虑,不过它是更高水平上的焦虑。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是对超我软弱的表现,是自我对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其产生原因是人们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惩罚。道德性焦虑随着一个人超我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生活中,道德高尚的人比道德败坏的人更经常体验到道德焦虑,因为仅仅不好的念头就足以使有道德的人感到无地自容。一个道德不太好的人不具有如此强烈的超我,当他想到或干什么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时,也不大可能受到良心的谴责。 焦虑反映了人格结构诸系统之间的不适应状态,自我无力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的需要,那么,人格结构系统便不能处于和谐、平衡的稳定状态,于是便濒临危险的境地。焦虑的功能便是对自我发出警告信号,当这种信号出现在意识中时,自我就能采取措施以对付危险。


          5楼2012-07-26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