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的弹奏是中国味道的欧洲音乐或是欧洲味道的中国音乐?或干脆是傅聪味道的欧洲音乐?傅聪到了英国之后,1960 年5 月7 日,ManchesterCuardian署名J.HElliot,给傅聪的演奏会写了以《从东方来的新启示》为题的评论,傅聪并没完全接受西方音乐传统,而另有一种清新的前人所未有的观点;还说傅聪是以更好的东西去代替西方的东西,而这种替代颠倒是非并没有得罪西方听众。对乐评者的意见,傅雷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1960 年8 月5 日信)傅雷所说的,是音乐演绎的大道理,换句话说,不同文化背景的演奏家对一首乐曲的演绎能丰富这首乐曲的内容和风格,如小泽征尔对柏辽兹作品的演绎,马友友对萧斯塔科维奇作品的演绎。推而广之,让我们抛开文化种族的分别,艺术家个人之间有气质和风格上的差异,如卡拉扬和贝姆(CarlBohm)、霍洛维茨和阿劳、斯特恩与梅纽因等等。现代的世界越来越小,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拉近,在音乐上,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分别变成了艺术家个人气质和风格上的独特性格的表现。我看音乐艺术上的世界大同会比任何一种世界大同来得更早。
摘自《傅雷谈音乐》一书的代序
摘自《傅雷谈音乐》一书的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