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莲吧 关注:152贴子:1,389
  • 13回复贴,共1

【感言评论】一位英雄对一位淫妇痛苦伟大的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纹松萝


IP属地:安徽1楼2012-07-28 08:04回复
      倘若这时候,有人问二哥,天下真有传说中的完美女人么?二哥大约也会骄傲地回答:有啊,我就见识了一个。
      武松是否喜欢过嫂嫂?应该是喜欢的,一个人对你那么好,那么上心,本能就会产生向心力,使武松成了一个恋家的人(见原著文字“却才又有一个作东,我不奈烦,一直走到家里来”——与我们现代人讨厌职场饭局只想早早回家的心情很接近)不喜欢嫂嫂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分析二哥的感情成份,主要成份是亲情,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第四类情感。
      第四类情感,说复杂也简单,是锅底面孔嫂嫂与天仙面孔嫂嫂的差别引发的仰慕之情。
      二哥以前从来没有和女人深入打交道过,他对女人的看法是模糊的,但由于小潘的近距离存在,变得明晰起来,而且是先感受到女性的美好一面。
      因为第四类情感的存在,武二哥很可能转过念头,以后找老婆一定要找个像嫂嫂那样的(参看玉兰),但这不代表他会把嫂嫂直接拿来用。
      那个下雪天到来之前,小潘应该是二哥最理想的女性,具备有神圣属性的化身存在。
      因此当潘金莲明目张胆公开摊牌后,武松的反应才那么过激。
      不信?我们来看看二哥的原话:“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一直以来,二哥这番话饱受人们批评,说得太冲了,可惜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没人看出来:
      我来解构一下他的句子,就是“你不要怎样怎样!我是个什么什么,不是什么什么。你不要怎样怎样!如果你做了什么什么,那我就要如何如何。”
      看出蹊跷了没?他竟然通篇没有提到哥哥。这不太符合正常的思维方式。正常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把脸一沉,那怎么成!你是哥哥的女人,不准做对不起大哥的事情!一句话,哥哥是第一张打出来的牌。
      武松不是想不到哥哥,而是受到打击了!才会冲动地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
      因为他的偶像破碎了,一个在他心中那么高尚的女人竟然也动了这种心思!他对嫂嫂的那种崇拜之情被玷污了。
      如此,就不难理解他的愤怒。你你你我我我地说这一篇。这样的措辞本身就包含有一种潜意识:对方的行动其实伤害了自己。
      也有人会疑问,之前嫂嫂说过那么多风话,二哥真的一点都没有察觉?要我说,那还真就没有察觉。因为在“酥胸微露,云鬟半亸”之前说的风话和后面的不是一个级别的。前期风话无非就是“这是我特地为你做的”“我专门等着你”或者喝双杯儿还是单杯儿什么的,仅仅是言语上暧昧的亲近,意思可以有无数种可能,在把对方当亲人完全不设防的情况下,心思一般不会拐弯想到那上面去。
      水浒作者在书中抱怨“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做亲嫂嫂相待。谁知那妇人是个使女出身,惯会小意儿。亦不想那妇人一片引人的心。”
      正是因为直性,对对方不设防,才会不知不觉拉近了距离,暧昧的气氛越来越浓,等武松意识到情况不对,心灵和感知已经了冲击,开始出现不自觉的性意识流露。不然作者也不会抱怨“那妇人一片引人的心”,正因为这“引人的心”,让武松在不知不觉之间,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
    


    IP属地:安徽4楼2012-07-28 08:06
    回复
        潘金莲这个角色乃是为武松而生,所以作者还要继续借助她来毁二哥。
        武松身上虽然有作者的影子,但也不总是合体的。比如对待郓哥,武松称赞他养老父的孝顺,作者则一眼看穿这小子的滑头和得便宜心。
        不认同的,算我在多口多话,胡思乱想好了,这个不求看法一致。
        但是,让武松亲手杀死小潘,从服务于情节整体需要来看,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满足了复仇的快意,又最终毁了二哥的人生。
        说了半天作者的坏话,那么二哥自己会有什么想法呢。那得看看报过兄仇之后的二哥,命运已经为他埋藏了什么样的隐患:
        1,记忆片段的严重不对称
        2,斩尽妖邪恨始平
        3,作者的左右两道黑手
        让我来逐条分析:
        这是一场让武松终身忘不了的家庭惨剧。我这样说没人有意见吧。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松记忆片段的分布,存在有什么样的缺陷和隐患:
        小潘与西门庆通奸,小潘毒死武大郎,这些是别人说给他听的,是简略的,文字的,抽象的。是无法给武松带来鲜明印象的。
        小潘对二哥的照顾,二哥亲手杀死小潘,小潘与二哥对酌,是直观的,是亲历的,具体的,是有画面的。
        虽然在作出正确决定时,信息来源无所谓,只要真实即可。
        但当一切都成为往事,这两种信息在脑海里的强弱对比,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何为切身感受,何为泛泛知觉?
        如能亲眼目睹兄长被杀时和死亡后的惨状,如能亲眼看见嫂嫂与西门通奸的丑态毕露
        只有拥有这方面的直观记忆,才可以抗衡其他记忆对自己的干扰,才可以成功洗掉那些嫂嫂留给自己的温馨记忆。
        砒霜和发黑的骨头都是日常生活不大容易接触到的东西。
        而随便一个茶盏,一片彩缎,一炉炭火,就可能让二哥想起嫂嫂,随即又想起自己杀死嫂嫂。
        而且,这是一个慢慢中毒的过程,今天可能被一桩小事刺激到了,过两天又被另外一件事刺激到了,日久天长,只要与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家庭场面有关的任何接触,犹如藏着刺的地毯,随时踩到痛处。
        因为这些鲜明记忆的存在,一旦有外界因素触动武松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血溅鸳鸯楼就是典型一幕,武松杀了那么多人,谁家没有父母兄弟?他们因此的失亲之痛不亚于武松当年失去哥哥。感同身受,武松又如何能在内心批判嫂嫂罪恶的同时宽容自己?),他就极其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和嫂嫂之间的恩怨,一方面不由自主念起嫂嫂的好处,另一方面觉得与自己欠下的人命相比,嫂嫂也未必更加罪大恶极。
      


      IP属地:安徽9楼2012-07-28 08:10
      回复
          那么,除了等量直观的记忆,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克服这种干扰吗?
          有,那就是仇恨。
          但是,前提是那仇还没有报。
          复仇并不能使死去的人活回来,也无法使自己遭到的伤害变成没发生。
          但是通过实施复仇,受害人可以化解掉心中的仇恨,所以复仇的意义更多体现为心理补偿。如此,才能甩掉心理包袱,重新面对生活。
          所以武松在鸳鸯楼连杀一十五人之后会说“我方才心满意足!”
          对于那些不相干的人加诸于武松的伤害,这是说得通的。但是,他与小潘的帐,却不是和其他人一样的简单。
          水浒原书中有诗“斩尽妖邪恨始平”,当妖邪斩尽了之后,心中的恨也就消失了,那么其他的帐怎么算呢。
          施恩这人,大家记得吧!就是因为每天好饭好菜、把二哥饮食起居伺候得舒舒服服,才让二哥深受感动,毅然答应替他揍倒蒋门神,夺回快活林。那么别忘了,当初的小潘,对二哥的照顾,比这只好不差。
          虽然说小潘的好是有目的的,那施恩的好不也是有目的的么!武松能够对施恩感激不已,他怎可能把小潘的一笔勾销?
          恩是恩,怨是怨。怨先恩后,恩可以折怨;恩先怨后,怨不能折恩。哪怕是滴水之恩。做到这一点的才叫大丈夫恩怨分明。
          什么是杀伤力?这就是小潘的杀伤力!当初与哥嫂幸福生活的时光在回忆里越是温馨珍贵,如今被命运阴险地加上一个负号之后,所背负和显现的苦难和创痛就越发深重!
          所以嫂嫂死后,武松遇到的女人,无不是小潘的影子,在她们身上武松都能找到小潘某些相似之处,但是永远不会出现一个女人,能够完全取代小潘的存在。因为小潘的好与坏,都已经做到了女人能够达到的极致。
          孙二娘,又一个被武松称为嫂嫂的女人,唤起了与小潘一样的家人感觉。
          蒋门神小妾,一个抛头露面当垆卖酒的年轻女掌柜,暗合了小潘待人接物的乖巧能干。
          张都监的养娘玉兰,自然不必说了,容貌,气质,女红,乃至名字,都是小潘的翻版。
          蜈蚣岭上张太公的女儿,勾起了二哥对某些似曾相识的往事的回忆,稍后细说。
          元曲作家沈璟为了迎合大众好团圆剧的心理需要,曾在<义侠记>中替武松虚构安排了一位美貌贤淑的未婚妻,不改不知道,一改才发现,水浒传作者早已安排好的剧情里根本不允许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的重要性超过潘金莲,未婚妻始终格不进去。可怜的未婚妻因此被后世评论者宣判为画蛇添足的累赘。而<义侠记>传统演出剧目也始终停留在以武松兄弟与潘金莲的恩怨部分。
          这是水浒传作者的意志,他让后世作家企图做这方面改动都不得成功,水浒传中的武松与潘金莲就这样互相属于了对方。
        


        IP属地:安徽10楼2012-07-28 08:10
        回复
            行者,又名头陀,出自梵语,为心甘情愿以自虐和吃苦的生活方式修行的出家人。
            于是,当二哥披上行者衣裳以后,一路的遭遇都在还债。
            来吧,看一看隐藏在书中这些石破天惊的对比:
            对比一:
            “叔叔,怎地鱼和肉也不吃一块儿?”拣好的递将过来。(二十四回)
            ------------这是当年嫂嫂的殷勤和关切。
            再看今日的武松:(三十一回)
            武行者:主人家,麻烦你把自家吃的肉食 ,也回些与我吃了,我付钱的。
            店主人:不是和你说过了吗,没有。
            武行者:你这青花瓮酒和鸡肉之类为什么不愿意卖给我呢?
            店主人:那是人家自己带的,没你的份。
            ---------------这算不算冥冥中的报应呢~~~~~~~
            对比二:
            “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
            ……当年坐在暖暖的炭火边上,有人曾这样亲昵地问过他。
            而今处于天寒地冻之中,却再也没有人这样问他了。曾经那么关切过自己的那人已经永远消失,死于自己之手,还有什么资格去奢求人间的温暖。
            就让寒冷来得再猛烈一些吧!
            不但忍受十一月天的风寒之苦,还要跌落到水里去,去承受那冬月天道溪水当不得的严寒!!!
            再后来,被黄狗追,被庄客打,用旁人的冷眼和虐待,用“一顿打死了,一把火烧了罢。”的恶毒,去偿还“却比半夜里拾金宝的一般欢喜”的珍惜!
            那个他为之跪过的女人,那个他亲手破开胸膛的女人,那个让他领略亲情温暖的女人,那个让他终身活在地狱里的女人。
            所有她曾经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怀,都用身体承受的自虐和受苦还回去!统统还回去!
            武松对道德的信仰和坚定,只能杀死那个不知廉耻的嫂嫂;而知寒知暖体贴入微的嫂嫂,他永远也杀不死;不但杀不死,还会在心中杀死他自己,扼杀他所有追求个人幸福的主观可能。
            武松后来被封赠清忠祖师,有人说清忠其实谐音“情重”。我不知道水浒传作者是否有“情”这个概念,不知道生于元末明初的他,是否读过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迈陂塘》。
            (全篇完)


          IP属地:安徽13楼2012-07-28 08:12
          回复
              补遗:本篇说说武松的戒刀
              水浒传中武松的终极武器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戒刀作为僧人的佩刀,一般是用来裁衣的,不长也不重,作为武器并不趁手。所以,作者让武松持有这样两把刀。意义的体现不在武学,更多在文学。
              来看看武松的这对戒刀的特点:
              1、双刀单鞘,两把刀插在同一个沙皮鞘子里,宛如夫妻同衾。
              2、半夜啸响,联系宋代刀的记载:
              其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其二:鸣鸿刀: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说这啥意思呢,这说的是双刀有雌雄之分(由于人的左右手力道灵活都有差别,一般左手刀轻为雌,右手刀重为雄),古书所记载可以鸣响的双刀,都有雌雄。
              所以武二哥的这两把刀,应该也是分雌雄的。 另补充一个细节:在醉打孔亮一章里,原书写到:“便将左手鞘里制出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只黄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冬月天道,溪水正涸。虽是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的当不得。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涝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了。只在那溪水里滚。”
              ——————————有的版本还在“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后面补充一句“亮得耀人”。从“便将左手鞘里制出一口戒刀”,据此推测落在水里的应该是雌刀。为捞这把雌刀落入水中,去领受那彻骨寒冷之苦,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
              再联系武松平生武学的绝技:玉环步,鸳鸯腿。作为小说,如果不是另有深意,如此迅猛暴力的踢人招数一定非要取个阴柔的名字吗?
              玉环,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杨贵妃,是唐明皇父娶子妻的史实,是那一段违背礼教人伦却又缠绵感人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唐玄宗为了稳定大局亲自下令缢死杨贵妃,杨贵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红颜祸水(暗合了水浒24回开卷诗中的美色陷国邦)。如果武松心里有嫂嫂的影子,他的痛苦程度是否赶得上失去玉环的唐玄宗?
              至于鸳鸯腿,结合武松那一对雌雄双刀。作者其实是无处不在文字里暗暗营造武松孤独终老茕茕一身的悲凉和寂寞。
              唯到最后因为失去左臂,再不能手握雌刀,双刀落单,这才在六和寺正式出家。
              那么,那把雌刀其实象征的是谁呢?————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全是错……
            最后我想讲一个故事:
              佛陀招弟子,来考试的分别是和尚,嫖客和疯子。
              佛问和尚:“何谓诸色皆空?”
              和尚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弟子从未接近女色。”
              佛说:“未近女色,如何知诸色皆空?”
              佛问嫖客:“何谓大彻大悟?”
              嫖客说:“弟子尝尽世间女色,却从不迷恋。”
              佛说,“从未迷恋,如何醒悟?”
              佛最后看见疯子,佛没有说话,只是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疯子
              疯子捶胸顿足,向天哭喊“我爱,我爱……”
              佛陀点头曰:至诚至爱,善哉善哉。
              佛收下疯子,后疯子修成正果。
              没有经历过,或者虽经历过但没有执迷过,人生的苦痛对他来说,只不过是隔岸观火。唯独经历过了、也执迷过,痛定思痛之后,人方能大彻大悟、真正地超脱。


            IP属地:安徽14楼2012-07-28 08:13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贴吧神器15楼2013-01-05 12:47
              回复
                顶一个!
                关于武松醉打孔亮,抽刀砍大黄狗的剧情,小白在群里曾分析,武松此处是被“药”了,处于麻醉状态,而背后指使者应该就是宋大哥


                IP属地:北京16楼2013-01-15 11:44
                收起回复
                  要是我也能写出情感表达这么好这么到位的文就好了


                  来自贴吧神器17楼2013-01-24 11:15
                  收起回复
                    我又看完了。。。
                    心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9-12 12:30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10-03 0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