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传》人物寻踪觅源(转)
众所周知,CLAMP笔下的名作《圣传》中的人物大多源自佛教典故,而其中的诸位神将也在众多漫画中频频出场,他们的名号恐怕早已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了。但是,他们在佛教中的原形究竟如何呢?在此,我想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以便各位对《圣传》中令人牵肠挂肚的角色们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首先,要提到的是《圣传》中的人物大多源于佛教中的护法诸神。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又叫"八部众",是佛教八类天神。
《圣传》中的主要角色皆出自天龙八部,所以首先对其做一介绍: 天众(天王)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属于天众。 龙众(龙王) 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圣传》中无疑是使用了青年的形象)
乾闼婆 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就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很符合要毁灭一切的阿修罗形象,此外,大家该知?quot;非天梦魔"的意思了吧!)
迦楼罗 金翅鸟。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不知是不是与迦陵频伽有关?)
摩喉罗迦 大蟒神。(在《圣传》中没有出场)
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后演变为月神之称谓。"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帝释天 帝释天又称"帝释"、"天帝释",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释迦"的意思是"能",是其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天帝"。帝释原为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 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于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帝释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后,身份和神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成了佛教护法神,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 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之后,被安排作了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须弥山顶之善见城。须弥山本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是一座巨大无比的金山,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此说法亦为佛教所沿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的居所,四方又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顶上有座天宫?quot;善见",即帝释所居。须弥山的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香海、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帝释天当上欲界忉利天众神之王,王宫的设备自然极其富丽堂皇,他身边的侍女也多不胜数。帝释天是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他也会去除暴安良。(符合做了天帝后的帝释天,只不过在《圣传》中他是个标准的暴君) 在佛教神话中,帝释天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这很吻合他谋反前的形象)其形象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众所周知,CLAMP笔下的名作《圣传》中的人物大多源自佛教典故,而其中的诸位神将也在众多漫画中频频出场,他们的名号恐怕早已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了。但是,他们在佛教中的原形究竟如何呢?在此,我想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以便各位对《圣传》中令人牵肠挂肚的角色们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首先,要提到的是《圣传》中的人物大多源于佛教中的护法诸神。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又叫"八部众",是佛教八类天神。
《圣传》中的主要角色皆出自天龙八部,所以首先对其做一介绍: 天众(天王)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属于天众。 龙众(龙王) 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圣传》中无疑是使用了青年的形象)
乾闼婆 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就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很符合要毁灭一切的阿修罗形象,此外,大家该知?quot;非天梦魔"的意思了吧!)
迦楼罗 金翅鸟。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不知是不是与迦陵频伽有关?)
摩喉罗迦 大蟒神。(在《圣传》中没有出场)
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后演变为月神之称谓。"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帝释天 帝释天又称"帝释"、"天帝释",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释迦"的意思是"能",是其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天帝"。帝释原为古印度吠陀神话中的一位大神。 吠陀神话是印度上古神话,主要保存于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帝释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后,身份和神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成了佛教护法神,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 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之后,被安排作了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须弥山顶之善见城。须弥山本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是一座巨大无比的金山,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此说法亦为佛教所沿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的居所,四方又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顶上有座天宫?quot;善见",即帝释所居。须弥山的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香海、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帝释天当上欲界忉利天众神之王,王宫的设备自然极其富丽堂皇,他身边的侍女也多不胜数。帝释天是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他也会去除暴安良。(符合做了天帝后的帝释天,只不过在《圣传》中他是个标准的暴君) 在佛教神话中,帝释天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祖、佛法和出家人。(这很吻合他谋反前的形象)其形象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杖或杵。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