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门客啸吧 关注:83贴子:4,381

【公子门客】—◆黯淡的霸权之路——魏安厘王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公子
申精 @cxinyeva



1楼2012-07-29 15:28回复

    魏安厘王,或者说魏安厘王,魏安僖王。名圉,为魏惠成王罃之重孙,魏襄王嗣之孙,魏昭王遬之子,魏景闵王增之父,魏王假之祖。
    魏圉的少年语焉不详,继位魏王之后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只是一连串的败仗。到了人生的末路,他也因忌惮弟弟信陵君而罢免其兵权,将举国大权交付太子魏增,后与信陵君魏无忌同年而死。
    他在历史上的身影,便定格为了一个嫉贤妒能,气量狭隘的无能之君了。


    2楼2012-07-29 15:30
    回复

      从史记的记述来看,魏圉为王三十四年,魏国吃了六次败仗,两次胜仗。这六次败仗皆来自于秦国,两次胜仗亦同,但可笑的是,两次大胜还都是在魏无忌的领导之下,合纵联军而致。
      ——依靠自家绝无可能打胜,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惠成王魏罃之后的规律了。
      到了魏圉即位,也就是这位在位三十四年,被谥为“安厘”的魏王,成为了新的魏国元首。
      但自惠成王以来的积弱使得魏国的霸权不断丧失,兼之秦、楚、齐,乃至赵国的先后崛起,魏国已经沦为了华夏中腹的一个二流大国,虽然财货富饶,商业贸易发达,但是已不再拥有能征善战的大军了。
      因为先王魏遬在位期间,魏国常年收到秦国的欺凌,年轻的魏王圉对此深感不满,他即位之初发动的合纵,以及被动之下打响的华阳之战,则是延续了秦国对魏国的打击,乃至于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魏国的国际形势,尚算不差。国内的情况则相应严峻许多。
      先君魏昭王虽然平庸,但在有生之年为魏国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并留下了极具政治手腕和影响力的权臣。
      魏圉有光复先祖霸业的雄心壮志,他的处境不算太坏,也说不上好。至于他本人的才能,若是中肯地说,应当不差。
      所以,魏国在他的领导下,又会迎来怎样的时代呢?


      4楼2012-07-29 15:31
      回复
        ◆三章:公子却秦
        经历了两次华阳之战的魏国,再一次元气大伤。
        类似先君魏昭王一样的发动合纵竭力恢复霸权,却惨遭失败的经历,在年青的安厘王身上重演。但伊阙之战联军同心协力,仍不免败亡之局,大抵可以说是天命。这次华阳之战,却被后人评为最失败的合纵。
        同魏昭王时代一样,大败之后,就是不断吃瘪。安厘王一战赔光了家底,只好继续受欺负。但值得注意的是,安厘王时代仍有两次大胜,两次以信陵君魏无忌为主帅,以合纵联军为主要作战力量的大胜。
        毫不例外地,这两次大胜皆是针对秦国。


        6楼2012-07-29 15:32
        回复

          秦庄襄王即位之后,立刻对山东尤其是三晋发起了攻势。在秦国名将蒙骜、王龁的连续打击之下,赵国、韩国损失惨重,蒙骜旋即将兵锋指向魏国,果不其然,蛰伏七年之久的虎狼之势连连取胜,魏国上下一片惊惶。此时魏国已无统兵之上将,魏王只好将目光再次转投北方,望向了在邯郸蛰居的信陵君,魏无忌。
          这已经是信陵君在邯郸的第十个年头,漫长的等待似乎已经将他昔年窃符救赵的锐气消磨殆尽,面对大梁派来的使者,信陵君并不理会,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态。此举令许多门客心寒,更有人指斥其为不义之举,因此,之前那些从平原君府中转投到信陵君门下的士人,又有很多人离开信陵君,回到了平原君府上。这两位闻名天下的公子,养士之人,虽然有姻亲关系,但暗暗较劲、或者说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比较也似乎不可避免。
          关键时刻,还是信陵君混迹于市井闾巷中所结识的薛毛二公的劝谏起到了作用,信陵君于是回到大梁,“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由是看来,魏王圉虽是对德才兼备的弟弟深为忌惮,但两人之间的感情也不一般。《魏世家》中提及的宗室之人并不算多,昭王之后所见诸子,唯有安厘王圉、信陵君无忌而已。


          8楼2012-07-29 15:33
          回复

            “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在这一段时间里,安厘王将举国之兵托付于公子,并坐镇国都,亲自为联军调度辎重。此战的战果可谓极大,毕竟十年前的邯郸之战,秦军的死伤主要是消耗在邯郸城下,而十年后的河外之战,联军最大的战国却来自于野战。
            当是时,公子威震天下,但于魏王来说,却是五味杂陈。多年来,由于信陵君的贤能和声望,魏国士人若有才华,便去信陵门下,不入国府公门。纵然是本身具有才华的魏圉,也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才被父亲魏昭王立为储君,若论真才实学,自己本身相较于弟弟无忌远矣。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尽管信陵君从无不忠之举,魏圉却寝食难安,不能放心。秦国庙堂不乏智者,很快地找到了昔年晋鄙的门客,并于魏王圉面前诋毁公子,说只闻公子,不闻魏王。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魏王圉果然命令儿子魏增代替了公子,收回了兵权。
            合纵因此再度瓦解,公子也知道自己绝无复起之可能,也许是意志消沉,也许是出于自保,他与宾客作长乐夜饮,好醇酒,多近女色,所谓夜夜笙歌,也不过如此。


            9楼2012-07-29 15:33
            回复

              ◇攻燕救赵,取地河东。
              前272年,魏安厘王五年,魏、楚联军击燕。
              救赵一事,即为魏公子窃符救赵,击败秦军之后,魏国收复了河东故地。
              ◇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
              秦国在穰侯执政时攻占了齐国的刚、寿地区,使平陆在齐国的版图中处在一个像飞地但又不是飞地的尴尬位置上。楚国中兴后在东扩的进程中与齐国开战,齐国由于国力的缘故制定了弃南保北的战略。魏国抓住齐国在南北焦头烂额的时机出兵攻齐,拿下了相对孤立的平陆。
              就在此时,秦赵在长平发生大战。魏公子窃符救赵导致秦、魏关系紧张,当发现当时的秦国已非昨日之秦国时,安厘王发兵吞并了穰侯经营多年的陶郡。秦昭襄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出兵攻打魏国,但是这次出兵却使秦国已经衰败的事实显露无遗。
              安厘王二十五年,卫怀君前往魏国觐见,被执杀,魏王并灭卫,卫亡。魏安厘王改立自己的女婿卫元君为卫君。
              ◇攻韩拔管,胜于淇下
              攻击韩国并未见诸于史记,但在信陵君上疏安厘王的策论中曾经提到,魏国应当联合韩国,共却强秦。毕竟韩国作为魏国的屏障,实际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份上疏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前,魏国攻韩一事当与长平之战同期或者更早。
              管城乃是秦国所辖,守将便是魏国附庸安陵国人缩高的儿子。此战大约发生在信陵君两次合纵攻秦中的一次,虽然历经坎坷,但魏国终于将管城拿下。
              淇水的位置在河内朝歌附近,与管城隔着大河和魏长城,也并非韩国的国土,关于魏军“胜于淇下”,遍查不得。
              ◇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
              楚国在顷襄王后期便开始东扩,至考烈王时,楚国已经有些当年广地泗上的架势。长平之战后,楚国两度出兵救赵,并在邯郸之战完全结束后的次年吞并了已历三十四世的鲁国。楚国的中兴事业也在此时达到顶点。在魏国尽取陶、卫后,一同救赵的两国发生了战争。
              同救援一次邯郸便被魏公子归还的魏军不同,楚军在救赵一事上可谓是不遗余力。魏国应当就是利用楚军全力救赵后的疲劳期,击败了楚国迁都后最精锐的东地兵。由于睢阳的失利,楚国不得不再次迁都,然而魏国并没有停止对楚国的进攻。
              就在楚国迁都后的第二个年头,留守的楚军(陈城西面便是上蔡)便在魏军的攻击下大败( 《年表》十二年,柱国景伯死)。


              12楼2012-07-29 15:35
              回复

                究其本身而言,魏国的中兴并不能与齐桓、荆庄或是燕昭王相提并论,但韩魏两国毗邻,魏安厘王又是距离韩非子年代极近之人。也许韩非有感于韩国的衰弱,期盼韩国能够出现类似安厘王一样与衰败中奋起经营的一位君主,又或许是出于自家的死气沉沉,韩非对安厘王的一番死中求活之举,极为赞赏。但安厘王并不能做到韩非所言的奉法度,以权释法之举,则是法家士子韩非所唾弃的。
                魏国的中兴,因为秦国庄襄王时期开始的出兵而中断。毕竟,魏国之所以能在这期间取得胜利,也是因为遭受重创的秦国无暇东向而已。随着信陵君和安厘王这魏国两大巨头的先后身死,魏国更是一蹶不振,从此陷入了低谷。
                依照谥法来说,魏圉被后人谥为“安厘”。
                “好和不争曰安”
                “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
                前面都相对容易理解,而“质渊受谏”,质是本色底色,渊是深,也大概是说,有胸襟可以接纳臣下的进谏。
                如此一个不咸不淡,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的谥号,与安厘王时代的坎坷欺负,惨淡经营也算大体相称。至于好和不争,有借有还,难道是说安厘王收复了失地又被秦人夺去?谥法高深,屌丝不能解其意。


                13楼2012-07-29 15:39
                回复
                  全文完,星妈要不要白吧也发一份
                  @长安君星云
                  


                  14楼2012-07-29 15:41
                  收起回复
                    @雁翎骑
                    对了……雁翎哥,这就素小弟现在的笔触,不过这篇帖子并不讲直接的动作和语言,稍显僵硬了一些。
                    主要的叙述口吻和语气,大体是即与此相一致。


                    15楼2012-07-29 16:00
                    收起回复
                      老兄,你这不像小说,倒像是论文啊!。。。。。。。。。。。更新太慢,害我白跑几趟了


                      IP属地:江苏16楼2012-07-29 16:32
                      收起回复
                        今日更新:
                        番外1,没落的荣光
                        番外2,霸业夭折——华阳之战


                        17楼2012-07-30 12:36
                        回复
                          @cxinyeva
                          @大话秦国 


                          18楼2012-07-30 12:37
                          回复

                            番外◆一、没落的荣光
                            从史记的记述来看,魏圉为王三十四年,魏国吃了六次败仗,两次胜仗。这六次败仗皆来自于秦国,两次胜仗亦同,但可笑的是,两次大胜还都是在魏无忌的领导之下,合纵联军而致。
                            ——依靠自家绝无可能打胜,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惠成王魏罃之后的规律了。
                            而事实上,魏国在战国时代率先崛起,在魏文侯开创基业、魏武侯拓地四方之后,至惠成王时代,霸权曾一度登顶。但所谓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自惠成王魏罃的后元年代开始,魏国就已经全面走上了下坡路。


                            19楼2012-07-30 12:39
                            回复

                              那时候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两代明君的领导下,国力冉冉上升。秦惠文王时代张仪致力的连横策略更是让秦国在国力尚未登顶便尝尽了风头。东方的齐国在齐威王整肃吏治,齐宣王修缮法令之后,国力亦是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兼之任用田章、田盼、田忌等人先后击败了魏国、秦国等强势大国,齐国亦曾在徐州相王之时峰凌绝顶。北面的赵国则是在年青有位的赵雍即位之后,不声不响地开始改革法令,积蓄实力。
                              在此等情况下接手魏国这个烂摊子的襄王魏嗣,面临的压力自是不同凡响。
                              但根据谥法来看,“襄”者“辟地有德,甲胄有劳”,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襄王魏嗣做得尚算不差。实际上魏嗣在即位之后,任用公孙衍为首的纵横家,在国力大减,霸权衰弱之后,斡旋与秦、齐、楚这三大巨头之间,并时常挟裹小弟韩国,在虎狼四顾的情况下并未吃过多少败仗,反而取得了连续的对外作战顺利。从这一点上看,襄王功不可没。对国内,则是延续前任相国惠子的爱民惠民作风,这种施政传统一直到魏国灭亡,以至于在后来的史书中,找不到魏国人抱怨法令或者税务的话语。魏国历代,甚至并未出现似临淄淳于髡那样跟国君打哑谜实则暗讽的人。


                              20楼2012-07-30 1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