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不仅仅是寻根问祖,还蕴藏着更深的文化精神。 ”——大连民俗促进会会长李树满家谱从精神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地方志,是对民族的记录,可以作为城市记忆的基本材料。 ”——社会学家赵秀山
昨日,旅顺口区举行了大连民俗续谱委员会、旅顺口区修谱工作站成立仪式。“我从哪里来,我的血液中印记哪种基因。 ”从少年懵懂开始,每个人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近年来,大连民间兴起修家谱的热潮,家族祭祖、续写家谱,人们为姓氏寻根,这股热潮背后是延续家族血脉,追溯文化足迹的精神需求。
八百徐氏后人祭祖引轰动
今年4月4日清明节,庄河荷花山镇同巨村,徐氏家族老麻子店一支近八百后人,举行祭祖仪式纪念先祖。在同巨村里向阳的山腰上,徐氏先人长眠于此已达270年,至今墓地碑文仍保存完好,这个家族近300年来在辽东半岛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如今已经传至第13代人,族人统计,这一支就有7000多人,遍及东北三省各地。
根据先祖的碑文和后人查找的家谱,在辽东半岛的徐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八年,老家原是山东登州府蓬莱县白马村。先祖名为徐大宦,以养蚕为生。根据史料记载,辽东半岛的柞蚕业就是由徐家传播过来,在当时江南桑蚕丝绸业名闻天下,但辽东半岛的柞蚕丝绸业则居全国之首,辽宁柞蚕业可占全国三分之二。
徐氏家族祭祖曾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甚至远播到大连,不少徐氏后人关注着修家谱的事情。“我们现在能统计到的家族代系共18代,其中辽东一支13代。 ”主持家谱重修事宜的徐汇昌告诉记者,家谱中的字辈共40个字,这次重修增至50字。同族人每家都有保留着自家祖谱,记载家族兴衰,不忘先人恩德,每逢春节等节日,家家户户会请出祖谱供奉先人。
一本家谱揭开一个历史疑云
在金州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本《王氏家谱》。这份家谱修订于1934年到1936年,是市民王国振的伯父王立善所修。这是大连有据可查的第一部《王氏家谱》。这支4000多人的王氏家族大约在1620年前后,从山东,沿渤海西岸绕行,闯过山海关,进入关东地区,来到辽宁宁远(今兴城)。其中一支投奔汉军正黄旗。所以,今天的石河子王姓人在民族一栏中填写“满族”。
一本家谱还曾揭开一个历史疑云。 2007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纪连海提到“大连鳌拜后裔说”引起了各方关注。其实,早在20年前,大连著名学者、民族史学专家瀛云萍在撰写《民族志》时,打听到庄河蓉花山镇有一支鳌拜后裔,还有一本谱书,成为国内首位提出鳌拜后裔尚存的学者。
记者有幸找到现存最为完善的鳌拜后裔家谱。谱书的第一页写着“据谱书记载,清朝初年康熙辅政大臣鳌拜是我们的先祖,我们称他为一世祖。 ”在谱书中,还讲述了这一支的由来,三世祖尔坠清初任顺天府领催,至岫岩州供职,改属镶白旗,遂定居庄河县仙人洞二十里处,前临庄河,后依小山,取名金家屯。在谱书记载到第六世时,由瓜尔佳氏改姓“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