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人们还没这么长寿,50岁就算步入“老年”了。
那时人不避“死”,老人过了五十大寿就可以预备棺材了,连棺材铺老板都可以主动招揽生意了。“老爷子,有了好寿材我给您留着?”
棺材买回来,每年春、秋各刷一道漆,老人寿命越长漆越厚,防腐性能越强,外观上越亮。
如果看到哪家门洞里停着一口棺材,没有人觉得晦气,反而要羡慕,因为它是殷实之家的标志。没有钱不行,买不起这种料、这么厚实的棺材;没有房不行,房东不会让房客停放棺材的。
寿命超过50不算夭折,活满一个花甲算是够本,因此,60以后的岁月就是赚的了。
古语有“人固有一死”和“自古人生谁无死”的教诲,古诗又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警句,于是就有了“60不留宿,70不留饭”的潜规则。
人老了,各方面的机能都老化了,随时都会有危险发生,在没有子女陪同的前提下,有经验的人家一般不留60岁以上的老人过夜,不留70岁以上的老人吃饭。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一旦出现意外会很麻烦。
“死”,虽然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但谁也不愿意死,可又拗不过死,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发明了“坎年”,使死变得正常而又合理。
孔子寿活73,孟子寿活84,于是73、84就被称为“寿坎”,73岁和84岁都被称为“坎年”。
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小老儿何德何能、何等人物,敢与圣人和亚圣比肩?圣人答应了,阎王爷也不会答应啊……所以,又派生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俗话。其中的滋味有无奈,也有解嘲与敬畏,还有几分沾沾自喜——我比圣人和亚圣也差不了几年啊。
其实,除73、84以外,还有一个坎年,那就是66岁。
民谚说“人过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为避免阎王爷割老人的肉,或者是为补偿阎王爷割走的那块肉,女儿要在老人65岁生日(满65岁,开始过66岁)时,送给父母一块肉,而且还要让女婿在天亮前隔墙头扔进院里,这就是“六十六,一刀肉”的民俗。
各地做法会有些不同,但66岁作为一道坎是普遍存在的。
(20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