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人,史学家,曾为陈寿著《三国志》作注解。他在《三国志注》简雍传后对简雍姓氏妄下结论,以致谬种流传,实有澄清之必要! 裴松之写道:“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话谓‘耿’读作‘简’,遂随音变之。” 这里裴松之说是幽州方言,“耿(gěng)”读“简(jiǎn)”,雍于是便姓了“简”。 现代姓氏学家完颜绍元,在他的《姓氏百问》中关于姓氏字通假举了“简”姓为例。他的依据来自裴注。他在书中写道:“简雍本来姓耿,由于当时涿县方言里简、耿同音,后来他就姓了简。”接着他写道:“奇怪的是,我们在涿县方言里,无论如何也找不出“简”、“耿”同音的依据来。”更为糟糕的是:完颜绍元与裴松之的观点也是一致的。他写道:“正由于简雍是个外来户,才和刘备这个破落户子弟混在了一起!” 作为史学家尊重的是历史,而不是一个人的出身!不管刘备未发迹前从事过什么职业,他毕竟是三国时蜀汉的先主,这是历史!陈寿在《三国志》“简雍传”中对简雍是这样写的:“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少与先主有旧,先主至荆州,雍与糜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刘璋见雍才,甚爱之。后先主围益州,遣雍往说璋,璋遂与雍同舆归,先主拜公为昭德将军。雍优游风议,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适,诸葛亮以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性诙谐,且善谏。”(陈寿:《三国志·简雍传》) 无独有偶。2003年湖北崇文书局出版的“经典诵读系列卷《百家姓》”关于“简”姓根源里的一段话,估计也来自裴注。书中写道:“三国时蜀国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同是引自裴松之《三国志注》,又都同为现代人,前者“在涿县方言里无论如何也找不出简与耿同音的例子来”,而后者却找到了“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的根据!说得不客气点,以上三位都没弄清汉字古音通假的界定。还是以“简”、“耿”为例来说明通假的界定吧。“简”通“耿”,是“简”读“耿”音;“耿”通“简”是“耿”读“简”音。从三个人所持观点看,显然是“耿”通“简”音,否则,耿雍就不会变成简雍! 据我所知,是“简”通“耿”,没有“耿”通“简”,“简”,在起初就是读gěn(耿)的! 现在湖南、湖北很多县市仍然保持着这一读法:如“耿直不象话”,“耿直是个糊涂蛋”……在岳阳、华容、南县和湖北的石首、监利,人们都叫我“耿爹”或“滚爹”;监利沙洪村的简家湾,人们就把它叫“耿家湾”。“简”通“耿”不仅在上述地区的方言可以找到答案,民国三十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我国第一部《辞海》中“简”字条(7)也作出了回答:“简”通“耿”。你如到江西新余高安去,假如你找简姓家门,谁都不知道,如果你问“耿××”,对方马上会告诉你。 既然是“简”通“耿”,那简雍从“耿”姓无论如何不会变成“简”姓的(中国人最注重“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如果是“耿”通“简”,正如完颜绍元先生所说:“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耿通简的依据来的。”倒是“简”读“耿”的例子我却举了许多,可那是“简”通“耿”啊!裴松之们没弄清这个界定,以致闹出了这个笑话! 闹出以上笑话的另一原因是裴松之们不懂我国声韵学的缘起和流变。“简”在古代是读gěn(耿)的。即使现在,在很多地区仍保持着这种读音。和“简”声、韵母完全一样只是声调不同的“奸”、“间”和“艰”,今天在不少地区仍读“强奸(gān)”、“时间(gān)”、“艰(gān)难”…… “简雍本来姓耿”,而“简”也是读“耿”,放着自身的“耿”不姓,而去姓一个跟着“耿”的读音的“简”,不是简雍大脑出了毛病,就是裴松之们在那里胡编乱诌!不服诸公,请摆出史据来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