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惯了清朝鞭子戏中的“喳,嗻”对此剧越发喜欢,盛唐之风到底是名不虚传。曾有人评价说宋朝以前的年代和宋朝以后的时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中国。想想,用文化包容的大唐和后来用武力如元明清一样的征服毕竟不同。
剧中魏征的一句话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大概的意思是不是正统出生的皇帝那么他治理国家的方式就不能以正统而谈,仿佛只有太子是理应继承的。今天只想说说朝中大臣的思想进步与局限。
党争是每朝每代都有的,可是我相信,无论如何纵使有些大臣拥戴谁,他心中或许对有对这个朝代的期许,并不完全是因为权力或者是地位,更多的可能是认为他所拥戴的人更有能力更有希望去振兴整个国家。我不相信经过一轮轮选拔的官员中都是为了光耀祖宗,熟读圣贤书的他们肯定有很多是胸怀天下的。他们借助自己所辅佐的人来间接的实现自己的愿望。纵使不是筛选出来的,必是高堂大门弟子,这些人也必定会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及父辈们的教诲。因此,所谓党争只要私心少些,其实并不可怕。各党为了争夺,表明自己的能力,这有什么不好?国家和社会通过这种竞争可以得到发展。剧中岑文本我想就是一个例子。或许他是受恩师的重托,或者为报答杨妃的知遇之恩,但是,我坚信,他更认为李恪是个可造之才,认为这个皇子继承大统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至于李恪的种种作为那是后话。那些忠于魏王的人我相信他们也是因为李泰的仁义,他的网罗天下人才之举。至于长孙无忌,选择太子当然也有自己的目的,虽太子无能。李泰为什么到后来才被重用,为什么最后才想到老九,这我想还是由于这帮大臣的局限吧。
这些封建士大夫们深受儒学的影响。毫无以为,儒学做为国粹中的精品。但是因为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它必然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儒学极力推崇、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社会秩序。因此这些儒学子弟们都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一个人出生后,其社会地位就已自然形成,并且终生不得逾越,否则便是不仁非礼,甚至是犯上作乱。因此即便李泰比李承乾强许多,太宗首先考虑的还是李承乾,毕竟长幼有序。李恪作为庶出皇子,更是生来就注定了不可能成为帝王,何况他身上还有隋炀帝的血脉。朝中除真正赏识他的人之外,有多少支持他的。因此他就是再有能耐,再出众,也是大逆不道。就连房玄龄,魏征这样的智者都存有这样的观念。
《贞观长歌》中的这么多名臣,我最钦佩的还是岑文本。他不仅仅是一个智者,更是开明之士。作为一个江南高门大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子弟,他能有这样的魄力去扶持一个庶出皇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剧中魏征的一句话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大概的意思是不是正统出生的皇帝那么他治理国家的方式就不能以正统而谈,仿佛只有太子是理应继承的。今天只想说说朝中大臣的思想进步与局限。
党争是每朝每代都有的,可是我相信,无论如何纵使有些大臣拥戴谁,他心中或许对有对这个朝代的期许,并不完全是因为权力或者是地位,更多的可能是认为他所拥戴的人更有能力更有希望去振兴整个国家。我不相信经过一轮轮选拔的官员中都是为了光耀祖宗,熟读圣贤书的他们肯定有很多是胸怀天下的。他们借助自己所辅佐的人来间接的实现自己的愿望。纵使不是筛选出来的,必是高堂大门弟子,这些人也必定会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及父辈们的教诲。因此,所谓党争只要私心少些,其实并不可怕。各党为了争夺,表明自己的能力,这有什么不好?国家和社会通过这种竞争可以得到发展。剧中岑文本我想就是一个例子。或许他是受恩师的重托,或者为报答杨妃的知遇之恩,但是,我坚信,他更认为李恪是个可造之才,认为这个皇子继承大统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至于李恪的种种作为那是后话。那些忠于魏王的人我相信他们也是因为李泰的仁义,他的网罗天下人才之举。至于长孙无忌,选择太子当然也有自己的目的,虽太子无能。李泰为什么到后来才被重用,为什么最后才想到老九,这我想还是由于这帮大臣的局限吧。
这些封建士大夫们深受儒学的影响。毫无以为,儒学做为国粹中的精品。但是因为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它必然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儒学极力推崇、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社会秩序。因此这些儒学子弟们都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一个人出生后,其社会地位就已自然形成,并且终生不得逾越,否则便是不仁非礼,甚至是犯上作乱。因此即便李泰比李承乾强许多,太宗首先考虑的还是李承乾,毕竟长幼有序。李恪作为庶出皇子,更是生来就注定了不可能成为帝王,何况他身上还有隋炀帝的血脉。朝中除真正赏识他的人之外,有多少支持他的。因此他就是再有能耐,再出众,也是大逆不道。就连房玄龄,魏征这样的智者都存有这样的观念。
《贞观长歌》中的这么多名臣,我最钦佩的还是岑文本。他不仅仅是一个智者,更是开明之士。作为一个江南高门大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子弟,他能有这样的魄力去扶持一个庶出皇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