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吧 关注:464贴子:4,183
  • 10回复贴,共1

求古奥义书对自我概念的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2-08-05 10:15回复
    具体的资料非常多,这里节选一下给你咯。
    从生理、心理及心灵、精神三个层面讨论古奥义书与初期佛学中自我之概念。主旨在逐一论证佛教学派之兴起并非受到古奥义书之启发、冲击、影响,或借用其某些概念加以重新组织或诠释。虽然此两大思潮同样注重哲学的或精神上的人概念,而非生理的人概念;某些用词、语句之表述、所关切之议题虽同样出现于双方,但两者根本上并不相同。由于双方之自我概念系基于其特有之观点(perspective)、方法(approach)、范畴(category)及论据(rationale)所提出,因此结论自然不同,虽则双方所关切之议题大同小异。古奥义书之自我概念为本质主义、实体主义、主体中心论,并与其一元的恒常实在概念相一致;而初期佛学之自我概念为非本质论、非实体论、非主体中心论,并与其以无常为唯一实在之概念相符合。前者由宇宙中心论之观点建构成具有形上意义之有我概念,而后者则由人本中心论之观点架构成具有伦理意义之无我概念。
    


    2楼2012-08-05 10:33
    回复
      印度哲学史的发展由婆罗门思潮(Brahmanism)、沙门思潮(?rāma?ism)及世俗思潮(Secularism)三大体系所构成,以婆罗门思潮之吠陀(Veda)传统为正统,而以吠檀多学派(Vedānta)为主流代表。其中,婆罗门思潮与沙门思潮二者之关系,实为印度哲学史及印度文化史之大事,亦即,此两大哲学思潮为印度哲学之主要内容。长久以来,印度学学术界多数学者普遍地主张:佛教学派之兴起受到婆罗门思潮之影响、冲击或启发[1],因身为沙门思潮之主力的佛教学派之兴起晚于早期婆罗门思潮之古奥义书(Upani?ads),且佛教学派之哲学概念及议题其中有相当部份受惠于婆罗门思潮。在古代印度哲学史的后期发展中,婆罗门思潮与佛教学派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交互影响的确存在,至于在二者的早期的哲学思想形成时期方面,则颇有疑问。对前述多数学者之误解,本文笔者抱持反对之立场,并针对此点撰写一系列相关主题,以初期婆罗门哲学形成期之古奥义书典籍与初期佛学之经典为讨论范围,以比较且析论二者之异同,并藉此以论证古奥义书与初期佛学二者乃各自形成且平行发展,佛教学派并非在古奥义书之冲击、影响或启发之下所形成。
      


      3楼2012-08-05 10:37
      回复
        收藏了,谢谢了。不过貌似不是完整的版本哦。


        IP属地:广东5楼2012-08-05 22:53
        回复
          是的,完整版实在有点长,或者以后我把它弄成压缩文件在放上来吧


          6楼2012-08-06 10:40
          收起回复
            心理学概念中的自我、真我、超我
            自我(ego)
            其原意即是指“自己”, 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自我是一个人出生之后, 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判断的部分,代表理性和机智,它按照现实原则和逻辑、常识来行事,符合社会需要,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自我的机能是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
            超我(superego)
            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按照至善原则行事,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自身,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是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超我属于人格的道德部分,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仿佛是社会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的代表,来监督自我。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
            它由人的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在“理想”中既包括自我理想,又包括社会理想。它是自我的产物,是自我倾向于社会外界那方面的因素生出的。它是这些因素在人的儿时内化、沉淀的结果。人类的高尚理想,在个人身上因超我而得到巩固,超我不断借犯罪感和内疚来惩罚人的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的行为。超我强迫自身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上认为它们应该是怎样而去认识的。 超我中存在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的坏的东西。由此看来,超我的特性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必须指出:自我和超我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在人的一生中,它们既对立,又相互影响,且合成一体。这些影响、融合以及对立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自我和超我,实际上是说明整个人格中不同的过程、功能、机制、能量的一种方法。如果将自我就是"我能要",超我是“我应该要”,只有两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
            真我(self)
            是荣格最早提出的概念,是超乎个人的我,也称为大我,在古印度称为阿特曼(Atman)在佛教中也称之为自性。我们内在的灵魂,才是我们永远的真我。真我是人内在属于存在本质的一部份,是感受到万物一体。真我存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个体的生存,还为了整体人类的发展。真我,带有一份独特的天份与使命,以真我为动力活出的人生,通常就活出了内在最深的潜能,以及这份独特的天份,并自然地将此份天赋,贡献给世界。古印度文化对这方面的认识在全世界是最丰富、最深刻的。
            关于自我、超我与真我,在一个人得到自觉后,在霎哈嘉瑜伽的练习中,会对这些概念有更多体悟,而不是停留在思维能力上。


            IP属地:广东8楼2015-10-26 1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