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资料非常多,这里节选一下给你咯。
从生理、心理及心灵、精神三个层面讨论古奥义书与初期佛学中自我之概念。主旨在逐一论证佛教学派之兴起并非受到古奥义书之启发、冲击、影响,或借用其某些概念加以重新组织或诠释。虽然此两大思潮同样注重哲学的或精神上的人概念,而非生理的人概念;某些用词、语句之表述、所关切之议题虽同样出现于双方,但两者根本上并不相同。由于双方之自我概念系基于其特有之观点(perspective)、方法(approach)、范畴(category)及论据(rationale)所提出,因此结论自然不同,虽则双方所关切之议题大同小异。古奥义书之自我概念为本质主义、实体主义、主体中心论,并与其一元的恒常实在概念相一致;而初期佛学之自我概念为非本质论、非实体论、非主体中心论,并与其以无常为唯一实在之概念相符合。前者由宇宙中心论之观点建构成具有形上意义之有我概念,而后者则由人本中心论之观点架构成具有伦理意义之无我概念。
从生理、心理及心灵、精神三个层面讨论古奥义书与初期佛学中自我之概念。主旨在逐一论证佛教学派之兴起并非受到古奥义书之启发、冲击、影响,或借用其某些概念加以重新组织或诠释。虽然此两大思潮同样注重哲学的或精神上的人概念,而非生理的人概念;某些用词、语句之表述、所关切之议题虽同样出现于双方,但两者根本上并不相同。由于双方之自我概念系基于其特有之观点(perspective)、方法(approach)、范畴(category)及论据(rationale)所提出,因此结论自然不同,虽则双方所关切之议题大同小异。古奥义书之自我概念为本质主义、实体主义、主体中心论,并与其一元的恒常实在概念相一致;而初期佛学之自我概念为非本质论、非实体论、非主体中心论,并与其以无常为唯一实在之概念相符合。前者由宇宙中心论之观点建构成具有形上意义之有我概念,而后者则由人本中心论之观点架构成具有伦理意义之无我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