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吧 关注:5,245贴子:69,605
  • 23回复贴,共1

透过文字的迷雾(二)——林冲不出手是不是“懦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可又要先说武松了,为了压缩篇幅,这里不大段引用原文,相信大家对原著很熟悉——
  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投案自首,县官因要“周全”他而把招状改的轻了。然而细看改后的招状,真的是“轻”了吗?我们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并不是“通奸”和“不容祭祀”那么简单,他们是武大之死的谋杀犯!个人对宋时的法律不太清楚,但武松在告状不准的情况下自己取证取供后杀死二人,以那时的律法来说,“脊仗四十,刺配二千里外”可能已经算判的很重了。
  这里就有问题了——
  第一,为何县官要改招状?因为县官收了西门庆的贿赂,而不准武松的状子。武松杀死二人后,如果按武松的原状,那么首先就要追究县官。改状子是为了出脱县官,而不是出脱武松!所以说,状子不是改轻了,而是改重了!
  第二,若以上分析能说的通,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写?直接说县官不是好人,为了卸责而陷害武松,同时还欺骗他,不是更简单吗?小可认为,作者在这里是采用了武松视角来叙述整个事件,通过文字里对县官、府尹等人的称赞,通过他们对武松的“赏识”,写出了武松心地单纯,亦写出了他喜欢被人“赏识”的心理。
  现在小可要说林冲了,问题是作者写林冲时采用的是谁的视角?
  作者写林冲时,采用的是林冲的视角。
  林冲不象武松那样单纯,看到是高衙内就没有打。因为他身在官场,深知官场的黑暗。这一拳打下去,只怕不但自己要入开封的大牢,家人也要受牵累(参看县官改状子)。他忍了,安慰自己“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得时,也没这场事。”(我们都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但对陆谦,林冲就不那么客气了。“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候。”注意这个“拿”字,亮着刀也,意思是我来杀你了,快跑吧。“一连等了三日,并不见面。”再注意这个“等”字,怕人看不见也。就是说,此时林冲并没有想真的杀了陆谦,他这么做是给高衙内看的。意思是,我林冲不是好惹的,逼急了也会出手,你小心,不要再来惹我。
  林冲并不是“懦弱”,是谨慎。这是林冲的性格。
  林冲的谨慎在晁盖打曾头市一场有明显的叙述,他再三苦劝晁盖不要去劫寨,倒不是因为他智谋过人,而是谨慎。
  话说林冲初上梁山被王伦逼迫交“投名状”,此时他没有恨王伦,只怪自己“命蹇时乖”。但后来遭遇杨志,王伦盛邀杨志入伙,对照之下,王伦对林冲又极冷淡。此时,林冲已对王伦动了杀机,但他没有冲动,直到晁盖一伙上山才动手。试想,林冲为何要在王伦宴请晁盖前先去相访?细看文字,他是在试探晁盖们的态度,他要动手了!事实上,虽然吴用自以为计谋过人,以为火并王伦都是他的算计,但他的出现只是给了林冲借口和机会,实现久埋心底的计划而已。


IP属地:安徽1楼2012-08-06 17:29回复
    说到王伦,我们说,小人得志时往往很可恨,而小人失势时又往往很可怜。看他叫那一声“我的心腹都在那里?”是多么的心惊肉跳啊,但他哪里会有什么“心腹”!最多只是另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而已!这时候跑还来不及,怎会帮他!


    IP属地:安徽2楼2012-08-06 17:40
    回复
      2025-05-28 14:38:34
      广告
      还有么~:)


      IP属地:湖北3楼2012-08-07 17:12
      回复
          这里只提出有关林冲的最后一点看法,仅有观点而不做论述,算是对这篇文字作个结束。
          梁山好汉很多都有性格弱点或道德缺陷,甚至心理问题,如宋江心机重,吴用小聪明且自以为是,朱仝市恩,鲁达鲁莽,武松好名,杨志没担当,石秀杨雄残忍,施恩是黑社会,李逵根本就没长大……。而无论从哪方面看,林冲都是一个性格、道德及心理完全正常的人。此其一。
          其二,梁山好汉们之落草,大多有个人的原因。有犯了重罪的,有被迫投降的,有天生就喜欢做强盗的,有未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但林冲是个特例,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却落得朝廷和江湖几无容身之地。
          细看林冲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在诸多关键时刻,他无论怎样选择,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一样!要说林冲之过,可能说“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更合适(对于高衙内,觊觎的是林冲妻子;对于王伦,忌妒的是他的武功。)。林冲是一个尊重朝廷律法和江湖规矩的人,是一个平常百姓,这样的人为何本身无大错却经历非人间的苦难,这可能是作者希望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说,当律法和规则沦为权贵们实现私欲的工具(如高俅王伦之流),当律法和规则沦为侠士们眼中的粪土(如鲁达武松),这样的境况下,现实就是平常百姓的地狱。而林冲仍然维护着律法和规则,这种精神无论是自觉或是自发,都值得赞扬……


        IP属地:安徽4楼2012-08-09 15:51
        收起回复
          第一,为何县官要改招状?因为县官收了西门庆的贿赂,而不准武松的状子。武松杀死二人后,如果按武松的原状,那么首先就要追究县官。改状子是为了出脱县官,而不是出脱武松!所以说,状子不是改轻了,而是改重了!
            第二,若以上分析能说的通,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写?直接说县官不是好人,为了卸责而陷害武松,同时还欺骗他,不是更简单吗?小可认为,作者在这里是采用了武松视角来叙述整个事件,通过文字里对县官、府尹等人的称赞,通过他们对武松的“赏识”,写出了武松心地单纯,亦写出了他喜欢被人“赏识”的心理。
          --------------------
          楼主见解独到,眼光犀利,令我深受启发。


          IP属地:安徽5楼2012-08-09 18:25
          回复
            有不同寻常的见解,颇受启发


            6楼2012-08-09 19:14
            回复
              在诸多关键时刻,他无论怎样选择,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一样!要说林冲之过,可能说“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更合适
              --------------------------------------------------------
              唉,所以说,现今这“躺枪”一词用于我冲,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看他被许多人,特别一些有能力影响别人的人误解甚至曲解成这样,我心疼……


              7楼2012-08-10 15:01
              回复
                顶楼主
                大爱林冲


                8楼2012-08-17 18:01
                回复
                  2025-05-28 14:32:34
                  广告
                  ooo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7-18 09:01
                  回复
                    挖坟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19 13:55
                    回复
                      秦明也没做错什么,不照样被逼上梁山了?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5-07-26 22:44
                      回复
                        有一个细节不太同意。林冲遇到高衙内调戏自己妻子,没动手,究竟是为什么?我觉得作者没有直接写,只写了“先自手软了”,正是这句话,造成了很多人自以为是的误读。我认为作者这句话只是表明林冲的拳头软了,是对动作的客观描写,而绝不是说林冲内心里顿时一点愤怒也没有了。否则后面怎么又写了:林冲怒气未消盯着高衙内看?
                        林冲一看是高衙内,就没动手打,说明的是他谨慎细心的性格:这个人是自己上司的亲属,算是互相照过面认识的人,人究竟怎样不清楚,但最好不要初次见面就直接冲突。我认为,作者写的高衙内一贯如何如何,那是写给读者看的,不代表林冲就很熟悉高衙内这个人平时的秉性,林冲也许只是偶然见过高衙内,知道他是高俅的养子呢?——为什么一定要解读为:林冲明知高衙内一贯流氓成性,就因为他是高球养子,所以自己先心虚了呢?
                        而且,“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得时,也没这场事”——这句话作者首先是直接写出来的,不是通过林冲的心理描写或者语言交代出来的,说明高衙内也不是个见到任何妇女都会上去调戏的人,他也是看人下菜碟的。假如他事先知道,这个女子是自己养父一个得力下属的妻子,他也不敢背着高俅去占有林娘子,也只能采取向高俅哭闹求情的办法。
                        换句话说,作者笔下的高衙内是个欺软怕硬的人,第一次侥幸没给林冲教训,他反而后来贼胆越来越大;如果林冲第一下就教训他一下,哪怕语言警告都可以,也许就不会有下一次。很可惜,后来的改编者和阅读者都过分解读了高衙内的坏,把高衙内假设成了一个非要故意和林冲过不去,甚至是非要和天下良家女子过不去的无恶不作之徒。这反而不符合人性的规律了。


                        13楼2015-11-29 00:35
                        回复
                          多说一句:很多现代文人对水浒情节的分析,都是不得要领的。有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给大众散布一些自己都不信的简单推理结论,目的是拿稿费获取报酬;有的是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分析文学作品的人,如果自己都写不出像样的作品来,对别人现成作品的理解就不可能是很到位的。
                          自己不会构思小说情节的人,最致命的思维短板就是高估原作者智商情商,从来不会想到原作者构思也会出现不严密的地方,或者为了情节顺延的需要而强行编造的地方。由于潜意识里觉得原作者行文不可能有一点问题,于是就想方设法自行脑补去替原作者把情节逻辑说圆。
                          而这种错误,犯在了一开始,犯在了大前提,犯在了方向上。


                          15楼2015-12-12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