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笔败花吧 关注:323贴子:25,266

【贴】孟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楼2012-08-06 17:46回复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U+9F08。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
    梁惠王曰:「普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楼2012-08-06 17:49
    回复
      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於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梁惠王章句下·第三章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 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於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为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横行於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於转附朝U+511B,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 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4楼2012-08-06 17:49
      回复
        公孙丑上·第五章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於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於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 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於天下。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 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上·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孙丑下·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德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8楼2012-08-06 17:55
        回复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於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於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普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於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公孙丑下·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於齐,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七十镒而受; 於薜,□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赆,』予何为不受?
          「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之。』予何为不受?
          「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公孙丑下·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 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9楼2012-08-06 17:55
          回复
            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
            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於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衣,
            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
            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於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
            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
            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位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
            然后归。子贡反,□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
            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
            秋阳以暴之,□□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 「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 「鲁颂曰:『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
            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U+50DE;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
            相率而为U+50DE者也,恶能治国家。」 滕文公上·第五章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
            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
            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
            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
            


            12楼2012-08-06 17:56
            回复

              滕文公下·第六章孟子
              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之。」 曰:「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14楼2012-08-06 17:59
              回复
                滕文公下·第七章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街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 非由之所之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之已矣。」
                


                15楼2012-08-06 17:59
                回复
                  滕文公下·第八章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滕文公下·第九章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 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 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U+5ED0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五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滕文公下·第十章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与? 抑亦盗跖之所□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以易之也。」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载,盖禄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於於陵。他日归, 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U+9D83U+9D83者为哉!』 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U+9D83U+9D83之肉也!』 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16楼2012-08-06 17:59
                  回复
                    离娄上·第二章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19楼2012-08-06 18:02
                    回复
                      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离娄上·第五章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第六章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 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离娄上·第七章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於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於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离娄上·第八章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九章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鱼者,獭也,为丛□爵者,□也;为汤、武□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为不畜,终身不得;□不志於仁, 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十章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0楼2012-08-06 18:02
                      回复
                        离娄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离娄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 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 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 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
                        离娄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於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离娄上·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哉!」
                        离娄上·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离娄上·第十七章
                        淳于U+9AE0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21楼2012-08-06 18:02
                        回复
                          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青善,青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U+6673,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
                          曾U+6673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青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於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
                          


                          22楼2012-08-06 18:03
                          回复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於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 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 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U+8ACC行言听,膏泽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U+8ACC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 又极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离娄下·第四章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
                            离娄下·第五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第六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第七章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 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第八章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3楼2012-08-06 18:04
                            回复
                              离娄下·第九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离娄下·第十章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下·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先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下·第十三章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离娄下·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第十七章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离娄下·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称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传之。
                              「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24楼2012-08-06 18: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