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是根河林业局第三小学和根河林业局第二中学。我在这两所学校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第三小学建于1968年,由始建于1955年的好里堡地区 小学演变而来。这个地区小学原来的位置在现在的好里堡镇政府的位置。1957年迁至菜场的位置(人称老马号)。1960年又迁至“58”家附近。1962年好里堡林业局和根河林业局合并后,校址迁至好里堡林业局旧址,校名改为好里堡林业职工子弟学校。1968年更名为根河林业局第三小学。
三小有着它辉煌的历史,从几个教师、几个班发展到最多6、70名教师和30多个班级。那时候的班额达到近50名学生。在校学生 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多人。那时候的课程开的也比较齐,课外活动也很多。
后来由于学生的不断增加,又建设了第六小学和第七小学(原来叫东方红小学,学校的位置在铁道东的东头)。1982年第七小学又合并到第三小学。
学校每年都召开田径运动大会。仪仗队、大型团体操队、腰鼓表演队等等热好非凡,学生们的情操在活动中得到陶冶,身体在运动中得到锻炼---------。
第二中学据说也始建于1968年,根河林业局职工子弟中学一分为二,在根河建立一中、在好里堡建立二中。听前辈们说,二中是在原大兴安岭林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二中的师资力量在林区也是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这里任课不少。他们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为二中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有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吕老师、赵老师、周老师、张老师等等。记得那个时候二中的篮球运动代表队很强他们球技精湛曾在比赛中屡获名次,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二中学也是如此,从小到大师资力量从弱到强,在校生从少到多。最多的时候也曾达到过1000多人。一开始学校分为东、西两校记得到了1978年才都合并到西校。
第二中学建校之初(大概是70年代中后期为完全中学),后来建立第四中学(大概1982年)后(纯高中),才撤销了高中成为初中学校。
这个学校于2009年三月与镇政府中小学合并,就此存在了40年的第二中学结束了它的历史 。有一天我到这个学校走了一圈,物是人非,昔日热闹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这里已变成了食用菌养殖基地。那个年月的平整的大小操场,杂草丛生,有的已经长高到了将近一米。学校四周的杨树已经成材。高大且枝繁叶茂,有不少还是亲手栽下的。流连于此地,感慨颇多。林区因资源给人以希望,给地区以繁荣。又因资源给人以凄凉,给地区以萧条。
那些在这两个学校走出去的校友们,有很多都很留恋曾经成长的摇篮,每当与他们谈及的时候,大都有很多的感慨。
忆当初童心少年风华正茂,想如今半百中年矢志不渝。
愿将来一切都好。
第三小学建于1968年,由始建于1955年的好里堡地区 小学演变而来。这个地区小学原来的位置在现在的好里堡镇政府的位置。1957年迁至菜场的位置(人称老马号)。1960年又迁至“58”家附近。1962年好里堡林业局和根河林业局合并后,校址迁至好里堡林业局旧址,校名改为好里堡林业职工子弟学校。1968年更名为根河林业局第三小学。
三小有着它辉煌的历史,从几个教师、几个班发展到最多6、70名教师和30多个班级。那时候的班额达到近50名学生。在校学生 最多的时候达到1000多人。那时候的课程开的也比较齐,课外活动也很多。
后来由于学生的不断增加,又建设了第六小学和第七小学(原来叫东方红小学,学校的位置在铁道东的东头)。1982年第七小学又合并到第三小学。
学校每年都召开田径运动大会。仪仗队、大型团体操队、腰鼓表演队等等热好非凡,学生们的情操在活动中得到陶冶,身体在运动中得到锻炼---------。
第二中学据说也始建于1968年,根河林业局职工子弟中学一分为二,在根河建立一中、在好里堡建立二中。听前辈们说,二中是在原大兴安岭林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二中的师资力量在林区也是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这里任课不少。他们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为二中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我的记忆中,他们有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吕老师、赵老师、周老师、张老师等等。记得那个时候二中的篮球运动代表队很强他们球技精湛曾在比赛中屡获名次,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二中学也是如此,从小到大师资力量从弱到强,在校生从少到多。最多的时候也曾达到过1000多人。一开始学校分为东、西两校记得到了1978年才都合并到西校。
第二中学建校之初(大概是70年代中后期为完全中学),后来建立第四中学(大概1982年)后(纯高中),才撤销了高中成为初中学校。
这个学校于2009年三月与镇政府中小学合并,就此存在了40年的第二中学结束了它的历史 。有一天我到这个学校走了一圈,物是人非,昔日热闹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这里已变成了食用菌养殖基地。那个年月的平整的大小操场,杂草丛生,有的已经长高到了将近一米。学校四周的杨树已经成材。高大且枝繁叶茂,有不少还是亲手栽下的。流连于此地,感慨颇多。林区因资源给人以希望,给地区以繁荣。又因资源给人以凄凉,给地区以萧条。
那些在这两个学校走出去的校友们,有很多都很留恋曾经成长的摇篮,每当与他们谈及的时候,大都有很多的感慨。
忆当初童心少年风华正茂,想如今半百中年矢志不渝。
愿将来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