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之首,曹魏第一将——张辽与张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张辽就几乎成了魏将的标志,隐隐有无冕之王的架势,一提起曹操麾下将,很多人头脑里第一个浮现出的名字就是:张辽。首先要肯定的是,张辽的确很突出。但我个人觉得,曹魏第一将未见得一定是他。从《三国志》的张辽本传中我很难感受到张辽的将帅之才,却更多感受到了他的勇武之气,合肥一战甚至让我不禁想起了温侯的飒爽英姿。其实在我内心中,张郃的履历表更能让读者觉得他是个将帅,而不只是一个出色的屠夫。看到军事家定义是这样的: “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一般能被称为军事家者多为军队最高统帅或高级将领,笼统的概括,战略家、战术家和军事理论家都可称为军事家。按此定义可以将军事家分为两类: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战略家:战略家要目光长远,纵观整个战局,能从全面的角度剖析战争本身,并且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引导军队获胜。战术家:与战略家不同,战术家要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制定作战计划。同时还要具备坚毅、勇敢的性格,灵活多变的指挥艺术,一般战术家是军队的指挥官。”
古话说“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智者胜”,应该说战略家的层次更高一点,战略家要对战争全局负责,而战术家只对一场战斗负责。简单点说,战略家要更会谋,也就是智力数值需要更高点。张辽与张郃的军事水平到底谁高谁低,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找答案。下面我就对二张的具体事迹说说自己的看法。
先看张辽。 1、张辽也有头脑,并非是个单纯靠发达肌肉过日子的将军。《三国志》张辽本传上他的第一个具体事迹就很有意思。文远跟夏侯渊围困昌豨,在军粮不多大家都商议退兵时,张辽说: “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后来张辽果然成功劝降了敌将,还亲自登门拜母,几乎跟对方成了拜把子的兄弟。但这件事首先第一个不满意的却是曹操,他批评张辽说:“此非大将法也。”由此可见,在曹操心目中,一个好的将军并不应该这么做,至于到底不满意张辽劝降对方,还是不满意张辽单身入敌巢,那外人不得而知。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一件事:张辽身为将帅,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有欠妥当。在我个人看来,也的确有些鲁莽。曹操批评他之后,张辽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理由,只是大拍马屁,所以我猜当时张辽在做那件不被曹操认可的事情之前并没有考虑太多,这似乎不算是一个好将军该具有的素质。这个事例中不难看出,张辽只想着如何搞定眼前的战斗,却没有想到万一自己被扣做人质,曹军岂不是很被动吗?
2、北征乌丸是张辽本传中第二件具体事例,在遭遇战中张辽劝曹操一鼓作气,自己也身先士卒,砍了敌酋的脑袋,当真勇往无前,那一刻,吕布灵魂附体……但这里并未涉及张辽的谋略水平,所以就不多涉及了。可以附带说一下的是裴松之附上的《傅子》,张辽是反对曹操北征乌丸的,他的顾虑是怕刘备说服刘表搞背后偷袭。这是政治上的事情,跟将军素质无关。这个小案例只能说张辽的政治能力平平,跟曹操、郭嘉等大阴谋家还相去甚远。但对一个将军来说,搞政治不是他们的本业,这无关痛痒。
3、接下来一个具体案例是文远的加分项。 ……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文远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出色的非常,反应也很快,这才像一个将帅的样子嘛~~不过我倒是挺纳闷:那个起哄的笨蛋怎么就不知道跟其他人一起老实下来呢?以后找机会再搞呗。
4、袁术旧部逃进了大山,部下都认为山路太险,不能再追了。但张辽坚决追击,他的一句话很能体现他的特点,他说“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虽然张辽成功消灭了敌人,也被曹操大加赞赏,但这里只见其勇,未见其谋,还是看不到他谋略方面的任何才华。
古话说“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智者胜”,应该说战略家的层次更高一点,战略家要对战争全局负责,而战术家只对一场战斗负责。简单点说,战略家要更会谋,也就是智力数值需要更高点。张辽与张郃的军事水平到底谁高谁低,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找答案。下面我就对二张的具体事迹说说自己的看法。
先看张辽。 1、张辽也有头脑,并非是个单纯靠发达肌肉过日子的将军。《三国志》张辽本传上他的第一个具体事迹就很有意思。文远跟夏侯渊围困昌豨,在军粮不多大家都商议退兵时,张辽说: “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后来张辽果然成功劝降了敌将,还亲自登门拜母,几乎跟对方成了拜把子的兄弟。但这件事首先第一个不满意的却是曹操,他批评张辽说:“此非大将法也。”由此可见,在曹操心目中,一个好的将军并不应该这么做,至于到底不满意张辽劝降对方,还是不满意张辽单身入敌巢,那外人不得而知。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一件事:张辽身为将帅,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有欠妥当。在我个人看来,也的确有些鲁莽。曹操批评他之后,张辽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理由,只是大拍马屁,所以我猜当时张辽在做那件不被曹操认可的事情之前并没有考虑太多,这似乎不算是一个好将军该具有的素质。这个事例中不难看出,张辽只想着如何搞定眼前的战斗,却没有想到万一自己被扣做人质,曹军岂不是很被动吗?
2、北征乌丸是张辽本传中第二件具体事例,在遭遇战中张辽劝曹操一鼓作气,自己也身先士卒,砍了敌酋的脑袋,当真勇往无前,那一刻,吕布灵魂附体……但这里并未涉及张辽的谋略水平,所以就不多涉及了。可以附带说一下的是裴松之附上的《傅子》,张辽是反对曹操北征乌丸的,他的顾虑是怕刘备说服刘表搞背后偷袭。这是政治上的事情,跟将军素质无关。这个小案例只能说张辽的政治能力平平,跟曹操、郭嘉等大阴谋家还相去甚远。但对一个将军来说,搞政治不是他们的本业,这无关痛痒。
3、接下来一个具体案例是文远的加分项。 ……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文远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出色的非常,反应也很快,这才像一个将帅的样子嘛~~不过我倒是挺纳闷:那个起哄的笨蛋怎么就不知道跟其他人一起老实下来呢?以后找机会再搞呗。
4、袁术旧部逃进了大山,部下都认为山路太险,不能再追了。但张辽坚决追击,他的一句话很能体现他的特点,他说“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虽然张辽成功消灭了敌人,也被曹操大加赞赏,但这里只见其勇,未见其谋,还是看不到他谋略方面的任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