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吧 关注:11贴子:357
  • 3回复贴,共1

不好意思,先放一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食品就其本身的含义的含义来说,是指可食的、含有易消化营养素(人类生活所必须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的物质。为要确定食品的营养价值,检测食品的化学成分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供人类食用的食物,不仅要有足够的营养,还需要我们掌握平衡营养的概念,而且要有能引起食欲的可口滋味和卫生上的安全性。所以,还要求包括与滋味有关的食品之色、香、味以及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有关的各种学科的进步,对于食品的保藏业已开创了利用低温、放射或化学物质等新的食品保藏方法,而为使这些贮藏方法被人们所接受就必须从化学方面来说明在贮藏中食品的变化和品质。反之,由于食品化学知识的发展也可以创造出更新的贮藏方法。

    食品研究的历史就是以食品化学为住而发展起来的,从化学本身的发展角度看,完全可以把食品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节将为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与种类、营养和生理功能、需要量和合理使用
    碳水化合物(即糖类)是食品的重要成分,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是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的产物,占植物体干重的50%一80%。动物体内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是以食用植物的碳水化合物为能源
的,因此,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植物性食品供给。淀粉是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存在形态。
    在早些年代,因发现一些糖类如蔗糖、淀粉以及纤维素等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所组成,且其中氢与氧原子之比为2:1,相当于水分子中氢与氧原子之比,可以用通式Cn(H2O)m来表示,故称为碳水化合物。但是后来发现有些糖类,如鼠李糖(C6H12O5)、去氧核糖(C5H10O4)并不符合上述通式,而某些符合通式的化合物如醋酸、乳酸、甲醛、苯三酚并不具备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而且碳水化合物也并非由碳和水所组成。所以,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不过是历史上沿用的名称而已。相对于蛋白质、脂类来说,称为糖类是较为合适的。
    从化学结构特点来说,碳水化合物(糖类)是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它们分子间的缩水产物。这些缩水产物经水解后,仍可产生多羟醛或多羟酮。按分子的大小,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分为三大类:
1)单糖。单糖是最简单的多羟醛或多羟酮,它不能再进行水解。单糖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均是C6H12O6,葡萄糖是一个己醛糖,果糖是一个己酮糖。
 

    葡萄糖在自然界分布圾广,多存在于蜂蜜、成熟的葡萄和其他果汁以及植物的根、茎、叶、花中。在动物血液中也含有葡萄糖。它是人体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果糖也广布于植物界中。它与葡萄糖共同存在于蜂蜜及许多果汁中,它们都是蔗糖的组成部分。纯单糖都是结晶,极易溶于水,有甜昧。

2)低聚糖。经水解后产生二分子、三分子或少数分子单糖的碳水化合物称为低聚糖。其中以二糖最重要,最常见的二糖是蔗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二糖,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很多,故又称甜菜糖。蔗糖的甜味超过葡萄糖,但不及果糖。淀粉受麦芽或唾液酵素作用可部分水解成麦芽糠,其甜昧不及蔗糖。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主要的搪。牛奶中含乳糖4%,人乳中含乳糖5%一7%。

3)多糖。经水解后产生多个分子单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淀粉、植物的纤维素、动物中的核原和甲壳多糖等。多糖是许多单糖分子通过苷键联结起来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一般不溶于水.有的即使是溶于水,也只能生成胶体溶液。它们虽属糖类,但没有甜味,也无还原性。
    淀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植物把淀粉贮藏在根、种子中作为贮备的养料。淀粉丰要来自马铃署和小麦。其他如大米、高梁、玉米等也含有大量淀粉。淀粉和水加热到55℃以上则膨胀,比原来大5—6倍到20一30倍的体积,形成一种粘液,此种变化称为糊化,淀粉糊化后才能消化。在食物的调理中蒸煮及加热等作用就是要使其糊化为目的。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07-03-03 16:35回复
        纤维素是自然界最大量存在的多糖,是植物的主要成分,嫩叶的干物中约有l0%,而老叶的于物中则达20%(质量)。哺乳动物没有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作为能源。但现已证明,纤维素在食品营养上已不再是惰性物质,应视为膳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和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在人们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它最容易获得,也最便宜,更重要的是它释放热能较快,特别是葡萄糖能较快地被氧化产生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体内氧化约产生17kJ的热能,从营养学观点来考虑,碳水化合物在总热量中,所占的比例以50%一70%为宜,对一个中等劳动量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可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5—7g。在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过大,必然导致食品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伯低,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太低,脂肪占的比例就会较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营养不良,对健康不利。根据我国目前总的营养情况,碳水化合物在饮食构成中的比例偏高,而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偏低,所以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植物蛋白和油料作物,使我国的饮食构成逐渐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这样对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将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构成机体组织
        人体的许多组织中,都需要有糖参加,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例如,血液中有血糖,在正常人血液中其含量有一定范围,即每100cm3血液中,含佰萄糖85—100mg,超过100mg就是不正常的,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都超过100mg,血糖过低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血糖过低使脑神经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容易出现昏迷、休克。因而血糖含量是检查人体是否正常的一种重要的常规指标。肝脏中有肝糖原,它是人体贮藏的能源,成年人体内肝糖含量约为300一400g,此外肌肉中有肌糖原,体粘液中有糖蛋白,脑神经中有糖脂,人体细胞核中有核糖等等。
    (3)保肝解毒作用
        当肝糖原贮备较充足时,肝脏对某些化学毒物如砷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各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毒血症也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因此保证身体的糖供给,尤其是肝脏患病时能供给充足的糖,使肝脏中有丰富的糖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肝脏兔受损害,又能维持其正常的解毒作用。
    (4)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在饮食中如得不到所需要的糖类时,则体内需要氧化更多脂肪来满足人体热量的消耗。脂肪在氧化时会积累较多的中间产物酮酸,当人体内酮酸的积累量过大,又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时,就会引起酮酸中毒。其症状是恶心、疲乏、呕吐及呼吸急促,严重者可致昏迷。一般饮食中,碳水化台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恰当,是不会发生酮酸中毒的。
        碳水化合物有利于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当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一起被人体摄入时,使体内积存的氮比单独摄入蛋白质时要多。摄入体内的蛋白质,经分解形成氨基酸,并在体内重新合成人体蛋白质或进一步代谢都需要较多的热能。摄入体内的糖类释放的热能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并能减少蛋白质消耗于产生热能的损失,因此碳水化合物起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另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食物纤维的独特作用。以前认为膳食中的纤维不具有营养意义,因为人体内没有能消化它的消化酶,惟一的作用似乎仅是通便而已。近年来国外一些病理学家对一些疾病的调查发现,在非洲有些地区,由于人们的饮食中食物纤维较多,盲肠炎、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饮食中食物纤维很少的欧美人少得多。经研究,从营养学观点,对食物纤维的生理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1)促进结肠功能,预防结扬癌。食物纤维因其强吸水性,在肠中体积容易膨胀,从而增大了粪便体积,不但使人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物得以稀释,而且它可以加强肠道的蠕动,缩短粪便在结肠中的停留时间,减少有毒物的积累和与结肠接触的时间,从而有助于预防结肠炎及结肠癌。
    2)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某些食物纤维能与胆酸盐和食物中的胆固酵及甘油三酯结合,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酯类的吸收,为了补偿其丢失,脂类在体内的代谢会加速,减少贮存,从而有利于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
    


    IP属地:澳大利亚2楼2007-03-03 16:35
    回复
      3)促进消化,防止便秘。食物纤维在体内虽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它对肠壁有刺激作用,能引起肠壁收缩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能促进粪便的排泄和防止便秘。国外一些学者建议,每天饮食中粗纤维的含量若增加到l0一12g,则比较合理。

      3.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给虽,主要依饮食习惯、生活水平和劳动强度的不同而异,一般认为每日需糖量平均以占总热能供给的50%一70%为宜。成年人中轻体力劳动者每人每天约需400一450g,重体力劳动者约为500一600g。其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品,如谷类、薯类、豆类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的单糖、二糖。蔬菜和水果中除合少量的单糖外还是食物纤维的主要来源。此外,动物性食品中的乳类及肝也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之一。

      4.少吃精制糖防止发胖
         精制糖主要是指单糖和二糖的制成品,如白糖、红糖以及它们创成的甜点心、甜饮料和糖果等。用膳或零食要少吃或不吃精制糖,尤其是儿童更要少吃。主要原因如下:
      1)精制糖属于“空热能”食物,其中除含糖外不含或只含少量的其他营养素。它只能产生热量,在膳食以外吃糖容易使热量过剩,过剩的热量会使人发胖,而肥胖对于儿童或成年人都是一种病态,至少对身体是一种负担。
      2)精制糖是一种“高密度热能”食物。它在食物中所占的体积小,但产热量高,例如将100一200g糖加入冰激凌、奶油蛋糕或巧克力食物中,体积增加不了多少,而热量却增大很多。
      3)精制糖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容易转变为甘油三酯、有些高甘油三酯的病人并不是由于脂肪摄入过多,而是由于精制糖摄入过多而引起的。血脂过高会引起动脉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病。
      4)精制糖对牙齿有害。龋齿的发生率与精制糖的食用量成正相关性。细菌又会促进精制糖发酵,产生大量乳酸及其他酸性物质,致使牙齿脱釉、细菌滋生,破坏牙本质,从而引起龋齿病。
         当然,实际生活中离不开精制精,只是不宜多吃。对于哺育婴儿和需要摄入高热能的病人,则当别论;产妇宜多用红糖保健。
       脂类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中,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几乎一切天然食物中都含有脂类,在植物组织中,脂类主要存在于种子或果仁中,在根、茎、叶中含量较少,动物体中主要存在于皮下组织、腹腔、肝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许多微生物细胞中也能积累脂肪。目前人类食用的和工业用的脂类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脂肪主要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形成的甘油三酯(或称三酸甘油酯)。按其脂肪酸是否含有双键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在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脂”,如动物脂肪——猪油、牛油、羊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在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如植物油——菜油、花生油、豆油、芝麻泊等。由动植物组织提取的油脂都是不同脂肪酸混合甘油酯的混合物。
      人体内元素除C、H、O、N(以有机物和水存在,占人体重量的96%)外的其余各种元素统称为无机盐或称矿物质。矿物质虽仅占人体重量的4%,需要量也不象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那样多,但它们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内的矿物质主要来自作为食物的动植物组织,其次来自饮水、食盐和食品添加剂等。由于植物体含矿物质平均约为5%,叶部含量较高,约为叶片质量的10%一15%,所以蔬菜是人类获得矿物质营养的重要来源。
      维生素是一类分子结构和性质上并无共同特征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在人体内含量甚微,但却是人体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它们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不向,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产生热量,也不参与人体细胞、组织的构成,但却参与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缺少了维生素,新陈代谢就要发生紊乱,就会发生各种维生素缺乏病,如坏血病、脚气、凝血病和夜盲症等。这些病看起来不是什么重症,但如不加治疗,对人体健康危害是很大的。因此,维生素既是营养品又是药品。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但由于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并不大(一般在毫克级),只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胶不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若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或维生素制剂(如鱼肝油、干酵母及维生素C、E、K等)。
           维生素的名称,常根据发现的先后次序,在维生素后面加上拉丁字母A、B、C、D等来命名,也有的是根据它们的分子结构的特点或其生理功能来命名的,如硫胺素、抗坏血酸等。
           维生素种类多,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差异很大,其分类一般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都溶于脂肪和脂溶剂,而不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水溶性维生索能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或脂镕剂,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排出。
      


      IP属地:澳大利亚3楼2007-03-03 16:35
      回复
        • 59.33.187.*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4楼2007-09-26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