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场戏中:法国驻美大使阿芒在战争爆发后携妻子丽安回到祖国,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忍辱负重打入德军内部充当伪政府要员,时刻都会有生命危险。由于他深深爱着年轻的妻子丽安,为了她的安全,坚持送她回到远离战争乌云的美国。当时,德军已经占领巴黎。一个夜晚,他俩在地下工作者掩护下来到码头。夜色朦胧,万籁俱寂,只有海水拍打着码头的声音。阿芒和丽安心里都明白,这一别将不知何时再相见,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丽安哭了。在当时严峻的环境里,丽安只能是轻轻地抽泣,气声多于哭声。张欢把握得十分到位,她的哭是强忍着内心痛楚的哭,比放声大哭更让人揪心,她的哭既符合规定情景,又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另一场戏是阿芒的儿子保罗在战争结束后,从游击队回到巴黎。巴黎在沸腾,巴黎人在欢呼,在跳越,巴黎完全沉浸在正义战胜邪恶,重获和平阳光的巨大喜悦之中。保罗只身来到已被盖世太保杀害的父亲灵柩前,他来告慰父亲,和平重新降临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此时保罗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反法西斯胜利的喜悦,有对父亲高贵品质的祟敬,又有失去父亲的悲伤,他有一大段台词表达悲喜交加的心情。与上一场戏的规定情景完全不同,此时此刻他完全可以放声尽情地哭诉。刘家桢配音时非常投入,他把自己的感情和保罗融为一体,极有分寸地把痛哭、抽泣、诉说和气声恰到好处并层次有度地表达出来。说到痛心处,他的声音发颤,在场的人员也都潸然汨下。保罗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性格的成熟也在声音中显现出来。
用声音烘托戏剧冲突
一个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戏剧冲突里,语言的语气、节奏和情绪的处理也不一样。例如阿芒在三种不同的规定情景里,演员用三种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话。阿芒是法国驻美大使,他性格沉稳坚毅,在外交场合风度翩翩、潇洒自如。《烽火情缘》第一集,罗斯福总统为他设宴送别,他彬彬有礼,机智诙谐,为阿芒配音曲吴文伦用轻松的声音,流畅曲语言,表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非凡气质和修养,同时用声音烘托了宴会的气氛。
当阿芒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需要,打入伪政府充当要员,有几场与盖世太保对话的戏,阿芒迫于戏中的地位,他需要用谦卑迎合的语调说话,所以吴文伦用压抑的声音来反映他内心的情感,同时强化了戏剧冲突。
阿芒的最后一场戏,是他暴露真实身份后,被盖世太保抓进监狱,严刑拷打,折磨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阿芒被枪杀之前,身体已经极度虚弱,但他仍然尽全力喊出生命的最后一句话——“法兰西万岁!”此时吴文伦用充满感情的、沙哑的声音,从胸中迸发出这五个字,表达了阿芒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爱。
另外,我们对大型群众场面的声音设计,注重真实感、层次感、空间感及其整体戏剧效果。
片中有一场戏,描绘丽安乘坐的轮船被德军击中后着火。在烈火姻雾中,有旅客从船舱冲到甲板上惊慌嘈杂的声音,有人掉在水中呼救的声音,有船上伤员的呻吟声,以及丽安和医生的对话等等。如此高密度的声音,ˉ定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让观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听清所发生的事件,感受到戏剧场面的惊心动魄。所以我们在配音时注意声音在远近感上和影像相适应并跟着镜头影像调整声音的轻重缓急,突出近景主要角色的对话,减弱远景角色的声音。为表现空间感,以群众的嘈杂声作为陪衬,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剧中氛围,还其原片风格与魅力。
《烽火情缘》完成译制后,在我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期间播出,反响强烈,收视率名列前茅。同时,本片被评为1995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学会小百花一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译制节目奖一等奖。
以上转自:
汉升配音译制工作室论坛